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詩 吳學義
摘要:介紹了陳家田水庫工程基本情況,提出了渣場布設原則,針對水庫項目在開發建設中產生的棄渣情況,從水保角度分析棄渣場選址的合理性,并根據當地的地形、水文及氣候特征,采取了經濟技術合理可行的水保設計方案。
關鍵詞:棄渣場 ?選址 水土保持設計
1、項目概況
陳家田水庫位于貴州省興仁市下山鎮大石村境內,距興仁市25km,距下山鎮政府所在地24km。陳家田水庫所在河流為高寨河,位于高寨河中游高寨村組以下相對狹窄地帶,高寨河屬于珠江流域北盤江支流麻沙河一級支流。工程任務為村鎮用水和灌溉用水,供水范圍是下山鎮鄉鎮和白巖村、大石村村組人畜飲水,可滿足15263人缺水,其中鄉鎮10143人,農村5120人,大小牲畜4608頭和200畝下游灌溉。水庫總庫容為113萬m3,正常蓄水位1557.0m,相應庫容88.1萬m3;死水位1545.0m,死庫容9.81萬m3,興利庫容78.29萬m3。工程等別為Ⅳ等,工程規模屬小(1)型。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砼面板堆石壩、右岸開敞式溢洪道、左岸取水兼放空工程等;輸水工程包括泵站、輸水管、高位水池等。
2、土石方平衡及棄渣量
本工程土石方主要來自大壩、溢洪道、永久道路、輸水管道各建筑物和施工輔助企業、臨時道路等的土石方開挖、回填,各區開挖土石方優先用于回填利用,但由于水庫建設區多為深溝峽谷地帶,工程建設挖填方工程量相對較大,經合理優化后,本工程仍將產生棄方。經土石方平衡分析,本工程共開挖土石方自然方18.20萬m3(含剝離表土3.36萬m3),回填方自然方5.71萬m3(含回填表土3.36萬m3),棄方自然方12.49萬m3,其中輸水工程區棄方0.33萬m3,因輸水工程區作業面較分散,考慮就近沿管槽開挖一側攤鋪、堆放;剩余部分折合棄渣量自然方為12.16萬m3,按土石混合渣松散系數1.35計算,其中樞紐工程棄方換算成松方14.41萬m3,砂石料場棄方換算成松方2.01萬m3。
3、棄渣場選址
(1)選址原則
棄渣場選址是在主體工程土石方平衡基礎上,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周邊敏感因素、占地類型與面積、棄渣場容量、運距、運渣道路建設及其投資等前期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棄渣場后期利用方向等因素進行選址的。棄渣場選址的主要原則如下:
①科學布局、少占耕地、就近堆放節省投資。盡量靠近主體工程布置,減少運距,近堆放和集中堆放相結合;盡可能減少占地,保護耕地,盡量占用荒溝、荒灘、裸地、空閑地。
②充分調研、科學比選,確保工程本身穩定安全。盡量選擇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相對簡單,避開潛在危害大的泥石流、滑坡等不良地質地段布置棄渣場,確保整體結構的安全穩定。
③全面論證、統籌兼顧,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防洪安全。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51018-2014)中12.2.2條棄渣場選址的約束性規定,嚴禁在對重要基礎設施、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行洪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區域布設棄渣場。
④超前籌劃,保護環境,兼顧運行。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堅持水土保持與環境綠化美化相結合、治理和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在渣場設計時必須考慮后期的植被恢復、復墾造田等可行方案,并預留土源進行覆蓋。
(2)棄渣場選址
根據棄渣場的選址原則,對壩址施工區附近3km范圍內進行現場踏勘,受限于項目區山大溝深、人多地少等實際情況,渣場選址應盡量減少對耕地的占壓,在充分考慮了渣場堆渣容量、棄渣運距、運渣道路建設等因素后,最終擬定設置2個棄渣場的設計方案。其中其中1#棄渣場位于磨石沖村寨對面沖溝,主要堆放樞紐工程、永久公路及臨時工程棄渣,設計占地面積2.20hm2;2#棄渣場位于砂石料場東側洼地內,主要堆放石料場剝離層及料場臨時工程棄渣,設計占地面積0.90hm2。棄渣場特性分析見表一:
4、水土保持措施設計
(1)擋渣墻設計
擋渣墻采用重力式M7.5漿砌塊石擋渣墻,參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水工設計手冊》并類比其他工程,在修建時墻體要留有排水孔,采用M7.5的水泥砂漿砌筑。根據現場的地質條件和基巖條件,從穩定性、抗滑性和抗傾覆等幾方面對擋渣墻進行計算,擋渣墻能夠滿足本區的攔擋要求,滿足水土保持要求。
(2)截排水設計
①截水溝:沿棄渣場周邊修建截水溝,并將渣場上游坡面匯水引入下游沖溝;②馬道排水溝:沿棄渣場棄渣表面各級放坡設一條馬道排水溝,出水口端連接渣場截水溝,對渣場坡面徑流集中引入截水溝;③排水盲溝:沿堆渣底部設置排水盲溝,盲溝內采用100-200mm塊石堆砌,頂部采用碎石回填,排除渣場內部積水。本方案確定截水溝建筑物級別為3級,防洪標準為30 年一遇設計,50年一遇校核。
(3)護坡設計
棄渣場堆渣坡面設計坡度為1∶1.75,在堆渣完成后,在收坡的地方布置護坡工程,采用用C15混凝土框格護坡,框格內覆土、撒播草籽,恢復植被。
(4) 渣頂防護
當棄渣場的堆渣達到最終設計高程后,對渣場坡面及頂面進行覆土整治撒播草籽,草種選擇常綠、耐旱、根系橫向發育強的極易生長的白三葉及早熟禾。另在臨路坡面種植藤本植物,樹種選擇迎春花,恢復植被的同時達到綠化美化的效果。
5、結束語
陳家田水庫工程棄渣場選址和防護遵循了就近堆放、少占耕地的原則,在棄渣規劃和防護設計中做到了棄渣因地制宜、集中堆放,防護措施合理可行,不但防治了水土流失、保護地區環境,同時也有效地減少了工程造價,促進了地方經濟增長,體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