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近期,白洋灣街道玉景灣社區居民間傳遞著一個訊息:“社區以后每周三服務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了!”為了解決民生服務時間與居民上班時間無法銜接的困難,給更多年輕居民群體提供更大自由度,白洋灣街道玉景灣社區啟動民生服務八點“伴”模式,提供延時服務,讓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橋梁”更長更寬。
民生八點“伴”服務延時“夜間親子課堂”模式創新
“以前,居民如果要辦理業務,可能要特意向公司請假半天。現在,只要先撥打電話或通過社區U+Family小程序線上預約,下班后就可以定定心心地去社區把事辦了。”
家住玉景灣花園的張婷是一名貿易公司的白領,晚上7點30分,下班后的她徑直前往社區辦理生育保險聯系單。來之前,經與工作人員溝通,她準備了夫妻雙方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等材料。辦理完畢,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憑單子在醫院報銷生育產生的醫療費用。
玉景灣社區新市民居多,以年輕高知新婚流動人口為主,這意味著在工作日,他們辦理個人業務的時間和空間上都受到了限制。“玉景灣花園轄區外來人口約占到總人口的60%,”玉景灣社區黨支部書記徐曉晨介紹,推行每周三從下午5點半持續到晚上8點的延時服務,就是利用這樣一個時間差,為“上班族”年輕人提供“下班之后還能辦事”的便民福利,精準對接居民需求,以“小服務”帶動“大民生”,用心打通社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下班后再過來辦事,不耽誤任何事。”張婷滿意地說。當晚,一共有16名“上班族”到社區辦理了業務。
大老遠,社區活動室內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那里正在舉辦繪制非遺團扇活動,家長和孩子們齊聚一堂,專心致志。社區一樓的健康小屋,一堂青少年心理健康線上直播課也在同步進行,主講老師正結合多年教育經驗和實際案例,生動講授相關知識。而家長們則通過留言的方式與老師交流,一個個來自線上的評論在屏幕上快速閃過。
“夜間親子課堂”充分整合校外教育陣地和社會資源,幫助轄區家庭豐富業余生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更好地服務學生、家庭和社會發展。
玉景灣社區以“夜間親子課堂”為依托,創新教學模式,開辟了豐富多彩的直播專場,于每周三晚晚上7點準時開播。同時,線下也量身定制特色教學課程,包含傳統非遺、文化藝術、心理教育等主題,內容更具特色、形式更加豐富。目前,“夜間親子課堂”的內容計劃已排至年底。
“假期天堂”量身打造“愛心暑托班”“點單”配送
往年一放暑假,林女士就為孩子的假期安排發愁,夫妻二人都要上班,她不得不雇傭保姆。11歲的女兒也頗有怨言:“阿姨只管做家務,我一個人在家很無聊。”今年,女兒卻收獲了前所未有的暑期體驗,到家門口的“愛心暑托班”去,讓她每天過得很歡樂。
“愛心暑托班”設在玉景灣社區二樓寬敞的活動室里,招收小學年齡段孩子,配備一名社工做班主任,兩名大學生志愿者做課業輔導。除了作業輔導,社區給孩子們安排了紅色黨史、科普教育、益智手工等豐富的課程,并特別推出點單式課程配送,小學員們“喜歡什么開展什么”“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根據他們的需求安排課程,提高暑托班課程的針對性、實用性。
周四上午10點,有一堂油畫課。“用油畫棒將背景鋪色完以后,我們要用刮刀輔助進行色彩暈染。”老師從框架構圖、顏料調色、色彩運用等方面細致講解,之后讓孩子們按組別互動學習,以想象力畫一幅作品,之后再一幅幅點評指導。“每堂課我都讓他們繪一幅作品,因為他們對繪畫都有濃厚興趣,畫起來都很得心應手。”負責美術課程的李老師說。
孩子喜歡運動,就有乒乓球、足球課等體育類課程;孩子喜歡手工,有剪紙、粘土制作等手工類課程;孩子沉迷藝術,社區準備了素描、油畫等課程。社區邀請攝影家協會會員、金閶實驗小學老師、蘇州博物館社教部老師等專業人士前來授課,不僅解決了家庭安頓孩子的困難,也讓孩子們在假期過得更加自由自在、豐富多彩。
“依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未成年人活動室、道德講堂等平臺,玉景灣社區整合利用社區資源,邀請有才藝的居民加入志愿者團隊,通過‘你點單、我來辦’的服務模式,精心推出服務‘套餐’,從‘按時服務’轉變提升為‘按需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社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將秉承“聚焦社區小事,辦好民生大事”的服務理念,不斷創新工作機制,以提升居民幸福感為目標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