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樹名
摘要:年年做班主任,班級年年不同,班級管理經驗多了自然是好事,遇事大多可以從以往的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也容易讓自己塵封于自己的狹隘的經驗主義之中,難以適應新的情況,所以管理班級要堅守“活”字原則。
關鍵詞:班級管理制度;班級活動;活力
年年做班主任,班級年年不同,班級管理經驗多了自然是好事,遇事大多可以從以往的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也容易讓自己塵封于自己的狹隘的經驗主義之中,難以適應新的情況,所以我認為管理班級要堅守“活”字原則。
首先,設計好班級“活動”。
本學年,我所帶的這個班是有故事的。班里有初一時的“四大金剛”之一,有專拆廁所門的,有往門把手涂糞便的,有割腕自殘的……早就知道這屆初二故事多,沒想到故事會這么驚悚。怎么辦?這個問題今年特別迫切!如何讓這些故事在我的班級里完結而不留尾聲是我帶班伊始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主題班會課是“老班”們必須堅守的活動陣地。我精心設計開學第一節班會課,班會課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我的班級規矩,這也是我們班有別于其他班的一個地方,不能僅僅停留在學校領導劃分的行政班序列的區別上。第二個部分,就是“賣夢想(理想或者目標教育)”。
精心規劃好家校交流會也是我一直堅持的。我的初衷是讓每一個到會的家長都能有一點收獲,并對下次家長會有一種期待。初二第一次家長會我的主題定為《讓“你”、“你們”成為“我”、“我們”》。到會的家長三分之二,除了家長關心的常規的學習成績分析之外,我把拉近與家長的距離,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放在首位。從學期初的“烏合之眾”(對于這個稱呼一開始有很多家長異常驚訝與不解)到學期中“正規軍”的可喜變化,從叛逆期的孩子的身心特點到與孩子交流的技巧分享,從班集體建設的點滴到家庭對孩子的生涯規劃。家長們非常認同我的分享,第二次家長只有三位缺席。
初二最后一次家長會,我設計的主題為《家校合作,共贏未來》,主要講了“理想與現實”(要直面孩子的現實)、“孩子厭學的原因與應對”、“家庭對于孩子的療傷功能”,主要是為初三做準備。
其次,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活力”。
接班初期,我發現學生們喜歡瞎扯,你說“東”,他們會扯到“西”(那種早就忘了“東”的“西”)。其他學科的課堂上也是如此!好不容易安靜了,那基本上打瞌睡的開始約見“周公”了,發呆神游的、做小動作(寫小紙條傳、摳指甲等)、相互“眉來眼去”的便在班里各自為政了。課間,教室里人是不多的,他們更喜歡在外面“華山論劍”(找些枯樹枝甚至落葉當作“劍”),或者“跑長龍”(幾個人一隊在校園里跑來跑去),或者玩別的什么他們認為有趣的游戲。
跑操是我最頭疼的事,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圈還能看出班級的位置,第二圈基本上就散了,滿跑道都有我班的同學。后來我覺得這樣肯定不行,就陪跑,到了第二圈,就開始有學生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掉隊,你剛把這個學生拉上來,另一個又掉隊了,隊形還是越來越差。“一塌糊涂”、“烏合之眾”是校領導對我們班的評價,這個評價很中肯。
后來與學生討論這件事,發現不僅僅是掉隊的學生有問題,一些跑得快、耐力好的學生一個勁地往前沖也是班級隊伍亂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按照我們跑操的要求,沒有特別情況,學生都可以跟得上隊伍,掉隊的基本上是思想的問題。跑得快的,不顧班級其他同學,不在意班級的集體榮譽,這也是思想問題。既然問題根源找到了,怎么辦呢?通過什么方法把這“一群散沙”凝聚起來呢?
我想起學校對教師的“百分考核”,是不是也可以在班級內對學生來進行“百分考核”呢?如果對學生進行“百分考核”,那么最終獎品是什么呢?肯定要拿學生都在意的東西作為最終的獎品,才能對他們有約束力。什么是學生都在意的呢?
在與學生對于班級管理的沙龍中,他們你一言我一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對初二的軍訓充滿期待,都想參加。那就把參加軍訓的資格作為班級“百分考核”的獎品。班級“百分考核”原始方案逐漸形成,通過班會課,詳細解讀方案,并在班里黑板上公示獎懲細則,并鼓勵學生提出修改意見。如果學生對方案提出合理的大家認同的改進意見的,給予“百分考核”加分。方案試行的第一天,班級的跑操整齊有序,像是換了一批學生一樣。由“散兵游勇”變成“正規軍”了。
班級“百分考核”制度試行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執法人”(記分人)由誰來擔任,一開始我想全班同學一起輪流做,很快有學生反對,某些學生得不到同學的認可。后來干脆班會課上來一次“執法人選舉”,全班公投,得票最高的5個人(分別負責周一到周五)當選“執法人”。既然“執法人”是由學生自己選出來的,后續有什么對“執法人”的意見(確實又有學生提出過對“執法人”的質疑)都可以以“執法人”是由“民選”產生的為由應對(效果非常好)。
又如,軍訓結束后,學生馬上提出來,以后考核的獎品是什么呢?既然這個班級“百分考核”涉及方方面面,它就是對一個學生的全面的考核,就以這個得分評定學期末的班級各種獎項。有學生就提出,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個學生成績很好,但最后評不到獎?我回答,既然是評獎,當然“德”放在第一位,成績好,得分低的肯定是平時表現不好的,這樣的學生本來就不該評先評優。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的學生,一點也不冤!
自從實行了這個制度,班里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有活動大家搶著報名,有人缺課,別人搶著幫他做值日,垃圾桶爭先恐后去洗,甚至幾個學生為爭洗垃圾桶的權利鬧矛盾,我只能再規定洗垃圾桶每周只能加一次分。跑操隊伍齊整了,食堂的剩飯我們班基本上是最少的等等。這個制度的成功之處在于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活力”。
班級管理必須在“活”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