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雪
1 全民健身治理的主體
(1)體育行政系統 它包括國家級體育部門(國家體育總局)行政治理系統和地方政府體育部門(各地方體育局)治理系統。體育總局充分發揮領導的作用,各級地方體育局發揮第一責任主體作用,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定有利于地方全民健身治理的相關政策和規劃
(2)體育社團組織 全民健身治理的主體決不能僅僅局限于政府的單純的一元化治理,它應該把更多的非政府性質的體育社團組織包括進來,他們同樣是我國全民健身治理不可或缺的主體,要實現政府治理和基層民主治理的有機結合。體育社團組織對我國全民健身治理現代化的構建起著不可或缺的協同作用。
(3)大眾 吸納基層民眾參與全民健身的治理,是全民健身治理不可或缺的環節。全民健身治理的內在要求之一就是治理權力應當下放,建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多元治理新模式。在全民健身治理的過程中應廣泛開展群眾路線活動,充分調動基層民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他們在國家全民健身治理中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4)市場 在我國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構建過程中,絕不能忽視體育市場的作用。全民健身治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決定性作用,按照市場規律辦事。
2 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各主體尚未達成協同治理的格局
全民健身各治理主體主要是通過協同、合作、競爭、聯動的形式來實現的。首先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與實際需求匹配度不高。各主體未實現各部門的聯動與合作,導致資源的浪費;其次是各體育社會組織依附性強,主體、自治、自主、共治意識不強。傳統的管理與被管理模式導致各管理部門只接受上級的領導與指示,缺乏主體意識;最后是人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高,主體角色模糊,主體地位缺失。表現為體育需求不足、體育觀念落后,各地區體育設施分配不均勻等。
2.2 多元共治的模式有待建立
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實現開放式管理和廣泛的公眾參與相結合的治理模式,體現政府、社會組織和公民等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實現多元共治。首先政府部門的全權參與管理導致社會與大眾的參與不足;其次社會體育團體組織大多數都是自發形成的,其自我管理以及主體意識淡薄,主要接受政府的管理與領導,未能形成程度不夠,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政策普及結構失衡和力量社會參與互動模式;另外,國家層面在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尚無統一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規體系程度不夠,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政策普及結構失衡和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優惠細則模糊等問題,導致體育社會團體和大眾參與全民健身缺乏動力,難以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2.3 全民健身供給模式弊端凸顯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模式下,不管在哪個行業和領域都曾經歷了“政府集中”時期和“政府干預”階段,我國全民健身工程供給主要采取以“自上而下”的“垂直型”行政決策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與完善,這種供給制度的弊端開始凸顯,主要體現在政府資源配置與民眾需求不符的矛盾,不僅難以滿足居民的全民健身需求,而且還限制了社會資源參與全民健身項目供給的積極性。
3 完善全民健身治理體系,推進全民健身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3.1 優化全民健身的供給模式
為推進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推進角度看,必須整合與優化各省市省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供給模式,結合政府這把“有形的手”,遵從市場調節規律,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供給模式,更好地為全民服務。
3.2 進一步推動多元共治的模式
要想實現多元共治,各省政府應鼓勵民間體自社團組織,還漸將體育權利和資源讓渡給體育社團組織,由其以各類形式組織作為深化全民健身建設的主體。各體育組織團體也要加強自身建設,對機構、職能、人員、等級和權利進行合理界定。其次要積極培養市場,完善市場機制,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關系,注重各治理主體間的溝通與協商,完善各結構要素和共治模式。
3.3 提高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政策執行力
第一,推進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人民密切相關需要全民參與,積極聽取人民群眾對于全民健身治理的建議和期待。第二,在執行的行為中,不應該是孤立的某個體育相關主管部門的事情,應該有更多的其他相關部門參與其中;第三,要想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的實施,具體應該如何操作都應該清楚明確地指出。因為全民健身是全民參與的活動,既有執行人員,也包括基層群眾,既有政府利益,又有群體性利益。
4 結語
黨中央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民健身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總體框架和行動指南。因此,探討與分析“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成為了當前深化我國體育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全民健身與時俱進不對做出調整與優化,才能更好的服務于人民。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