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文化外顯為城市氣質,內含城市精神,對城市的健康和長久發展意義非凡。本文界定算法城市的概念與內涵,強調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如搭建“中臺”,在人的“前后臺”中起到帷幕拉開時刻的作用,并有效凝聚人心。有針對性地指出當下城市文化發展的困境,提出下一步城市軟實力的構建,鞏固城市文化地位,提高算法城市下的城市文化輸出結果的到達率,有利于城市實力的彰顯和城市的長效健康發展。
關鍵詞:算法城市;城市文化傳播;軟實力構建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3-0239-03
一、算法城市的概念和內涵
本文從《未來簡史》的生物算法章節得到靈感,提出算法城市的概念,國內外尚無算法城市的定義。算法可以看成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1]。本文所指的城市是社會學意義上的,這里采用芝加哥學派對于城市的定義:一個規模較大、人口密集的異質個體的永久定居場所[2]。算法城市就是指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其物理意義的規模和結構、社會意義的風俗和傳統等都是算法按照運算順序得到的必然概率和結果。就如帕克在《城市——有關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建議》中所寫:一個城市的實際布局從來不是單純的人工產物,它往往既有設計的成分,又是自然的結果[3]。
為了明晰算法城市的概念,本文首先將算法城市與智慧城市作對比。智慧城市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式,這里采用2007年的《歐盟智慧城市報告》中的智慧城市的定義,從六大坐標維度包括智慧經濟、智慧流動、智慧環境、智慧公眾、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對智慧城市進行描述:既看重自然資源的智能管理,又將參與式管理等融入其中,既看重信息通信技術,又重視知識服務、社會基礎的應用和質量,并將上述要素作為共同推動可持續經濟發展并追求更高品質的市民生活[4]。本文指的算法城市囊括了智慧城市所象征的現代城市,但不僅僅局限于現代城市。今天的智慧城市也是人類歷史按照算法程序得到的結果,每一個城市所蘊含的城市文化底蘊也是算法城市在發展中權衡所有變量和概率后得到的最完美的概率和結果。算法城市更強調環環相扣,算法程序的每一步內容輸入必然帶來下一步的結果,能否成功輸出取決于采用何種算法程序。
算法城市下城市文化的發展其實也是算法流程的必然結果。城市是自然和人為的產物,城市發展的今天是自然的必然趨勢,并不是人為大面積操縱的。城市文化也并非完全是人為的,人類依靠自然、沃土發展了農業文化,依靠草原發展了牧業文明,依靠大海發展了海洋文明。文明能夠在今天綿延,離不開傳承,而每一代的傳承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符合時代旋律的背景下創新與傳承,能夠延綿至今的文化是權衡多種變量和概率后得到的結果,只有那些經過傳承和創新得出完美概率下的文化才能綿延。
人是算法城市的基礎。人有人性,動物也有其動物本性,人是動物的一種,人性和動物本性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人擁有更多算法的可能。人類的99%的決定,包括關于配偶、事業和住所的重要抉擇,都是由各種進化而成的算法來處理的,我們把這些算法稱為感覺、情感和欲望[1]。這樣看來人類的神經處理過程就是算法程序發揮作用的過程,作為人,與其他動物相比人的算法的頻率和可能性在不斷增加,人又是大規模靈活合作的動物,微小算法的合作又構成更大的算法可能,合作和分享讓人的算法衍生出更大的價值,乃至形成一個城市,形成城市文化。
數據可以更直觀地展示城市的算法運行過程。數據是算法過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最堅信算法的母學科就是計算機科學和生物學。而城市文化的傳播在這兩個學科的幫助下,收集文化欲望的數據,轉化為決策,但是基于過去數據的都是過去的東西,在建立起來的那一刻就已經成了過去。算法的數據、市場的數據在收集數據完成后就已經有了新的變化,決策是一種延遲的反應。但城市發展仍然不能聽之任之,因為數據只利于市場,不一定利于城市和城市內的人。幸運的是城市算法并不是單純的“1+2=3”的絕對值,同樣也有人為操作的余地,于是政府在引導城市發展中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一旦引導不善就會導致推行的城市決策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不適當的輸入無法得出想要的輸出。因此,在城市文化發展方面,反復、大面積地撒播算法輸入內容或者找到城市文化算法運行程序就為城市文化成功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19世紀,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提到“上帝已死”[5],20世紀,福柯發出“人也死了”[6]的論斷,后人類時代已然來臨,數據被提升到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算法被人類進一步創造和發現。而到了日益重視數據的今天,人們才發現算法并不是捉摸不透、虛無縹緲的,而是實實在在出現在我們身邊的。甚至被我們越來越多地應用和發現,為了更直觀地展示算法,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將數據的趨勢和結果作為表達的手段。現代人的心智建立在數據之上,算法又主要以數據來展示。算法要求統一、秩序、規范,于是讀書寫字能力作為統一、秩序、規范的基礎,成為人類必然要求的趨勢;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也發揮著統一的作用;城市間職業分工的細化也是算法城市的必然表現之一,各司其職,互不干擾,每個人都是算法程序的一個小步驟、一個小數據,維持著整座城市的運營,維持著整個算法的流通。
二、算法城市下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暗線或明線的方式貫穿在城市算法的每個程序中。其一,根據戈夫曼的擬劇理論,社會成員都是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前臺是社會成員希望展示給其他社會成員的表演場所,后臺是指演員為前臺表演做準備的、不想讓觀眾看到的、限制觀眾與局外人進入的地方[7]。本文認為城市文化可以為城內人搭建起“中臺”,即前臺表演和后臺生活的準備時刻——帷幕拉開時刻。那么人就處于一個前臺、中臺、后臺的算法流程中,身處不同地區的人在人際交往的最初階段最常詢問的就是對話人身份所在地,城市文化很大程度上為城內人的自我展示提供了“中臺”,以暗線的形式為城內人的性格和身份提供城市屬性。其二,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主流聲音來引導,否則城市就可能由于聲音的嘈雜引起社會“杯壁”的破裂,算法難以為繼,城市也就不能形成。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群體時代,上一個算法輸入的個人事件,在下一個程序中就可能被加入放大的命令,將個人事件無限放大,熊根本上講還是群體在謀求所屬的權力,而城市文化作為持久凝心聚力的主流文化聲音,可以將算法中放大的命令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防止由于意見過度分裂而導致社會解體,發揮著凝聚人心、價值導向的作用。城市文化對于社會和個人的意義都是極其重要的,城市文化的傳播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三、城市文化的傳播困境
(一)文化工業現象嚴重,城市想象力和美感不足
不可否認,在城市化加速的過程中,為了大規模的擴張和延伸,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模仿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市,使城市建筑規模化、統一化,導致同質化建筑遍布。本質上是對城市定位不夠清晰,割裂了城市算法中的自然與歷史淵源,以至于在城市外觀上缺失了城市的獨特性,降低了城市的想象力。當然前文提到在算法城市中,算法要求統一、秩序、規范,而現代城市為了發現算法運行的程序,會去建立統一、秩序和規范的城市表象,這是經濟利益的驅使,算法利于市場,但不一定利于文化。所以城市建設中更要發揮人的作用,避免因城市建筑物質外觀的同質化影響城市文化意義表述的同質化。一座城市的思想與靈魂是其城市文化中所蘊含著的精神,算法城市發展到今天反映著一個城市的居民的夢想與價值追求。據現代快報報道,“在27個省市的城市精神標語里,‘創新’一詞出現了11次,上鏡率最高,全國有超過四成省市青睞該詞”。以數據呈現的算法城市的文化傳播流程中,反映著城市的文化工業現象嚴重,沒有彰顯出城市的獨特和個性,這也表現著當下城市文化的想象力不足,挖掘力不夠,尚美性不高。
(二)城市文化的對內內驅力不足,對外文化折扣
人是城市文化的原點。如果城市只以單一物理功能的屬性呈現,就會令城市人迷失掉場地歸屬感。算法城市下的每一個瞬間都接收了前一個感知的引導:城內人作為城市生活的主體,以視覺、觸覺獲得對城市空間的知覺認識,即生理方面的感知;以日常行動、工作、生活、學習等狀態獲得城市行為的感知;以城市群體聚合獲得心理的認同,獲得心理的感知。當城市人對城市的感知超越了對城市物理功能的認可,其對城市的體驗就會不僅僅是工作、學習等日常生活的場所,而是升華到對城市文化的共鳴,對城市產生情感,即依賴感和歸屬感。但現代部分城市對城內人的文化驅動力不足,難以獲得生理、行為和心理上的三者聯動的感知,無法達到城市人對城市文化的共鳴。
而在對外傳播中,受制于算法城市中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條件,許多城市的文化輸出面不足,以“他塑”為主,刻板影響較為嚴重;“自塑”能力不足,本地的傳媒影響力不夠強,傳播形式缺乏連貫性,本地聲音傳播不夠廣,文化折扣現象嚴重,文化損耗較多,以至于文化軟實力不強。而且城市文化的傳播主力軍仍然是官方媒體,缺少與民間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合作,或者有平臺無更新,缺少與其他城市的文化聯動,缺少對文化最大公約數的研究,以至于在傳播過程中,給城外人以陌生感,難以傳播本地區文化,對外文化折扣較大。
四、算法城市下的城市文化傳播以及軟實力構建
(一)文化驅動與生產層:提升城市凝聚力和感染力
1.經濟生產活動
城市形象說到底是城市綜合實力的表達,今天的每個城市的綜合實力也是算法程序下必然的結果。而每個城市都有其獨具特色的算法體系,所以一個城市的話語建構不應該是單純模仿其他城市的文化話語體系,在不一樣的算法程序中,即使輸入相同的內容,也不一定能得出相同的輸出值。每一種文化都有與其匹配的城市經濟特征,都有其算法的獨特性,文化產出的高低并不取決于經濟環境,文化本身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輸出度與知名度,即文化傳播的成功與否是城外人認識與了解本地區文化特征并使文化延綿的重要判定。而近些年,城市文化已然成為旅游吸引力的標準之一,只有有了發展優勢才能轉換為話語優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傳播要注重創新企業與文化的結合,找到商業與文化的契合點,在商品流通中潛移默化地傳達城市文化。以經濟發展為內在驅動力,文化生產與傳播才能有充足的底氣,城市文化的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廣。而在未完全掌握本城市算法規則的情況下,有底氣的經濟發展才能給城市文化傳播提供更多的試驗機會。
2.文化創新立足既有地域資料,融入城市文脈
文化創新要架構地方美學獨特品格,從頂層設計的角度考慮城市長遠發展。本地區已有的城市文化一定是算法城市在歷史的脈絡里梳理出的符合本地區算法程序的被廣泛認可和接受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地方歷史感是社會的建構,所以城市應該利用好自己的城市文化基因,助力城市形象塑造,能動植入現代受眾喜好,打造中國風格,地區風味,受眾興趣的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
特別是要重視方言的作用,方言就是算法城市文脈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算法城市中被歷史程序和人民程序選擇的輸出結果。方言是記錄城市動態,傳達城市理念,豐富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記憶點的重要手段,可以發展UGC為主的方言傳播模式,培養一批專項化方言人才,推出一系列如《方言趣配音》等方言欄目。以方言為意象架構的大眾傳播私密空間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家園”情境,成為一種文化觀念的移動性媒介。
3.強化集體記憶,凝聚共同情感
重視媒介事件,營造媒介儀式,強化集體記憶。空間在時間的變量中層疊了無數的事件,事件又以空間為背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酵主體的情感記憶[8]。每種城市文化的算法程序按部就班的運行,地域文化才能保持穩定性,以此構建強大的情感記憶場域,立足于眾多城市群。而群眾是城市傳播符號的釋碼者、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費者,城市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反饋者和傳受雙方權利主體。費孝通先生寫道:“文化是為人的,也是人為的。”所以在算法城市的城市文化傳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空間和時間作用于人物身上的作用,要利用好空間中發生的媒介事件和日常生活建構起集體身份的認同,在時間維度上架構城市想象力,凝聚起城市人的共同情感。算法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城市精神的價值觀,以此作為話語的結構內核和精神底蘊,提升城市凝聚力。
(二)文化表現與效果層:提升城市識別力和吸引力
多渠道立體化構建傳播矩陣,營造文化氛圍,提高文化感染力,吸引力。城市文化在對外傳播中提高“自塑”能力,合作促進“他塑”,提高文化輻射性,衍生周邊產品,增強區域關聯性。跨界、出圈才是城市文化作品下一步要走的方向,其中一個發展方向就是按照生物算法的心理狀態進行開發。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組實驗中,將出生不久的幼猴與母猴分開,并放置于一個籠子中,籠子里有一個毛絨制品的假猴和一個帶著奶瓶的金屬制品的假猴,最后的結果是幼猴緊緊抱著毛絨制品的假猴。同樣是哺乳動物,人類更傾向于與毛茸茸的物體建立情感聯結。成都的熊貓文創作品以其毛茸茸的心理貼近感和獨一無二性廣銷全國,遠銷海外,傳播著成都文化。利用哺乳動物的生物算法原理,在傳播中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使城市形象血肉化,提升文化傳播力,重塑城市話語。要注重與時俱進,進行文化聚攏和產業升級,打造城市文化IP,創新多次元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識別力,讓靜態城市文化符號“活”起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五、結語
算法城市在一定意義上是信息符號集合體,符號規范著我們的交流,使我們在秩序、統一的算法中能夠接收到上一個程序的表意,轉化為下一個程序的表象。符號化特征越來越超越功能性特征,人本主義時代下,感知對人們來說越來越重要,城市中的鋼筋水泥并不能給城市中生活的人以歸屬感,有歸屬感的是文化賦予城市人的感知,城市文化催生了強大的虛構實體,通過抽象符號的調節體驗現實,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將城市建立為想象的實體,由虛構到具象,文化就是紐帶,就是共鳴,就是震動,甚至就是信仰。算法城市的城市文化的傳播算法在大數據時代一定會進一步被挖掘、發現,而運用好、創建好、發展好城市文化雖任重道遠,但仍有跡可循。
參考文獻:
[1] [比利時]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林俊宏,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170-171,177-178.
[2] 孫遜,楊劍龍.閱讀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M].上海三聯書店,2007:16-17.
[3] [美]羅伯特·E .帕克,等.有關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建議[M].杭蘇紅,譯.商務印書館,2016:5-7.
[4] 陳科皓,花東文,劉淼,等.新技術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概述[J].科技風,2020(32):5-6.
[5] [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27-30.
[6] 莫偉民.“人之死”——《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J].哲學研究,2015(04):84-92,129.
[7] [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7.
[8] 楊田.文化生態視角下公共空間感知重塑策略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05):111-116.
作者簡介:薛婭博(1997—),女,內蒙古烏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城市文化傳播、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