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摘要:高一數學是所有高中數學學習的基礎。在此前提下,探究高一生數學學習不適應的具體原因,針對高一數學學習不適應的現象提供有效的補救措施,以此做到調整高一數學學習方式,轉變對數學的學習態度。提高數學學習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一數學;學生;學習適應性;對策
前言:高中數學能不能教好,高中的關鍵是第一年的基礎學習。如果學生有良好的數學知識,將來學習數學會更容易。如果沒有掌握好,就會導致學習數學的興趣降低,自信心下降,影響數學的學習心理,下一步學習障礙將會更嚴重。
一、高一學生數學學習適應性問題
1.新人際關系引起的數學學習適應不良
在高中數學學習階段,高中數學老師給了學生無價的信心和依賴。在高一學習結束之初,高一學生涯開始之初,學生們不再面對之前中學的老師們。當面對不知名的老師時,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對中學老師的依賴。鑒于心理適應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各種原因,高一學生在適應新的和不知名的老師方面變得非常被動。另一方面,高中教師對待學生的心態也與高中教師不同。由于高一學生進入成年期,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模式比中學教師更成熟。
2.新的同學造成的數學學習不適應
上高中后,學生已經從中學的“稚嫩”逐步轉向成熟。每天站得最多的不再是他們的父母和老師,而是他們的同學。部分學生可以很快融入新的班級。它需要例如一兩周或更短的時間與周圍的同學建立良好的友誼。相比之下,有些學生因為個性和其他許多原因需要很多時間。適應周圍的同學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教室或宿舍里和同學相處都沒有辦法。他們總覺得自己和同學之間有隔閡。他們認為別人不會與自己接觸,他們總是隱藏一些東西。這就是為什么會有很多懷舊情緒。
3.高中數學內容更加抽象
當一個學生逐步進入高中數學學習之后,數學的學習內容逐步抽象化。在數學必修的第一章就包含了理論性以及抽象性等相關的難點知識。其中包括映像、集合等基礎函數,緊接著是學習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冪以及相應的指數函數,同時函數的方程應用等。高中數學的基礎概念也在增加,數學符號更加復雜,對于學生的推理以及公式應用能力有較大的要求。在以此函數上,初中階段只需要掌握其含義就可,一個簡單的實數函數和取值范圍的圖就可以了。高中的時候,你學的一元二次函數比較深刻,增加了一個給定區間內二次函數最大值的問題,融入分類討論的數學思維方法;有些會添加一個變量,由此產生的問題甚至更加多樣化:有參數可以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或值的范圍;有的轉化為建立常數的問題;還有關于這個問題的存在的問題。本內容是初中數學函數部分的延伸和延伸。
二、高一學生數學學習適應性對策
1.優化環境以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
我們作為教師必須直觀的了解高一學生之間的差異,努力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給予高一學生更多積極的動機和激勵評價,鼓勵學生進行積極探索并為學生的主見進行支持,與高一學生建立和諧的學習社區,提高高一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為家長,必須要習慣孩子在高中學習階段的特征。需要逐步從小學、初中進行實質的轉變。在這樣的過程中,校長以及學校就起到了實質的橋梁作用。因此學校組織的家長會或者家校聯合活動,需要突出對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學科特征進行指導,這些措施將會有助于家長加強對學生的了解。
2.用趣味性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
在數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開展多元化教學以及分析教學,或者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這三者可以交替運用,讓學生逐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數學情感,逐步做到靈活運用新的數學知識。同時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通過聲音或者圖像、動畫的形式加以表達,活躍數學課堂教學,逐步為學生創建一個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數學課堂,營造更具趣味性的數學學習環境,以此實現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擺脫單調性。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以及數學思維,增強其數學學習的自信心。現在,數學教科書每章都有信息技術選項。
如下例:
有關部門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檢測特定林區松鼠的繁殖情況?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同學們開始認真思考和設計方法。經過大約10分鐘的思考,有同學想出了一個很好的主意:捉100只松鼠,做個標記,然后放回去。過了一會兒,你可以從林區抓到50只松鼠,找到50只松鼠。有標記的動物有4只,因此估計這片林區有1250只松鼠。
教師可以支持學生的思維,因為在實際的捕獲活動中,每一只松鼠被捕獲的幾率基本上是一樣的,這涉及的是基礎的概率,實際計算如下。
設林區有n只松鼠,那么由
因此可以得出,學生不僅僅對這種樂趣以及有挑戰性的題目感興趣,還能逐步激起學生的探索興趣以及相應的好奇心,讓學生變得更活躍。
3.構建回歸生活的實踐性教學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層次的積累,并對自身的不足加以檢驗。從零基礎開始,通過簡單的問題設置,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做好總結。它要求教師;靈活使用生活中的現象,實例,實地研究,實驗和其他方法,以使學生營造強烈的數學生活氛圍,并將數學教學融入到自身的實際生活之中。
問題:常識告訴我們,人的身高越高,體重越重。那么平均來說,身高170 cm的人比身高160 cm的人體重大多少呢?全國青少年身高(cm)與體重(kg)的數據。(1)根據數據作出散點圖,討論散點圖呈現的趨勢;(2)選用一個函數來近似描述身高與體重的關系;
問題(1)和問題(2)已經給出了相對明確的解題方向,只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在問題中找到突破口。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模型構建的過程。
問題(1)提供了13組身高體重對應的數據,需要考察的是身高體重之間的關系。因此,問題應該緊緊圍繞這兩個數據集來解決。處理數據,設置身高為x厘米,體重為y公斤,將數據轉化為二元數組 ,于是可以用描點法在直角坐標系中作出散點圖(如圖1)。
通過上圖的觀察,身高以及體重的分散點基本處于一條直線上面,我們需要對兩者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實質的推導,并用一次函數對其進行分析。
因此,設 ①,其中a,h為未知的常數, 稱為殘差,表示在縱軸方向上的誤差,這就是描述身高和體重的數學模型。回歸生活中的實踐教學同時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的數學學習。
結語:綜上所述,一般來說,對于一些高一學生來說,盡快熟悉和適應高中數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從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待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調整過程。因為學生從不擅長數學學習到非常適應的過程,也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讓學生發展自我、突破自我、提高自我。
參考文獻:
[1]仇勇.高一學生數學學習適應性困難的原因及對策[J].試題與研究,2019(32):128.
[2]馬東邦.淺析高一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