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飛
摘要:作為社會科學,社會工作專業在進行實踐和研究工作時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有許多契合之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對社會工作領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描述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中的整體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結構分析法、環境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與社會工作專業的關系,提出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對社會工作專業的意義的思考。
關鍵詞:社會系統;社會工作;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將人類生存發展的社會描述為一個系統,認為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由許多子系統構成,包括:生產力系統、生產關系系統、上層建筑系統、人口系統以及自然環境系統。在吸收當代社會系統理論科學思維的成果上,社會系統理論的研究方法將不斷的豐富和壯大。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系統理論對社會工作的影響始于20世紀70年代,系統理論聚焦個人以及其生活的環境,要求社會工作不能限于心理學層面,更應該關注外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以及外部變化的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在社會工作實踐層面,社會系統理論視角要求工作者要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在對服務對象評估時,通常從服務對象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以及宏觀系統等多個維度進行調查分析。社會工作者通常遵循的“人在情境中”的分析評估準則也源于此。
一、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概述
縱觀整個系統理論的發展過程,系統理論大致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是由生物學家貝塔朗斐提出的一般系統論,該理論主張所有有機體都是一個系統,各個系統由不同的子系統組成,構成更大的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有邊界,系統內部和系統之間可以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系統可分為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第二派是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生態系統視角,生態系統視角聚焦于人與環境的互動,即系統之內和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個體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互動關系受阻就成為問題的原因。第三派是復雜系統理論,這一理論主要源于物理學和工程學,這一理論認為:系統大于其子系統的總和;系統的發展變化呈現出非線性、變化的常態性的規律;系統的的變化具有階段性以及系統具有深層次的結構。
(一)研究社會系統遵循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
社會是一個整體,但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現象時指出“整體絕不是部分的總和”。由于社會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之間的相互限制以及某些功能的協同而形成了一個系統性整體,這個整體是在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的機制下而呈現出的一個整體性系統,而絕不是各個子系統的簡單之和。因此我們在研究社會時,要以整體性的視角,研究各個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
2.結構性原則
系統由系統中各要素組成,社會系統的結構是就是系統各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構成比例、排列秩序等。社會系統的功能與性質決定于系統內各要素的特征、性質以及結構。結構性原則要求研究者在解釋和研究社會現象時,要注重觀察各具體要素之間的關系并描述其結構。系統的結構決定了系統的功能。且系統的功能會隨著系統的結構的變化而改變。因此,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重視對社會結構的研究,通過優化結構的設計促進社會整體的發展。
3.層次性原則
社會是一個擁有多個層次的復雜系統,社會系統的每一個層次都有其特定規律和特點,現代社會中,社會學家通常用階層來表示人類在社會系統的層次性, 階層的產生是由生產資料分配方式和分配結果導致,在社會系統層次中,每一個層次都呈現出質的差異性,每一個層次也有共同性,例如不同階層的人都會追求物質和精神的滿足,但是其行動機制卻有一定差異性。所以研究系統不同層次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性能夠避免過于簡單片面的理解社會系統,能夠促進社會系統各層次之間有序互動,有利于系統本身的良性循環發展。
4.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意味著,社會系統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系統通過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使得系統維持和自身結構更新。從而使社會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歷史的經驗看,如果系統的開放性被損壞,就會使系統的結構紊亂無序,系統將會走向滅亡。
二、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在社會工作領域的運用
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社會工作專業就從西方流入中國,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進行學科調整,社會工作專業被取消。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內地又得到了重新恢復和發展。近年來,由于經濟持續增長,我國社會不斷轉型,社會矛盾不斷深化。國家對社會工作專業十分重視,一系列政策文件都表明我國目前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方面有比較大的缺口。國家政策的支持,社會現實的需要,為什么還會導致我國的社會工作發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呢。事實上,與西方國家相比,由于我國社會歷史的特殊性,社會體制、價值思想的差異性,導致社工在運用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和實踐方法開展服務時,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加劇。因此想要社會工作專業更好地融入我國社會現實,需要社會工作研究者立足于我國社會實情,系統化的分析整個社會發展歷程,從而“對癥下藥”。
(一)整體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整體分析法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分析服務對象問題時要用全局性的眼光和整體性的思維。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從個人到群體再到社會。事實上,每個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層次性,在做科學研究時,系統論要求研究者去觀察分析每個子系統各層次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從觀察的現象中去探求社會各個層次系統,得出結果反映整個社會歷史事實。社會工作常用的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從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這五個層次提出了人的五種需求,這五種需求是層層遞進的,表明人的需求是從低級到高級的,個人發展也是由淺入深的。埃里克森的成長八階段理論,從個人心理和社會兩個角度闡述了個人成長所要經歷的八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面臨的需求和問題,并強調每個人必須要解決當前階段的問題才能進入下一人生階段,否則個人的發展就會受阻甚至停滯不前。從這兩個經典的社會工作理論可以表明,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按照層次完成各個階段的任務、滿足各個階段的需求才能夠正常社會化。
(二)結構分析法和環境分析法與生態系統理論的契合性
生態系統理論是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實踐工作時最常用的分析理論模式。生態系統論認為每一個體都生活在一個“生態圈”中。該理論將個人生活的系統劃分為:微觀、中介、外在和宏觀系統。生態系統理論特殊性在意其有著“天人合一”的理論核心,強調人與環境相互影響,是一個聯合的整體的交流系統。首先,個人的成長依賴于環境。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需要來自于環境提供的資源和支持,比如,在個人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來自于家庭、學校、單位、社會等場所提供支持,當個人能夠從環境中獲取其成長所需的資源時,就能夠順利完成社會化。其次,個人體需要適應環境。個人為向環境獲取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需要與環境之間保持雙向互動的關系。在這種互動關系中,要求個人要適應環境,根據不同環境調整自己的狀態,這有利于個人社會化的順利完成,減少個人與環境的矛盾沖突。所以生態系統理論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分析個人問題時,要從個人生活的環境結構著手,從環境結構上分析問題。
(三)動態分析法對社會工作者的啟示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是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的,世界始終處于動態的發展中。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始終存在著定量的信息交換。所以,我們必須要用動態的眼光,才能準確地理解和描述人類社會系統各項要素的發展狀況。信息革命使得社會各個方面不斷發展,社會問題也由此層出不窮,面對服務對象各種復雜情況,要求社會工作者掌握動態的分析能力。從個人層面來講,動態分析法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密切關注服務對象的問題和情緒以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及時作出回應和調整。從社會層面來講,要求社會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對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有一定敏銳度,要時刻關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變化,這樣才能對社會工作、機構以及相關社會政策提出相關合理的建議。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一定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完善革新。
三、結語
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為社會工作實踐和研究提供了系統性的思路。在社會工作服務和研究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善于運用整體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環境分析法、動態分析法以及結構分析法,善于運用系統性的思維思考,在實踐工作中,要將服務對象當做一個系統整體,在社會工作研究中也要將社會工作專業和社會當做一個系統整體加以思考,要依據系統之間的互動、結構、聯系等將各個要素有機結合。事實上,社會工作專業的最終目標就是解決社會問題、緩解社會矛盾、調節社會關系、促進社會進步。因此將社會系統研究方法與社會工作專業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也有利于推動社會工作本土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艷.淺析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對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發展的作用[J].中國社會工作,2020(01):27-28.
[2]焦鵬.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對社會工作實踐的指導[J].祖國,2018(15):290-291.
[3]呂雙雙.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社會工作本土化中的運用[J].河南農業,2017(21):55-56.
[4]程晨,劉艷.淺析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9):474+476.
[5]李春桃.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指導社會工作實踐[J].唯實(現代管理),2017(05):22-23.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 重慶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