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華
摘要:音樂是跳動的音符。學生只有真身參與其中,與教師進行高效互動,才能夠最大程度上領會音樂的奧妙之處。但是在傳統(tǒng)音樂課堂之中,由于受到刻板教育思維的影響,教學活動較為僵化,課堂氛圍較為凝固。在這篇文章中,將會以音樂高效課堂構建為核心出發(fā)點,在充分考慮教學實際和時代背景的前提下,系統(tǒng)性闡述互動教學新模式的優(yōu)越性,深入探究當下高中音樂互動課堂構建的不足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優(yōu)化改進的方法措施。
關鍵詞:音樂課堂;互動教學
前言:
在教學改革的大時代背景下,要向實現教學質量的全方位提高,就不能夠僅將目光放在文化學科上,也應注意到音樂課堂的重要意義,及時發(fā)掘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之處,進而補足教育短板,切實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音樂素養(yǎng)。隨著教育研究的深入,人們對于教育本質的理解更加深刻,逐漸認識到互動式課堂的重要意義,不僅能夠為教學活動賦予更多的教育價值,更是能夠為其注入更多的活力,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高中音樂“互動式”課堂構建的優(yōu)越性
(一)構建良好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人是一種社會生物,自身情緒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周邊環(huán)境凝固,容易滋生學生內心當中的負面情緒。而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可以清楚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自身的情緒將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率。故而,過多的負面情緒,必將拖累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教學效果顯著降低。但是在互動課堂之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可以給予學生最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內心施加積極影響,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側面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1]。
(二)鞏固知識體系,深化教學效果
在傳統(tǒng)音樂課堂中,教學活動是單向的,信息內容只能夠從“教師”流向“學生”,學生卻較少有機會將自身的學習困惑反饋給教師。在此情況下,教師只能夠根據過往的教學經驗,估算學生大體的學習需求,進而開展教學活動,這就導致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偏差,部分教學內容學生早已掌握,又有部分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在互動課堂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展開深層次的交流互動,細致入微地探明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有針對性地補足學生知識體系中的短板。同時,互動教學模式更加貼合于素質教育理念,能夠從根本入手,切實增強學生的音樂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面上。
二、現階段高中音樂課堂互動教學模式中的不足之處
(一)師生互動意愿較低
對于教師來說,一方面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較深,短時間內無法轉變教學思路,存在不適應問題,同時,對于互動課堂作用認知不夠清晰,缺乏教育改革動力;另一方面,受到刻板教育思維影響,認為教師要保持自身的莊重和權威性,過多的互動,會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敬重心理,導致不聽從指揮和教導。而對于學生來說,由于身份上的差距,以及年齡上的代溝,和教師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感和疏離感,互動傾向與交流醫(yī)院也較低[2]。
(二)互動方式較為單一
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并不是全無交流的,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在此前提下,部分教師錯誤地認為互動課堂就是要進一步突出“課堂提問”,使得互動方式被局限在一個十分狹窄的范圍之內,互動效果也并不明顯。同時,提問式互動過于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互動的話題完全由教師掌握,教學活動還是呈現出“單向”特性。
三、高中音樂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優(yōu)化改進的方法措施
(一)激發(fā)互動意愿,調動交流積極性
首先,教師應當及時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交流態(tài)度,不能夠以俯視的態(tài)度和學生進行交流,要始終保持一種平等的互動態(tài)度,和學生建立和諧友好的“朋友”關系;其次,教師應當保持良好的外在形象,并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內心之中的警戒感,慢慢引發(fā)學生的交流興趣[3]。
(二)多種手段并行,構建多元互動課堂
首先,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頻率,集思廣益之下,讓學生聆聽他人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知識內容,進而擁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師在教學課堂的掌控力度,能夠留給學生更多地自主學習空間,并由此構建“探究式”課堂,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例如,教師將一首歌曲的內在感情和主題思想全都灌輸給學生,雖然會將其記憶在腦海深處,但卻僅僅是將其當作一種知識去記憶,對于內在感情缺乏體會,對于主體思想缺乏感悟,而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學生之間共同探究、共同摸索,能夠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其次,也可以通過構建相關教學情境,讓學生帶入到相關情境之中進行互動交流,不僅能夠為學生交流找到立足點,使得交流“言之有物”,也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音樂之中內斂的真摯情感[4]。
例如,在愛國類歌曲的學習過程中,當代學生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足的年代,對于烈士的付出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更無法體會到歌曲當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針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編撰一個愛國題材劇本,然后讓學生分小組排練,從而讓學生更近距離地觸摸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并在學生內心埋下一顆愛國主義的“種子”。
結語:
總的來說,高中音樂要想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要推行互動教學理念,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教學新模式,這既是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也是學生能力提高的核心訴求。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一元化課堂,互動式課堂存在較大差異,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多元應用上,更體現在教學理念的根本性差異上。在此情況下,傳統(tǒng)教學經驗存在不匹配、不適用問題,教師需要從頭開始,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相關經驗,最終摸索到高效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陸鋒.?跳動的音符、互動的課堂——互動式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構建[J].?北方音樂,2017,37(22):143-144.
[2]姚思琪.?靈性互動,綻放音樂探究之美——高中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北方音樂,2018,38(17):212.
[3]鄭芬玲.?高中音樂教學師生互動“趣味化”與“心理層面的引導”教學模式探討[J].?考試周刊,2019(07):178.
[4]杜燕.?高中音樂課堂的交往互動教學方式分析與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