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
摘要:音樂與舞蹈這兩種藝術形式是相輔相成的,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如魚游水,二者之間構成的舞臺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完美的視覺,聽覺盛宴。舞蹈的動作離不開背景音樂的配合,而音樂的旋律也需要舞蹈動作進行點綴,因此,在舞蹈藝術的總體概念中,音樂已經成為了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早期的音樂藝術其實就是由舞蹈而產生的,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藝術發展的分支,而音樂經過高度發展后,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效地幫助,二者之間相互搭配,彼此映襯,不斷促進我國中國民族音樂與舞蹈的弘揚與發展。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有效互動
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在大眾眼里被看作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就目前的學術界來說,也是將音樂與舞蹈作為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進行研究的。在通常情況下,無論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是實踐演習的操作,音樂和舞蹈的學者,通常都是對科目進行單獨學習。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回想藝術舞臺,就會發現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之間是相互映襯,彼此扶持的關系,這兩者之間在舞臺上從來就沒有分開過,如果將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分領域進行研究,那么這樣的藝術研究結果一定是片面的。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重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之間的互動關系,讓我國民族音樂和舞蹈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傳承。
一、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的發展特點
(一)民族歌舞具有獨特的民族性
每個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具有不同的民俗民風以及宗教信仰,這也就決定了,我國民族音樂和舞蹈體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例如我國傣族的孔雀舞,作為一種民族舞蹈,與云南的花燈五之間具有明顯的差距,這兩種舞蹈都具備了自身民族發展的特色。與此同時,將民族舞蹈和民族音樂進行更好的融合,也能夠為人們呈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舞臺,從而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提供有效地幫助。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二者的深入分析,總結二者之間的發展特點,實現二者共同發展。例如我國蒙古族的民族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蒙古族豪邁熱情的民族形象,而蒙古族的音樂通常曲調悠揚,在藝術結合的舞臺上,蒙古族的舞蹈與音樂相呼應,舒緩悠長的音樂為舞蹈增添了魅力,而舞蹈的動作語言也映襯了歌曲的情感變化。
(二)民族歌舞具有廣泛性
五十六個民族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和諧共處,而不同民族之間的歌曲和舞蹈,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早期民族音樂以及民族舞蹈的出現,通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大多數民族舞蹈和音樂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的藝術體系也逐漸趨于成熟。民族舞蹈最初是人們在生產勞動過后用來緩解疲勞和余業生活的一種藝術方式,在傳統藝術中,人們在進行祭祀或有重大喜事時,都會用民族音樂和舞蹈來表達內心的愉悅,因此,民族音樂和舞蹈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藝術體系。
二、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之間的關系
(一)民族舞蹈與民族音樂之間具有同源性
民族舞蹈與民族音樂之間本身就同根同源,二者都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原始藝術形態中,音樂與舞蹈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音樂是在舞蹈節奏中被孕育的,而后又經歷了獨立的發展,在發展過后,又反過來對舞蹈起到了一定的帶動性作用。就目前中華民族音樂的發展形勢來說,民族音樂是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彰顯了我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感情,而在中國不同的民族地區,舞蹈發展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民族音樂和舞蹈之間本就同根同源,從原始藝術的角度上來看,舞蹈與音樂之間本身就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都是藝術表現的形式,因此,二者的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音樂和舞蹈的發展都需要借助人的不同器官作為載體,在人類生理條件允許的狀況下,這兩種藝術的發展逐漸融合。其次,從民族音樂與舞蹈的連接形式來看,這兩者之間都具有節奏性的特點。音樂和舞蹈都屬于流動的藝術形態,無論是音樂的呈現,還是舞蹈的肢體動作都是以節奏作為重要依據,而節奏框架能夠為這兩種藝術形式提供表演的骨架,推動二者的演藝發展。因此,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都需要借助人的身體作為載體,并且是人類情感驅動下的藝術品,這兩者之間本身具有同源性[1]。
(二)民族音樂的風格決定了舞蹈的結構
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為觀眾呈現共同的表演內容,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音樂與舞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達到藝術的統一性,從而形成和諧的藝術效果。在通常情況下,民族舞蹈的發展需要配合民族音樂的旋律,在舞蹈排練時,需要根據民族音樂的風格以及節奏選擇與音樂情感相匹配的舞蹈形式。例如我國北方地區的秧歌舞,秧歌五是吉劇漢文化民族特色的代表,在演奏的過程中,主要呈現出熱鬧歡脫的藝術形式,同時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能夠帶給人充滿活力的感覺,而秧歌舞所配合的北方樂器呈現的歌曲節奏也叫喜悅,這種舞蹈與歌曲的完美融合,能夠有效地體現出我國北方地區人民的質樸和熱情。而我國蒙古地區的歌曲曲調悠長,曲中具有哀愁的沉思感,配合蒙古地區優美的民族舞蹈,能夠帶給人們特殊的蒙古族風景體驗感。由此可見,民族醫院的風格決定著民族舞蹈的呈現方式,而在表演的過程中,音樂與舞蹈從來都是共同生存的,音樂更加注重通過曲調表現作者的內在情感,而舞蹈則更加注重對肢體語言的呈現,二者之間的充分結合,能夠將民族地區的特性充分地展現出來。在民族舞蹈的具體發展過程中,音樂元素雖然不是必要的,但是音樂元素在舞蹈藝術呈現的舞臺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現代化的舞蹈作品創作過程中,對音樂的需求量較大,并且舞蹈動作必須要根據音樂的類型進行編排,最終實現民族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2]。
(三)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之間的相互融合
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本身就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二者之間如同魚和水一樣,共同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藝術文化。在通常情況下,民族歌舞更加適用于具有民族氛圍的節日現場,這種歌舞呈現的方式主要是由群眾進行組織,在表演的過程中達到了放松,心情愉悅,身心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地區人民的精神需求。民族音樂與民族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人體作為載體呈現出來,這種表演方式能夠通過表演者的藝術素養,將表演的內涵傳遞給觀眾,促進與觀眾之間的共鳴。在表演歌舞時,一個表演者可以同時完成音樂與舞蹈的分工,實現載歌載舞的藝術效果,可見二者在表演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其次不認識音樂表演還是舞蹈藝術都離不開人們內在情感的寄托,只有在情感價值的驅動下,才能夠將舞蹈和音樂的藝術價值表現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音樂和舞蹈也能夠激發人的內在情感訴求,在表演的過程中,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將人類的情感意識釋放給予觀眾更大的心靈觸動[3]。
結語:綜上所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民族音樂和民族舞蹈逐漸演變,二者之間相互交融,相輔相成豐富世界藝術體系,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民族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民族舞蹈的風格與表現形式,而民族舞蹈的肢體動作也能夠彰顯出民族音樂中的情感價值。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二者之間的互動研究,才能夠對民族音樂和舞蹈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促進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敏.民族民間音樂在民族民間舞蹈訓練中的作用解析[J].才智,2020,12:143.
[2]洛毛措.論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與民間舞蹈教學的融合策略——以河西走廊民間音樂為例[J].黃河之聲,2019,01:126.
[3]李生軍.文化視域下我國農業對民間“原生態音樂”音樂文化的影響意義研究——評《桂西北民族民間音樂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9,3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