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少芬 李小鋒
一、案例背景
深圳的城中村,是大多數來深者棲息的第一站,是深圳夢工廠里的烏托邦,在這里譜寫著無數個深飄故事,承載著十五萬人的白天與黑夜。位于深圳南山的白石洲片區就是這樣的存在。再這里居住著一萬多人。2019年白石洲開始舊改,如何把即將消逝的村落文化和深漂的奮斗精神保留下來,成為服務在社區的社工深入思考的問題。社區的社工發現在這里生活兩三年以上的居民對村落有濃厚的感情。
那能否讓社區居民去探索挖掘即將消逝村落的文化呢?社工依托白石洲片區的塘頭村開展了一個“實驗”,針對性地開展 “塘頭記憶”多元參與舊改村落文化記錄項目,項目運用社會工作中資產為本理念,深入挖掘各種資源,動員個人、社區組織、社區團體和單位等多方主體共同去參與到項目服務中來。
在公益項目中,從躬身社區、探索歷史、記錄人文三方面出發,通過開展塘頭村落文化講座、村落定向越野、村落傳統手工藝術制作等系列活動,讓參加者了解塘頭歷史,深入挖掘村落的歷史和人文文化,將所見所聞通過照片、故事撰寫、手繪的方式記錄下來。之后聯系了社區中文創公司設計制作系列村落文創衍生品,活化傳統人文,讓傳統與現代互聯。整個過程是一個以社區資產視角下,社區多元主體參與舊改村落文化保育探索之旅。
二、項目理論框架
有學者研究指出,社區參與的過程中,居民參與的方式主要有三類:個人參與、組織參與和非正式參與。個人參與是指居民以個人身份參與社區事務,組織參與式是指作為某個組織或者單位成員參與到社區發展中,非正式參與是組合成多種類型的非正式組織(如志愿者團體或者其他中介性機構)參與社區的福利服務工作。
廣泛調動社區資源,三種參與方式均能涉及,具體可以概括為組織參與為主、個人參與和非正式為輔,三種參與方式分別對應不同的社區資產類型。
第一、首先對星河街社區內的資產進行發掘,發現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社區內社會組織、九支義工隊伍、轄區文創企業等社區資源;其次社工與村委聯系,取得其對本項目的支持;最后通過社區書記的引薦和介紹,社工對社區外部分單位(益田集團、沙河集團、綠景房地產開發商、西西弗圖書等)進行積極走訪、聯系,得到社區外其他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支持,動員其參與本項目服務。
第二、對整合到的所有資源根據其所屬性質進行分類整合,并根據項目需要及資產的使用方式、參與主體選擇不同的參與方式。總體而言,第一,個人資產主要根據參與者的參與程度進行靈活選擇,可以采用個人參與與非正式參與的方式;第二,組織資產和團體及部門資產采用組織參與的方式,社會工作者更多的是動員該組織的負責人,動員其以組織的身份參與,這樣可以提升效率。
第三、自然資產及物質資產一般采用非正式參與的方式。通過社區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很好地達成了項目的預期目標,提升了居民社區參與意識,也為社區居民、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形成了社區多元參與的局面提供了一定的實踐意義。
三、實踐探索的回顧
“塘頭記憶”——多元參與舊改村落文化記錄項目針對社區中不同類型的社區資產采用了不同的參與方式,下面將會從個人參與、組織參與及非正式參與三個維度分析社工動員社區各類資源參與項目服務的方式。
(一)組織參與
在項目中,社工積極參與社區內外的各種組織聯系,邀請社區內組織參與項目服務,為項目爭取支持,減少項目開展的阻力。項目開始前社工積極與社區黨委、塘頭村村委等單位聯系,主動推介項目,得到社區黨委與村委支持。其次邀請轄區的文創企業參與到社區服務,在文化記錄上得到專業的機構人員指導,給文化記錄保留提供了多方面的建議。最后,社工積極與其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拓展社區組織的參與度,帶動更多的居民參與社區事務。例如,通過本次項目活動,社工與社區文創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一起合作在社區開展了一些其他的社區服務;同時,社工中心也針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隊伍開展多次文娛活動吸引更多的社會組織成員參與到社工中心的服務中。
(二)個人參與
社區中有很大一部分年齡在55歲-75歲的長者群體,平時有參與社工中心組織的一些互動。社工在服務中發現社區本地長者,對塘頭村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并且他們的生活經驗豐富,特別是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揮上,為此特邀請本地長者開展塘頭記憶主題口述史講座,讓參加通過口述史認識了解塘頭村落的文化,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初始階段,長者們有些拘束,表示自己普通話不標準不太會講。社工對此進行鼓勵與支持,表示把口述史當成是一種往事回憶,將自己對塘頭村的記憶用話說出來即可。活動開展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讓參與讓參與者表示重新認識塘頭村,參與的長者也通過活動找到了自我價值,提升了自信心,參與長者自發成立詩歌小組,將塘頭村落的文化以詩歌方式詩頌。挖掘居民的優點,并鼓勵其積極參與,利用社區社工中心的平臺,為其提供展示的機會,同時服務于更多的其他居民,提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意識。
(三)非正式參與
社工積極招募社區志愿者群體參與項目服務,協助開展活動。共計招募了超過120人次的志愿者,協助參加者一同完成項目活動任務,讓項目有足夠的人力支持,同時降低活動的風險。發揮并利用社區內自然資源和物質資產,并得到社區黨委及村委的支持,在這些公共場地開展了一系列團隊合作能力提升的活動。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因為疫情影響,社工作出緊急處理,更改項目原計劃,與自媒體軟件相結合策劃線上線下村落定向越野活動,項目參與者通過另類、趣味的游戲體驗,如:在5月20日當天開展村落拆遷鄰里告白正當時活動,活動通過“村落定點打卡”、“小店情書”、“最愛的塘頭角落”,“難忘的村落故事”等帶領參加社區居民探索與發現村落的特色建筑以及特色的人文文化。項目最后開展村落文化成品產出手工小組,引導參與者從自我視角出發大膽想象,將自己對于村落文化的所見所聞,如特色建筑、特色美食通過拍攝以及手繪的方式記錄下來。項目后期鏈接社區內外企業,如“元夢基金會”、“博遠文化”等企業加入項目產出項目明信片以及帆布袋等項目衍生品的制作及后期推廣銷售。
案例總結
多元共筑社區夢。社區連接多方資源,獲得社會多方部門的各項支持,例如深圳市沙河集團、塘頭村村委協助開展塘頭村落文化歷史講座、塘頭村村落代表口述史;沙河街道婦聯、團委、關工委等部門在閱讀過項目方案后愿意撥出經費支持活動。
公益互助齊攜手。項目還獲得社區企業的鼎力相助,包括有深圳市元夢基金會、博遠文化、全棉時代、良品鋪子等多主體合力貢獻加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本身經費支持,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義工共參顯身手。社區已注冊義工人數眾多,截止2021年6月注冊義工已有300人,提供相關服務10余場,形成了一支穩定的義工服務隊伍,為活動的順利進行開拓了人力資本。
居民齊心共保育。社區中居民對于公益項目認同度高,這為社區活動的開展奠定了服務基礎,各顯身手,一起參與文化的挖掘與傳承,此些優勢資源的綜合利用,共同助力于本項目的推進。
五、結語
“塘頭記憶”舊改村落歷史文化記錄項目始終立足社區發展,項目從社區多元主體視角出發認識、探索發現、記錄塘頭村村落歷史與人文文化。聯動社區內外企業力量產出村落相關的衍生品。從而提升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并盤活社區內外各組織單位的資源,實現村落文化另一種方式留下且傳下去的目的,最后村落相關衍生品售賣所得捐獻資助云南小涼山的困難家庭,為城市孩童與鄉村孩童搭建友好文化交流橋梁。
深圳市南風社會工作服務社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