陶靈哲
對于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是關鍵任務,也就是說,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小學體育教學的核心是健康,而健康是身體與心理健康的統一。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也是每一位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因此,要剖析小學體育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掌握二者深度融合的策略,更好服務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為學生健康與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心理與身體同處最佳狀態,呈現最優質的功能表現。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健康的心理是根本。健康的心理狀態深受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周圍環境、性格以及后天培育息息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生成長各個時期,與其未來發展關系緊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備受矚目,需要將其與諸多學科進行融合發展,體育教學也不例外,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體育教學之中,借助多種體育項目,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實現身心健康的發展。
1 正確認識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價值
1.1 體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
從專業角度出發,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可以發現,健康是軀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可見,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不容分割,相互依存。一旦心理不健康,勢必威脅身體狀態。同時身體不健康,也無法形成良好的心態,心理疾病極易發生。體育運動以培養健康的身體為直接目標,使得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心態,對緩解壓力、放松心情作用突出。由此可見,體育教學發揮了對心理健康載體的作用。
1.2 有利于解決新時期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困惑
對于新時期的青少年,獨生子女居多,深受家庭寵愛,吃苦耐勞品質匱乏,尚未經歷一定挫折。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呈現出過度的嬌氣,抗壓能力弱,耐挫力不足,缺乏責任心,自私尤為嚴重。基于此,心理承受能力必然不強,一旦遇到難題與困難,多表現為逃避,甚至出現極端的想法與行為,無法進行及時與適當的自我調整,長此以往,積壓在心底的問題就會演變成心理疾病。
2 小學體育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
目前,素質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的指導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但是,這種肯定尚未在體育教育中得到完全統一,其重要性尚未引起家長、學校以及教師的全面重視。體育教學既要培養學生健康體魄,又要協助其形成良好的靈魂,樹立端正的價值觀。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觀念需要滲透在教學實踐之中;另外,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也必不可少,雙方要共同提升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結合實際可以發現,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的研究缺乏深度,尤其是尚未掌握融合路徑,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地講解,加之小學生年紀較小,對理論知識興趣不高,厭學情緒產生。也就是說,一旦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現實生活關聯度不高,很難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通常由理論與實踐兩個部分構成,前者以運動知識為重點,后者需要遵循理論要求,開展實際運動,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而這兩個方面都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3 如何促進小學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3.1 重視信心培養,為學生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
(1)重視興趣培養與調動,強化對自卑心理的抵制。對于心理健康,其以了解自我以及悅納自我為表現形式。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由此可見,向學生傳遞了解自我以及悅納自我的方法是教育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學生一旦產生心理壓抑,心理疾病很容易發生,很難保證健康與快樂地成長。因此,作為小學體育教學,要了解學生,在打開學生心門的同時,與其進行心靈的碰撞。基于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懂得“潤滑劑”的作用,其中,興趣與成功的體驗就是關鍵。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科的興趣,調動其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夠為其創造更多體驗成功的機會,實現了對自卑心理的有效抵制,構筑成長的自信心。
(2)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在教學實踐中,要遵循小學階段孩子身心特點,遵守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原則,尤其是要善于在教學中發現孩子的優勢,正視不同孩子體質差異。例如,對于彈跳能力強的孩子,可以鼓勵其跳高和跳遠,而擅長球類的孩子,就引導其參加學生球類社團。也就是說,要最大化發揮孩子的長處,引導其克服缺點,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就能夠信心大增;另外,要重視對學生表現的評價,采取激勵與批評相結合的方式,保證全面性,在發揮鼓勵作用的同時,避免挫傷學生積極性與自尊心。通過恰當的肯定以及積極的鼓勵,加之合理的批評,能夠發揮對學生正確引導的作用,促使其能夠真正體會到發揮優勢所獲取的成功體驗,避免給學生以壓力,學生感受教學的輕松與愉悅,能夠以更加飽滿的情緒投入到體育鍛煉,享受體育的快樂。基于此,學生心理狀態健康向上,自信心形成。
3.2 發揮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優勢,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其所處人際環境息息相關,深受人際關系的影響。對于小學生而言,大多數不擅長人際交往,尤其是與他人合作能力相對薄弱,尚未形成良好的交往方式與溝通方式。因此,小學生需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要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交往,在交往合作中受到肯定。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通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協助小學生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使得其能夠懂得與學會與人交往與合作。基于此,需要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引入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例如,在跑步訓練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方法,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各個成員完成一定距離的短跑,每個人在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后,都在終點的黑板上寫一個字,最后組成一句話。而用時最少、寫的最完整的小組就好獲勝。這種教學活動離不開小組的密切配合,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同時,跑步訓練也不再枯燥乏味,更加有趣,使得學生在開心的情況下完成訓練,合作的價值也深入孩子的心里。另外,在籃球類教學中,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首先進行分組,為各個小組發放技術資料與圖片,小組內部先進行模仿與練習,找出更好的控球方法。隨后,教師引導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各抒己見。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學習的欲望被大大調動,能夠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也可以在別人那里得到肯定,集體智慧的作用更加顯著,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團結以及謙遜的品質。
3.3 發揮榜樣作用,構筑孩子堅強心理
在心理健康范疇,基本的要求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堅強是心理素質的根本。積極的心理素質是要經得起考驗,能夠在逆境中生長,敢于面對挫折與困境,這樣才能實現心理健康的完善。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需要將堅強的心理教育滲透在教學之中,目的是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使得其擁有面對困境的勇氣,具有堅強的毅力。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榜樣的作用。因此,首先,可以通過評比的方式選出表現優秀的學生,發揮榜樣作用,常見的如“最佳運動員”、“最具勇氣獎”等,發揮對全體學生鼓舞與激勵的作用,培養其競爭觀念,構建競爭意識,培養上進心。另外,將運動精神滲透在教學之中,樹立體育運動員榜樣,實現對運動與競技精神的宣揚。例如,可以向學生講一講運動員拼搏、訓練的故事,傳遞運動精神,鼓勵學生堅韌不拔。通過以堅強人為榜樣,鼓舞學生意志,從而達到培養堅強心理的目的。
4 結論
綜上,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健康與健全的心理不容忽視。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體育教育,要重視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體育教學實踐,善于分析學生特征,關注其心理變化趨勢,結合體育教育的實際,激發學生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健康向上的心理,協助學生構建美好人格,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其未來成長與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區南望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