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形勢的一片向好,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作為今后金融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金融科技的改革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暴露出信用危機、監管不足以及數據安全隱患等風險。如何有效的應對這些問題,也需要相關的管理部門及行業內部予以高度的關注。
關鍵詞:大數據;金融科技;風險管控
深化大數據時代金融科技風險管控,可以為推進金融科技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幫助。在實踐工作當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明確金融科技行業所面臨的發展風險,進而根據風險類型以及防控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管控策略,為切實提升大數據時代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水平奠定基礎。
一、金融科技的基本內涵
1.金融科技定義
金融科技是科學技術與傳統金融行業的有機結合,是金融領域在大數據時代中所呈現的新業態。從金融科技的具體定義來看,金融科技主要指新興科技產業以技術手段的角色將傳統的金融企業作為目標市場,通過技術的應用及其優勢的充分發揮提高傳統金融行業的發展效率,并增加該領域未來發展預測與規范的準確性。我國也是大數據背景下金融科技新興產業發展的受惠國。就目前而言,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成果主要體現在支付寶、微信、平安口袋銀行等移動端應用程序的應用發展中,這些最新的金融科技發展成果已經逐步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從金融科技的應用方面看,其運作核心在于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用戶體驗三個方面。其中,大數據為金融科技提供了充實的架構與儲存基礎,人工智能則為金融科技提供了完備的處理技術,用戶體驗則為金融科技產業的市場占領提供了顯著優勢。
二、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風險類型
首先,信用風險。在金融科技領域當中最為基礎也是最為常見的風險類型就是信用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是以交易為核心,當交易雙方中的某一方不能按照約定履行義務時,就會引發信用風險。通常來說,交易雙方在信息披露期間出現信息不對稱,使得信息披露不及時或缺失就會產生信用風險。在金融科技領域當中,若信息對稱且可追溯,那么信息的價值將會遠高于統計數據。但是,從現有的發展情況來看,金融科技市場中尚無完善的保障機制來確保信息披露及時有效,導致信用風險激增,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
其次,數據安全風險。大數據時代,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核心就是數據。全面采集數據和合理應用數據將會對金融科技企業的運營管理科學性起到決定性作用,而數據安全也與企業發展的長遠性息息相關。現階段,人們對高效快速的數據交易方式更為青睞,使得金融科技行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是,數據的廣泛應用也讓不法分子獲得了可乘之機。數據信息泄露、造假和電信詐騙成為了金融科技發展的“絆腳石”,若數據安全風險得不到控制,那么金融科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受到影響。
最后,監管風險。金融科技領域發展速度過快,以至于相應的監管機制并未得到完善。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共同構建了行業發展的技術框架,能夠為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但金融科技發展的法律框架卻并不完善。目前,尚未有法律能夠對這種新型金融業態監管進行系統的指導和約束,也并沒有形成完整明確的監管機制和方案。所以,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工作陷入了困境,面臨的經濟監管風險極高。
三、新時期金融科技風險管控措施探析
(一)注重信息披露以及風險告知
在當前金融科技環境下,我國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的不對等關系亟須得到糾正。對此,應該進一步增強金融消費者理性選擇金融機構、理性投資、理性消費的意識和能力。在金融法律法規的制度設計當中,完善金融機構的適當性原則,明確金融機構的義務,特別要強調金融機構要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提高信息的對稱性和可追溯性。在消費者選擇某種金融產品或服務的時候,要將與之相關的信息明確告知消費者,使消費者了解金融資金的去向、用途及風險等級等必要信息。同時,應充分發揮金融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的職能,切實維護和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注重信息保護及數據安全建設
金融科技企業必須加強安全風險防控意識,從思想上提高對此方面工作的重視,從而為有效開展信息安全保護工作奠定基礎。同時,金融科技企業也應該積極引進和創新數據安全風險管控技術,為增強數據安全性和可靠性奠定基礎,比如,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安全風險監控、預測、分析模式;利用防火墻密鑰等技術,加強信息保存與使用安全性。此外,在實踐工作當中,金融科技企業還應該完善制度建設,從而為數據運營檢測以及數據安全管理提供更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加強監管思路以及監管方法的創新升級
隨著金融科技在我國市場的應用,監管科技也開始了不斷的升級與創新。自監管科技的概念提出以來,金融科技與監管科技之二者的發展便一直是相互推動的。與金融科技的定義十分相似,監管科技作為監管與科技的有效融合,也進一步促進金融科技運作的標準與合法。當前隨著行業發展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也就穿透式監管工作予以了深入的研究。所謂的穿透式監管實際上是一種基于金融科技環境之下的監管模式。當前該模式已經得到了政策上的認可,在我國互聯網專項整治方案中,也就穿透式監管予以了重點的關注。在該模式之下,針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也不在局限于監管對象的身份與類型,而是以金融機構所開展業務的本質為切入點,就資金的來源,走向以及運作過程進行監管。結合業務功能以及法律屬性就監管的規則進行明確,以此來確保金融監管、金融創新以及風險排查工作的同步進行,進一步捍衛金融市場的繁榮穩定。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金融科技是大數據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行業甚至計算機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新業態的產生和迅猛發展環境下,要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就必須結合時代特征對金融科技行業進行不斷剖析,通過總結以及挖掘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類風險來完善相關的監管體系,從而提高風險管控水平,為我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同時也為我國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的穩步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葛俊婷.大數據時代下我國消費金融行業的風險控制問題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8,609(19).
[2]胡鵬飛.金融科技在互聯網金融行業性風險防范領域的應用[J].大數據,2018(1).
[3]韓俊華,周全,王宏昌.大數據時代科技與金融融合風險及區塊鏈技術監管[J].科學管理研究,2019,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