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萍
摘要:寫好“社會現象”類材料作文最佳的寫作方法是,“就事論事,依事說理,一事一議,同類拓展?!?/p>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現象類作文;寫作思路;誤區
“現象類”作文試題,貼近現實,貼近考生的生活,跳動著時代的脈搏,代表著高考的命題方向。筆者結合多年的執教經驗,給出的觀點是:寫好“社會現象”類材料作文最佳的寫作方法是,“就事論事,依事說理,一事一議,同類拓展”。
“現象類”材料作文寫作思路:
第一,‘引述材料,擺出現象;第二,從現象中提取論述的觀點;第三,分析、闡釋觀點;第四,總結全文,提出倡議。
學生寫作“現象類”材料作文存在的誤區:
第一,盲目提述某些大道理。社會現象類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論事”,不能讓文章的中心游離于“事件之外”,但是在考場上一些考生所談的話題和材料事件毫無關系,以致文章跑題。
第二,內容空洞,走不出對試題材料的論述。既然社會現象類作文要求就事論事,那么有些考生就會借材料大談特談,甚至對材料反復的敘述,缺乏對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進而導致文章內容單薄。要避免文章內容空洞無物,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和對各類社會現象有一定的深度思考??忌綍r不妨多看一些新聞、時評、社論等,提高思維能力與社會認知度,在寫作時便可圍繞材料進行主題升華。
第三,結構比例嚴重失衡。開篇引述試題材料,這僅僅是個引子,因而需要略寫。選擇材料的一個角度分析解讀,提出自己的觀點,聯系社會現實的類似現象向外拓展,闡釋自己的觀點才是文章的重點,此部分需要詳寫。可一些考生卻恰恰相反,大肆敘述試題材料,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極少,進而造成文章在結構,材料安排上比例嚴重失衡。
【真題呈現】
一段時間以來,“中 學生有三怕,奧數、英文、周樹人”成了校園流行語。實際情況是,有些同學有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學不但不怕反倒喜歡。
你對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歡)有何體驗或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1)寫記敘文或議論文。(2)不得透露個人信息。(3)不得抄襲,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立意構思】
材料中的關鍵詞是“怕”或“不怕”(含喜歡)。主體是中學生,客體是“奧數、英文、周樹人”可針對材料提供的校園時事進行評論,寫成時評類文章。時評類文章的寫作有兩大方面:一是讓人知道你關于此事的觀點態度;二是為自己的評判寫出分析和理由即分析說理,讓人信服你關于此事的觀點。一般的思維流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引(簡潔引述材料,擺出現象)——議(從現象中提出論述的觀點:發散思維,打開思路,提煉出觀點或中心,盡量由現象看出本質,并向縱深思考)——聯(分析論證觀點,聯系實際緊緊圍繞論點,運用各種論證方法,想方設法透徹分析論述觀點;緊扣材料,時時回扣材料,明晰原因、本質,直指危害或影響,闡明意義)——結(總結全文,不忘點題,尋找對策,倡議勸勉,呼吁號召)”。
按照這個基本思路去思考和立意,一定要做到:就事論事,就事說理,就事選例,按照時評的寫作思路構思作文,可以適度延伸、拓展,但切記要在緊扣材料的前提下進行。
【案例展示】
在“怕”的背后
“奧數、英文、周樹人”,大多數中學生談之色變,我們因奧數難尋的解題方法而退縮,因英文脫離母語原則而不敢邁進,最后面對周樹人艱深難懂的文字,我們徹底恐懼。這一系列的膽怯,有我們自己的原因,也有學校、國家的責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維”。
我們所懼怕的“奧數、英文、周樹人”恰恰是需要我們進行長時間、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學生早已被家庭、社會圈養成一個個只知享樂、不會思考的“沙發人”?,F盛行的娛樂節目一步步地蠶食著青少年走向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導者青少年走向僅僅滿足于大腦皮層微量興奮的深淵。想想古時“聞雞起舞”的志士,“頭懸梁,錐刺股”的學子,還有“鑿壁偷光”的讀書人,他們拋卻惰性思維,勇于向課本中艱深難懂的知識發起挑戰,終將難以降服的知識收入囊中。
“奧數、英文、周樹人”,確有難以接受之處,但如果我們能破除惰性思維,征服這一切自然不在話下。
“怕”的背后,有老師的引導不當。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表n愈一語點破老師的作用。著名英語專家俞敏洪在創立“新東方”初期,便堅持“新東方式教授方式”,并規定所有新進老師,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這是因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確的教學之道,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英語,只知道照著教輔念,不注重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打開知識這扇大門,最終讓學生對知識感到恐懼。
“怕”的背后,有國家教育體制的不健全。
在德國,青少年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將文化知識不斷運用到生產實際中,也正因為這樣,德國的青少年樂于接受知識,也樂于應用知識。相反,在我們國家,不健全的教育體制制造出一堆眼睛僅停留在書本上的掃描儀,而非真正四肢健全、頭腦發達的知識分子。學習方式的單一化以及應試教育制度下學習目標的絕對化,讓我們對一切與學習有關的東西產生不滿、厭倦甚至恐懼的情緒。
在“怕”的背后,我們逐漸慵懶的思維宣告著對“難點”的讓步;老師的不當引導塵封了我們探索新知識的熱情;另外,教育體制存在的漏洞抹殺了我們探索的興趣。
“奧數、英文、周樹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們惰性的思維、學校和國家不完善的引導方式以及由此導致的整個社會的畸形的價值取向。
【總結點評】
這是一篇規范的議論文,開頭扣住材料中的“三怕”現象,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這一系列的膽怯,有我們自己的原因,也有學校、國家的責任”,觀點明確,旗幟鮮明。緊接著從個人(自己)、學校(老師)、國家(教育體制)三個方面,設置了三個分論點(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維”,“怕”的背后,有老師的引導不當,“怕”的背后,有國家教育體制的不健全),并逐一展開論證,思路清晰,說理透徹。最后又對這三個方面加以總結,結束全文,鏗鏘有力,引人深思。
全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時時處處緊扣材料,既不旁逸斜出,也不拖泥帶水,充分挖掘“三怕”背后的原因,深入思考學校教育的現狀,既顯示了考生善于思辨、精心布局的能力,也表現了中學生敢于直面現實、勇于揭露問題的膽略和勇氣,確實是一篇立意深刻、結構嚴謹的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