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 賀文彬
要:書法是人們用于抒發情緒的載體,書法創作的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書法大家,各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精彩的風格流派,吳讓之篆書便是其中之一。其作品大多富含濃烈的感情色彩,給人以心靈的極大享受。本文便是以此出發,來,結合自身學書經歷來探討吳讓之篆書藝術及其創作。
關鍵詞:吳讓之;篆書;創作
記得初識書法是因為高考,那時單純的認為書法只是書寫毛筆字而已,如今深入研究書法,對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之后,筆者對書法的藝術魅力與精髓神韻猶然敬畏。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無一不璀璨耀眼。記得大一時開設篆書臨摹課,那是筆者第一次以專業的角度接觸篆書,一改對于它的初印象。從蒼茫樸拙的大篆,到渾厚質樸的秦漢小篆,再到以清秀浪漫為主的明清小篆,不同的篆書風格凸顯出各自獨有的藝術氣韻,無一不深深打動著筆者,讓筆者對篆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以此作為書法創作的重點。在這浩瀚的篆書藝術中,筆者尤對吳讓之篆書最為傾慕,吳讓之書風的雍容大方、正氣高雅,正是學習和書寫篆書的不二法門。
吳讓之,原名廷飏,字熙載,后改字為讓之,亦寫作攘之。其早年定居江蘇儀征,中年后,吳讓之長期寄住揚州,以賣書畫刻印為生。1853年,受到太平天國影響,其為避免戰爭混亂,逃離家鄉,仕途之路徹底破碎。其后在泰州定居前后長達數十年,雖然生活艱難,但也是造就他藝術成就,向著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階段。晚年時期的吳讓之貧困潦倒,借居于泰州東壩口的觀音庵,對此他自嘲到:“有子有孫,鰥寡孤獨,無家無室,柴米油鹽。”同治九年,即1870年,吳讓之去世,享年72歲。
吳讓之篆書線條圓潤流暢、挺拔俊美,體式修長秀麗、開張自如,為時人所推崇,在篆書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他在其《自序》中說:“讓之弱齡好弄,喜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摹仿十年。凡擬近代名工,亦務求肖乃已。又五年,始見完白山人作,盡棄其學而學之……”從吳讓之的這段自述可知,其先有十余年漢印的臨摹練習功底,其后師于鄧石如,學習其篆書的精髓,后又綜合自己的學識,書印相參,生動形象,渾樸圓潤,韻味醇厚,一改當時程式化和嬌柔造作的時尚,使之面目為之一新。以《宋武帝與臧燾敕》為例,其每個筆畫都有著微妙之處。橫畫雖勁挺,但卻不是單純的一個線條寫出來即可,細看會發現橫畫起筆有逆鋒圓轉之勢,行筆有粗細變化以及微妙的弧度,收筆自然飽滿,不能做作。豎畫從四分之一處起會有提按變化,造成線條不呆板而富有生趣。行筆過程中圓轉時不能像畫圓一樣直接轉,而要把筆鋒調好找到一個著力點,頂鋒出去,這樣的線條才會生動挺拔。在結體方面,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其一,勻稱性,即字內空間、局部應保持均勻對稱性,不宜有過分的疏密對比關系,一切保持平和自然;其二,修長整齊,即字形偏長,局部周邊保持整齊統一,不宜參差不齊,收放過大。其三,上緊下松,即字的重心應保持在字內空間的中上部分,從而讓字在勻稱中有變化,整齊中避免刻板,以此來增加字形的靈動感。同時,書寫吳讓之篆書時,書者應盡量輕松自在,流暢果斷,強調線條的書寫感與動態感,線條才會凸顯出其藝術特點。反之,過于注重線條質量,忽略了書寫感,寫字時枕肘,手腕僵硬,握筆姿勢過于緊張,都極容易造成字的線條柔弱纏綿,字形不自然等現象。
在創作時,書者絕不能只針對其碑刻的表面特點,更要對藝術現象進行深入分析,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眾所周知,臨摹當屬創作前最重要的一步,可以說,臨摹基礎打不好,創作出來的作品只能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空洞乏味。創作前期,加強對原帖的臨摹練習,從之前只注重單字的寫法處理,到如何把握整體感覺,也就是如何表現 “神似”,表現原帖中的精髓神韻,體會吳讓之為何要如此外理,其有何好處,書者能否把這樣的處理技巧靈活自如地運用到其他作品中。創作后期,即從臨摹轉化到創作階段,此階段最為重要,也最為艱難,是對自身書藝水平的完美轉換。把原帖中的藝術語言與精神氣韻轉化為自己對藝術特點的理解,從而成為自己創作的技能手法與風格面貌。在對吳讓之篆書創作時,書者應準確的掌握其技法特點與風格氣韻,并化作自身的語言符號。同時,也可借鑒相近時期篆書風格的作品,如鄧石如篆書。吳讓之篆書是從鄧石如篆書中汲取營養,融會貫通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因此,當代書者亦可借鑒鄧石如篆書,借鑒其結構處理特點等,讓自身的創作作品更加神采豐富、和諧統一。
形式也是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各大展覽上書者愈來愈重視形式表現,出現了五花八門,絢麗多彩的形式樣式,但切記一定不要喧賓奪主,因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是為了使作品層次更加豐富。筆者在仿吳讓之篆書創作時,作品一般采用幾條屏的形式,清雅的紙張顏色與清篆的雅致秀美較為和諧,中間配上一列白宣使作品更加亮眼。篆書的章法沒有大可變動的地方,不像行草書,由于字勢的倚側,中軸線的擺動,很容易造成章法的靈活多變。怎樣能使篆書作品在層次上更顯豐富,筆者認為加入一、二種其他書體落款,是較為行之有效的方式,如用小楷或行書落款,既豐富了作品的整體性,又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形式是作品的外表,內容是作品的核心,因此,書者在創作篆書作品時,既要有形式的外在講究,更要有作品內容的精氣韻律,只有兩者聚在、形神兼備,才能更好地為創作服務,打造出一幅符合當代審美要求的精品佳作。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