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民
從1978年到2019年,碩士研究生在校生由10934人大幅上升至2863700人,龐大的規模給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體制帶來巨大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國家針對性地出臺了很多政策。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以下簡稱推免)是指有推薦資格高校的應屆優秀本科畢業生,經高校推薦,可免參加初試,直接進入復試的一種研究生選拔模式,是我國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貫徹實施該制度一方面是為了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維護招生單位和考生的公平競爭;另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優質生源的交流互動,培養創新型科研人才。經過30多年發展,推免制度已日益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一、推免制度的錯位表現
(一)教育公平VS 分層固化
1.高校視角
高校能否獲得開展推免工作的資格與其自身綜合實力有很大關系。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共有3005所高校,具有推免資格的高校367所,僅占全國普通高校的12.2%。在具有推薦資格的高校中,被分出了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高校推免比例也大不相同。推薦名額由教育部直接分配到高校,規定如下: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般按應屆本科畢業生數的15%左右確定。未設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設高校,一般按應屆本科畢業生數的5%左右確定。其他高校,一般按應屆本科畢業生數的2%確定,新開展推薦工作的高校前3年僅為1%,整體推免比例并不高。
2014年推免生政策發生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推免政策允許所有考生“自主報考”學校。改革后的推免政策,給高校研究生招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對于雙非院校的影響較大。一方面,就讀名校是家長和學生的愿望,名校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更好的資源和平臺,擁有更多的機會。推免生多了一次去心儀學校爭取讀研的機會,他們的首選是“雙一流”高校,故優秀生源流失嚴重,“雙非”高校吸引推免生的難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學科科研建設儲備力量下降,隨著本科生考研意愿和生源質量的下降,“雙非”院校研究生培養、專業建設和質量不可忽視。學科強大離不開以研究生導師為首的科研團隊,而導師指導的研究生質量直接關系科研質量,進而影響整個專業水平和學科發展。有些導師招不到優秀的學生,這會影響科研工作的開展,導致團隊后勁不足,降低對優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惡性循環。
2.學生視角
具有推免資格的高校僅占全國普通高校的12.2%,因此,全國范圍內絕大多數的學生在起點處就被剝奪了參賽資格,無法通過推免進入心儀的學校。此外,推免政策只適用于納入國家普通本科招生計劃錄取的應屆畢業生,不包括專升本、第二學士學位、獨立學院學生,因此學生的“出身”和所就讀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是否有資格被評選為推免生。
改革后取消了“留校限額”這一規定,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推免生可自由擇校,高校科學選拔。但在正式競爭中,真正實現流動的只有少數人,一部分人主動放棄冒險,一部分人因為客觀原因限制而無法進入心儀高校。對于不同高校的推免生,大多數出身“雙非”院校的推免生被名校的門檻阻攔在外,而同樣來自名校的推免生能有更多的晉升機會。同時,對沒有獲得推免資格、參加統考的考生來說,考研競爭日益激烈,名校接受推免生的比例不斷增加,甚至有的專業只招收推免生,推免生流向名校擠占了他們的機會,考入名校的機會可能會受影響,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競爭。雖然大家都反感高校以“出身”選拔人才的做法,但這一標簽化的評價方式從未被摒棄。無論是推免制度還是實際工作,都會有“出身論”的映射,將“出身”視作重要的篩選條件,顯然破壞了自由流動機制,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二)考核制度VS 執行程度
全國統考這一“標準化考試”具有命題科學化、評分手段現代化等優勢,但考核方式單一,缺乏對綜合能力的考查。推免制度作為研究生招生選拔模式的重要補充,受到教育部和學界的肯定。縱觀推免制度創業的30多年,其在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選拔優秀人才及豐富選拔模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推免模式在能力考查方面也存在片面化的傾向,不能有效地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樣一來,我國研究生招生選拔體系實際上落入了“選拔模式多元化但考察能力片面”的困境。
1.初試審核階段
現有推免制度缺乏科學完善的考核體系,各高校考核標準不統一,難以準確考查推免生的綜合素質。推免生預備人選產生階段,學校存在“重分數、輕能力”的問題。在滿足思想品德要求的基礎上,多數高校推免生遴選標準中都有學習成績、學術成果和競賽加分三大硬性指標。以學習成績為主要指標,輔以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社會實踐、競賽獲獎等加分。學習成績是在推免工作中唯一可以量化的客觀指標,高校往往為了操作簡單,只重點考察學生前三年的學習成績,根據成績排名進行一刀切式的篩選,對科研能力、學術興趣及學術道德等方面考察較少。因此,會導致一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學術抱負及綜合素質較高,但成績不突出學生在起點處就被淘汰,這種做法一方面會打擊學生參加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容易引起學生“功利性學習”,忽視綜合素質的鍛煉,偏離了推免制度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研究生選拔質量和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
同時,對于具體的計分細則也存在爭議。如競賽加分細則,賽事等級不同,加分不同,但有時會存在高等級競賽難度低,獲獎概率高和較低等級競賽難度高,獲獎概率低之間的矛盾。因此學生更傾向于參加低難度,高獲獎概率的競賽,不利于能力提升和全面發展,挫傷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的積極性,在班級和學校形成“功利性學習”的學風,違背高校教育的初衷,不利于長遠發展。
2.復試考核階段
復試考核階段,時間較為倉促,容易導致學生準備不充分,復試階段發揮失常。推免工作一般在9月初啟動,在9月25日之前結束,經過學生自主報名、準備材料、資格審查等階段后,在9月底至10月中旬安排復試,接受錄取工作于10月25日之前結束,也就是說學生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要進行推免抉擇、填寫各類申請表、準備各項材料、準備答辯、等待審核結果,之后才能真正開始準備復試。由于時間限制和競爭壓力,一些優秀學生發揮失常,遺憾落選。
在復試考核階段,存在“出身歧視”和“流于形式”的問題。首先,推免生接收階段,部分高校會注重推免生的“出身”,更傾向于錄取名校畢業或就讀于優勢學科的學生。不同高校遴選標準差距較大,生源較好的高校,競爭更為激烈,往往要經過多次筆試、面試選出最滿意的學生,而生源一般的高校,對于推免生這一類優質生源往往是來者不拒,復試如同虛設。其次,面試階段學生只要材料準備充分,即使面試環節回答的不盡如人意,也會得到很好的分數,只要符合學校規定的保研資格就行,雖然本著面試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事實上真正逆襲的人也只是少數。此外,由于推免可以跨專業申請,專家出于保護本專業學生利益的目的,會更加傾向于本專業學生。對于外專業的學生會有一定的歧視,在面試階段表現不突出的,打分也較低。
二、緩解問題的可行方法
(一)建設優勢學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
學科與專業建設的穩定發展是高等院校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名校優質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更受考生青睞。我國有3000多所高校,不可能都發展成北大、清華,所以為吸引優質生源,高校更應注重內涵式發展,打造特色專業,建設優勢學科,提高學校整體實力。在提高綜合實力的同時,形成核心競爭力,從而以自身特色吸引優質生源。只要作出自己的特色,仍然可以吸引優秀學生的目光。一方面,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如增加實驗室、圖書館、運動場等,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學習和鍛煉的條件。另一方面,加強軟件建設,如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引進知名學者、優秀博士生等來校任教等。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上也要明確培養目標,根據學生入學要求人性化培養,同時轉變培養理念,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高校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更多的學習機會,如參加大型權威會議、深入企業、科研所實踐等機會。
(二)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制度是保障,學校是平臺,導師是伙伴,學生的自身實力才是自主選擇權的根本保證。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避免過重的功利性學習心態,如申請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時,不能只注重立項加分,不重視研究過程和結項。優秀的生源永遠是稀缺的,學生要以全面發展自身素質和能力為出發點,積極參加各項競賽、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創新精神和學術興趣。作為學生,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也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
(三)加大考核和監管力度
高校要加大對推免生的考核和審查力度,綜合考量學生的綜合素養,確保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建立和完善符合專業特點的計分細則,如競賽加分細則,科研計分細則,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水平細則等,以確保綜合素質成績的有效性,避免過于強調學習成績而造成的片面性。第二,加大面試階段監管力度,要高度重視面試組導師選取工作,成立相應的推免監督和管理小組,對面試組導師進行有關面試工作的專業培訓,避免面試環節的隨意性。
三、總結
推免制度經過30余年的發展,其出發點始終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充分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如形式主義、考核片面等,這是發展中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要保持初衷,在保證學生最大化利益的前提下,給予高校和導師更多的支持,加強推免工作各環節的監督和考核力度,完善推免制度體系,推進國家人才培養進程。特別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推免制度要在充分尊重國情的基礎上,有側重、有層次地進行改革,滿足國家對高層次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安徽財經大學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研究生推免評價設計與實踐運行的錯位研究----以工管類專業為例》研究論文,項目編號acjyyb2019069
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