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掘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課程蘊含的愛國主義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文化等思政元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課程思政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明確指出,文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作為小學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具有豐富的思政資源。在教學中,要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既要學習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的優秀作品,掌握專業知識,也要通過現代文學作品,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本文立足于高職小學教育專業教學實踐,探尋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一、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愛國主義文化
課程思政最為突出的特點是“融合”。課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需要與具體的課程相融合,深入挖掘具體課程程中的思政資源。中國現當代文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這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事件之一——“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是重要組成部分。“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5月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激起各界人士的強烈義憤。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等十幾所專科以上學校的3000余名學生,高呼“還我青島”、“取消21條”、“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一場震驚中外的反帝愛國運動爆發了。6月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開始總罷課。6月6日,天津、上海等20多所院校行動起來,聲援北京學生。6月10日上海全市總罷工,在此前后,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出現了聲勢浩大的“三罷”高潮。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它以辛亥革命所不曾有的姿態,展開了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2]
魯迅棄醫從文,決心用文學改造國民性,是因為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3]在《自題小像》中,魯迅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等作品中,魯迅深刻批判了封建文化,體現了魯迅對祖國的愛,對民族復興的責任擔當。
郭沫若以詩歌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深切的熱愛。郭沫若的詩集《女神》中許多重要的詩篇,都飽含著郭沫若眷念祖國、頌揚新生的深情。最能表達他對祖國眷戀深情的是《爐中煤》。詩人自喻為正在爐中燃燒的煤,而把祖國比作“年青的女郎”。懷著熾熱的心唱出:“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鳳凰涅磐》中,塑造了在烈火中更生,永不再死的鳳凰,是國家的象征,是民族的希望。[4]他的“抗戰六劇”借古諷今,高揚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中國歷史上的仁人志士,表現反侵略、反投降、反獨裁,爭取民族、自由、人權的時代主題。[5]
詩人艾青吟唱了《雪落在中國的大地上》,戴望舒寫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舒婷深情的歌唱著《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作家用詩歌表達了深沉的愛國情感。
在抗戰時期,作家們紛紛奔赴前線,走上戰場,用文學作品作為武器,保家衛國。田間的詩歌《假如我們不去打仗》簡潔有力,像戰鼓一樣,鼓舞著人們去戰斗;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一個勇敢的姑娘為抗戰做出來巨大的犧牲;蕭紅的《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描寫東北的人民悲慘的生活和漸漸蘇醒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
這些高揚著愛國主義情感的作品,是本課程重要的思政資源。在教學中,要深入發掘,充分利用,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革命文化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中國現代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一部分。許多的現代文學作品就是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作家們用文學作品參與革命,記錄革命。這些作品本身,就是課程思政資源。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1916年9月,自第2卷第1號開始,《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1919年5月,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李大釗在《新青年》第6卷第5號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并集中刊發了8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新青年》是中國現代思想的發端。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
1930年的3月2日,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努力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舉行了成立大會。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題為《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 “左聯”成立之時,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國民黨反動派一方面對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另一方面對國統區實行文化“圍剿”。1936年春,根據形勢的需要,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自動解散。雖然“左聯”的歷史不過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當時的巨大作用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成為了中國革命文學史上的豐碑 。
1942年5月,在延安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毛澤東的系列講話報告,在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報》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這是馬克思文藝理論中國化的結果,是二戰后馬克思文論中最有體系色彩,影響最大的論著之一。它后來成為解放區和新中國制定文藝政策和指導文藝運動的根本方針。在講話的指導下,作家們創作了一批優秀的革命文藝作品,如《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反映革命進程的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后,革命歷史戰爭成為了最重要的創作題材。如反映解放戰爭的有: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反映20、30年代革命斗爭的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馮志的《敵后武功隊》、李英儒的《野火春分斗古城》、馮德英的《苦菜花》、楊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紅旗譜》、王愿堅的《七根火柴》、《黨費》等;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小說有:楊朔的《三千里江山》、陸柱國的《上甘嶺》、路翎的《洼地上的“戰役”》等。作家們用文學的形式,充滿激情的再現戰爭的風貌,贊美英雄,歌頌革命,緬懷戰友。形成了一批“紅色經典”文學作品。
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講授這些作品的同時,也是講授革命歷史,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治斗爭史、革命戰爭史,這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
三、現代文學作品中的社會主義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這也是現代文學中的重要題材之一,作品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宏闊畫卷,從土地革命到社會主義改造,從人民公社到改革開放,作家們真誠的歌頌新生活,歌唱新中國。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主題是和平建設與改革開放,是現代文學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柳青的《創業史》,通過兩代農民創業立家的對比,反映解放后,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終于實現了創業立家故事。小說的重點寫解放后,農民分得土地后兩代農民在創業觀念上的沖突和變遷,以及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艱難歷程。作者通過梁家兩代人不同創業道路及其結局,概況了中國農民的生活歷程,反映了他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體化道路,農民才能夠徹底翻身,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這是中國近現代農民的“創業史”,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
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以磅礴的氣勢開了改革文學先河。小說關注新舊體制轉換時期的社會矛盾,記錄了改革的艱難以及帶來的倫理、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變化。小說熱忱呼喚改革,對改革的進程作了及時快捷和持續的反映。真切的描繪出改革是一個夾雜著無數挫折、失敗、困惑,創造了一批改革家、開拓者形象為中心的“當代英雄”。是現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也是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開始。
四、結語
文學作品,具有豐富人文精神,深刻的人生思考,這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元素。現代文學課程,相比其他課程,思政元素更為豐富,更為全面,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但也要注意,不能將課程變成了思政課程。要在課程知識傳授中,堅持“潤物無聲”的原則,用文學獨有的魅力,將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美)周策縱,五四運動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5,P86-160
[3]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5
[4]郭沫若,女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8
[5]郭沫若,郭沫若劇作[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1997,9
作者簡介:楊文學(1978.12)男,漢族,陜西安康人,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項目“高職小學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KCSZ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