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娟
摘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水稻常規良種繁育管控措施能有效提高種子純度、活力,降低帶菌率、農藥殘留等質量評價指標,為綠色水稻生產提供優質常規良種。本文從各主要質量評價指標環節,闡述良種繁育基地所采取的綠色種子質量控制。
關鍵詞:綠色;良種;繁育;質量控制
隨著國家對緊缺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的推進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松江大米等“綠色”品牌在中國綠博會上嶄露頭角[1],推動了綠色優質大米的生產。綠色水稻良種生產繁育需求急劇上升,因此,把控質量關卡,保持種子的優良特性,減輕種子多代繁殖后的種子退化現象意義重大。
1綠色水稻種子質量控制的內容
目前水稻種子質量標準包括種子純度、凈度、水分、發芽率四項指標,雖然種子合格但是仍然可能存在質量問題。適應性、抗逆性、豐產性、等遺傳性因素在品種審定階段已經確定,育種單位經原原種、原種[2]培育后委托給良種繁育基地或專業繁育戶,繁育后1-3代為良種,常規良種繁育階段的種子質量控制直接決定農民是否穩定增收。謝松青[3]等對420份樣本進行發芽試驗研究表明,3天內種子發芽率超過70%與發芽勢相關,,發芽勢與田間出苗率極高相關。把發芽勢納入綠色水稻種子質量標準,可以降低農民直播稻田因氣候等原因造成的不出苗現象[4]。其次,種傳病害影響來年病蟲害發生的發生,尤其是水稻上常見的惡苗病、稻曲病、稻瘟病、穗腐病、黑粉病、白葉枯病、干尖線蟲病等,因此,減少種子帶菌率能降低種子進入大田生產后農藥使用的次數和頻率,有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同時,水稻良種種子農藥殘留符合綠色標準也是農民進行綠色生產的前提。
2綠色水稻良種繁育種子質量控制措施
綠色水稻常規良種繁育基本生產條件:具備農作物常規種子生產的基本設施、檢驗、加工設備、品種及人員等生產條件。符合綠色水稻生產的優質生態環境,品種間有天然、或人工隔離帶,適合成片種植,種植位置基本固定。
2.1合理安排種子生產及貯藏,提高種子發芽率及發芽勢
2.1.1品種選擇
選擇適合當地種植,市民喜愛,農民生產效益高,豐產性、抗逆性等優質原種作為良種繁育品種。同時,要求育種單位提供的種源批次純度合格。繁育基地內常規良種生產品種數量建議3-4個為宜,加強抗風險能力。
2.1.2適時調整播期
以上海地區為例,參考歷年氣象資料每年9月中旬大概率為連續降雨天氣,根據各品種生育期特點,繁育基地內常規中晚熟品種生育天數約為150-160天,5月份下旬左右播種,成熟期在10月之后;常規早熟品種生育天數約為120-130天,5月份下旬左右播種,成熟期在9月中旬左右。因此,為避開灌漿結實期遇雨導致的穗發芽現象,應調整早品種播種期至5月下旬以后。
2.1.3及時收割運輸
9月中旬開始,連續降雨天氣的可能隨時發生,管理人員應加強關注氣象預報,結合水稻品種生育進程,及時收割烘干種子,防止發芽、霉變等種子質量問題。
2.1.4分批安全貯藏
合理規范劃分種子批次,不同收獲期的種子分批次貯藏,做好登記臺賬。良種繁育基地及時派遣專業人員對基地內的房屋、設施、設備檢修,保持工作場所的干凈整潔,按照種子貯藏的要求規范運營,防止病蟲鼠害的發生。
2.2嚴格管控種子生產措施,提高種子純度
2.2.1規范育秧田塊及物資設備,防止種苗污染。
首先,專設繁種秧苗田。繁育基地在種子繁育范圍內專設繁種秧苗田塊,不同品種間設置隔離分區,防止種苗污染。
其次,異品種物資專品專用。在確保品種不混雜的前提下,適當節約成本。由于種子育秧過程中的秧盤、無紡布為可重復使用物資,因此,對不同品種使用的物資進行標記并設置專門存放場所。播種機、插秧機、烘干等設備無法做到專品專用的,必須嚴格區分品種,清潔干凈,多人核查,在該品種機械操作前維持3-5分鐘“種子潤洗”工作。
2.2.2實施監督管理,杜絕種子混雜
繁育基地育插秧過程除了要求嚴格按照繁種田種子生產規程生產外,還應指定專人對育秧田、秧盤、無紡布、不同品種播種機械清潔度、入田機械潔凈度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督管理,防止因品種多,播種機、入田機械等設備可能存在清理不干凈的問題,導致的種子混雜發生。
2.2.3合理規劃布局,提高去雜去劣成效
首先,合理安排去雜去劣時間和區域,防止用工荒,增加去雜去劣人員密度,不漏檢、不重檢,抓住雜草稻抽穗時葉形開闊,植株特點較明顯容易辨認期,提高工作成效。
其次,加強臨時工工人培訓,提高工作成效。由于目前農村勞動力短缺,從事農事操作的人員以老年人為主,接受能力差,有的不能區分繁種與大田生產,出現雜草稻、弱病株應除不除的現象。因此,繁育基地要加強對臨時工工人的培訓工作。
2.2.4落實栽培措施,提供優良環境。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落實早上水二次耕翻等栽培措施,減少雜草稻的發生,并且有利于后期水稻田間除草、雜草稻生長的控制,為綠色水稻種子繁育提供優良的生產環境。
2.3加強水稻綠色防控管理,減少青癟率、帶菌率及農藥殘留
2.3.1種植設備要先進
綠色水稻常規良種繁育建議全程機械化,機插秧秧苗根系深,植株健壯,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強,顆粒健康飽滿。由于行間距統一規范,便于繁育基地人員管理。
2.3.1肥水管理要適當
繁育基地應全程遵守綠色水稻生產規程做好壯苗育秧和大田期管理,前茬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折純量)不低于13KG,無機氮(折純量)施用總量控制在12KG以下,減少水稻生長中后期氮肥的施用,加強水漿管理,防止群體過大、植株過高、病蟲害多以及灌漿不足等問題。秧苗移栽后25天左右,水稻生長處于無效分蘗期,此時,氮肥的施用容易造成水稻“貪青”現象的發生,調整前期追肥用量,適當增施水稻專用配方肥施,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減少青癟率。
2.3.2農藥防治要綠色有效
首先,綠色用藥。良種繁育種子嚴格遵循《NYT 393-2020農藥使用準則》,不使用準則目錄外農藥,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頻次,遵循安全間隔期。
其次,及時用藥。防治期根據病蟲害發展程度,選擇用藥時期。穗期防治效果直接影響水稻種子的帶菌率,繁育基地應堅持穗期因時施藥原則,派遣專業技術人員采取剝查生育進程的方式,查看水稻生育期,靈活拿藥用藥。
最后,確保用藥。規劃噴霧路線,不漏噴,不遺留死角,遵循用藥規范,安排好作業時間,采用大機大水量進行噴霧,確保病蟲受藥量。若施藥后4小時內遇大雨必須立即補治,確保用藥。
2.3.3綠色防控配套要完善
隔離帶內種植蜜源、儲蓄、誘集植物,如百日菊、茭白、香根草等,保護天敵昆蟲;安裝性誘捕蟲裝置,減少常見害蟲如大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田間產卵量,減少農藥用量。
2.4統籌安排,確保水稻種子質量
繁育基地負責人應統籌安排,定期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員專業性及責任感。除以上各個生產環節外,不忽視其他任何環節,如加強種子精選力度,落實入庫、出庫前種子質量自檢等,保證種子水分含量及凈度符合標準。
3結束語
加強綠色水稻種子繁育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提高種子質量,是確保農業綠色用種安全,糧食安全的大計。綠色水稻良種繁育質量控制是保護“綠色”品牌品質、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前提,因此,繁育部門要嚴格遵守水稻常規種子生產規程和綠色水稻生產規程,落實好繁育措施,確保種子質量!
參考文獻
[1]佚名. 松江大米在中國綠博會上獲金獎[J]. 上海農村經濟,2019(1): 47.
[2]杜艷紅,楊麗娟等. 水稻常規良種繁育技術要點[J]. 吉林農業,2015-4.
[3]謝松青,趙陽,王穎.種子發芽勢對作物田間出苗率的重要性分析[J].現代農村科技,2019-4
[4]于金花,張俊生,李劍鋒,王楠.種子標簽中增加發芽勢指標的探討[J].中國種業,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