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
一、約翰·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實際影響
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是一種為現實服務的現實主義教育思想,其影響已經超出了那個國度和時代,在教育史發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美國的教育史學家弗羅斯特在評價洛克時指出:洛克雖然“生活在17世紀,卻對18世紀的歐洲和美國造成了無可匹敵的影響。他的著作討論了政治與教育問題,其中所表達的思想被18世紀的許多偉大人物奉若神明。”[1]
18世紀,“洛克的教育言論愈來愈被當作權威來引用。”[2]法國自然教育思想和唯物主義教育思想以及德國理性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與洛克的教育思想有關。法國愛爾維修在洛克的“白板說”基礎上清除“內部經驗論”得出了“壞境與教育決定人”的著名論斷;19世紀初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了解“壞境決定論”的之后得出了“必須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偉大論斷;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康德也是吸取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之后,提出了著名的理性主義教育思想。總之,洛克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不再只屬于那個國度和那個時代,其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意料到的。
二、約翰·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當然,在肯定洛克教育思想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英國認識到兒童教育思想的雙從性和不容忽視的時代局限性。
首先,洛克的教育完全是站在資產階級一邊的,帶有強烈的階級性色彩,培養的紳士完全是為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治國家服務的。他過度強調了教育是萬能的,認為教育能夠把人培養成人們所希望的社會型人才,即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此外,洛克的教育是一種貴族式的教育,是一種專門針對資產階級貴族子弟設計的,它只適用于上層社會,而下層社會是無權也沒有能力對其子女施教的。
其次,洛克的德育思想有很大的傳統性和保守性。其道德教育就是教育兒童去遵守和履行基督教的價值和德行,如謙遜仁愛、刻苦努力、舉止優雅、為人慷慨、懂禮儀、熱愛學習、信仰上帝、控制自我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讓德行來支配和控制人的本性,并以此來構筑這回的道德基礎。從中可以看出洛克思想中理性與上帝信仰并存或承接的矛盾狀態,他的思想也沒有完全突破神學的束縛,具有傳統性。另外,洛克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家庭式的教育,教育理論具有貴族色彩且普遍實施于上層社會中,過分強調家庭教育和個別教育,并堅信教育是萬能的。他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切,我們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把人培養成所要求的人。這種個別教育的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已經不適應當時工業革命以后大生產的形勢了。
最后,洛克的教育思想還具有反人民性,帶有階級歧視色彩。如體育俱樂部不對下層群眾開放,歧視勞動人民。他主張三歲以下的貧苦兒童要去參加學徒勞動,自己養活自己并忍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奴役,這些都是洛克的教育有別于窮人即勞動人民的教育的一種表現。同時也表明,他的紳士教育思想是一種維護資產階級統治、肯定剝奪窮人子弟的受教育權的反人民的教育思想。
時代在變化,知識在更新。我們在繼承和發展洛克的教育思想的同時,也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和創新。
三、約翰·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在了解了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之后,在結合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教育乃國家的百年大計,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發展水平。我國1995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后,獨生子女家庭與日劇增,一改過去“人多力量大”的觀念,隨之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成為家庭和社會關心的重要問題。今天“二胎”政策的實施對孩子的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居于對洛克兒童教育思想的認識和理解,結合我國當前的兒童教育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借鑒和改進。
(一)重視兒童的學前教育,培養學前兒童的品德習慣。
兒童尚處于幼兒期,個性剛剛開始萌發和形成,心理神經發展較快,同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以及情感的控制都不穩定,再加上此時兒童年齡小,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且模仿性較強可塑性大。因此,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并抓住這個良好的機會對幼兒進行道德行為的啟蒙教育。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后,獨生子女數量越來越多,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諸如工作壓力大、人口老齡化等問題險象叢生。為了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2016年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這引起了社會很大的反響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此時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成為了廣大父母關心的問題。其次,“二孩”政策之后,父母更要處理好孩子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獨生子女。從小家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從小就沒有兄弟姐妹就不懂得什么是謙讓,與同齡人交流較少便不知道什么是互助,幼兒時期的孩子眼中更是只有自己,因此,父母要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學會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即便當孩子發生矛盾時也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要秉持正確的是非觀看待孩子的錯誤。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最后,父母還要處理好子女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二胎”政策實施后,許多家庭又添了新成員。當第二個孩子出生以后,第一個孩子的心里就會有落差,甚至會產生一些奇怪的想法。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的產生或惡化,父母要經常與孩子交流和溝通,不能偏袒任何一個孩子,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要公平公正,獎懲分明,切不能因為孩子小就舍不得教育孩子或者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進行教育,這樣的想法是大錯特錯。
除了家長老師也應該注重兒童的學前教育。現在社會上各種有名的重點幼兒園、小學,不僅僅是因為其教育環境良好才稱其為重點,更重要的是師資不錯,優秀的教師能為孩子樹立一個模范的榜樣。許多父母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要老師給予開導和幫助,那么孩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多孩子還把老師說的話經常掛在嘴邊甚至警醒他人。
(二)倡導尊重孩子,寓教于樂
每個父母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所以很多父母會經常在孩子耳邊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每當在路上看到那些行色匆匆,一臉疲憊,兩眼無光背著一個大書包的孩子時,我都會覺得他們好可憐。童年本該是玩樂的時期,他們除了學習他們這個年齡段應該了解的知識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應該是用來玩耍的,應該讓他們在娛樂游戲間發現學習的樂趣,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并鼓勵他們在玩樂的同時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要做到寓教于樂,讓孩子在娛樂的同時也能學到東西,就要施行快樂教育。首先就是要通過娛樂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改變死板的教學模式。改掉過去的“一言堂”,鼓勵孩子參與到課堂中來,采用一些情景模擬教學和視頻教學和圖畫教學的方式讓孩子在玩樂中獲取知識。最后,不能把成績看成衡量一個人能力的唯一標準,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
(三)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行素質教育
教育對于兒童身心發展來說是一種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外在影響力量。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出體德智全面發展,基于對洛克教育著作的理解和學習,并結合我國現行的教育方針,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的教育趨勢。孩子除了要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德行,全面的知識,得體的禮儀之外,還要心靈善良,熱愛勞動,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重視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養人的能力以及個性發展,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與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相較而言,洛克把“體”放在了首要位置,他認為體育是兒童教育的基礎,德育是兒童教育的靈魂,智育是兒童教育的輔助部分。而我們今天的素質教育卻把“體”放在了次要地位,其主要體現在,當前對體育教育還不夠重視,大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偏低,肥胖兒童人數增多等等。所以,基于對洛克教育思想的認識,筆者認為我國應該更加重視體育教育,只有健康的體魄才能健康的學習和生活。
綜上所述,洛克的兒童教育思想雖然存在許多時代局限性,但是其具體的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有許多是符合人類認識規律的,時至今日,他的教育理念都啟發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們。當然他帶給我們的啟示更是多方面的,筆者僅從以上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對于不足地方還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單中惠主編,朱鏡人副主編:《外國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84頁。
[2]單中惠主編,朱鏡人副主編:《外國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56頁。轉引自J·波溫《西方教育史》,第4卷,1981年英文版,第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