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花
導語:
孩子們會說這樣一句話“科學學習很重要,長了知識心靈巧;科學知識裝滿腦,走到哪里都驕傲”孩子們因為學好科學而驕傲,我為自己是一名科學教師而感到自豪。我認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要做到“三熟”:一熟《課標》、二熟教材、三熟學情。今天我將以“研課標,解教材,促成長”為主題,對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材進行解讀。
一、課程標準要求
科學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2017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科學概念目標、科學探究目標、科學態度目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四個方面闡述具體目標。現五、六年級科學教材還在使用舊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課程目標為科學知識目標、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兩次重大課改都突出“沒有實驗探究的課程不是科學課程”,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動,學習方式主要為探究式學習,但2017版《課標》的探究活動學習過程更明顯,對學生的參與度要求更高。
二、教材編寫及概況
小學科學課程學習周期比較長,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2017版《課標》把小學六年學習時間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每個學段的教學內容都包含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和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三年級科學下冊教科書由“物體的運動”“動物的一生”“太陽、地球和月球”三個單元組成,教材內容是1~2年級段的延伸,5~6年級段的基礎。教材采用了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模型,表現為“大單元”的組織形式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
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為了體現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挖掘科學探究中的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將新課標中的每一個具體知識條目以最優的方式組織到一起。聚焦、探索、研討、拓展四個板塊,借鑒學習周期的策略,將探究活動的組織過程顯性化。
本冊教科書每一課時都是四個板塊劃分。教師從科學概念和學習進階兩方面深入理解把握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探究其變化的規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要參與者,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屬于他們“自己的研究”。
三、單元解讀
“物體的運動”單元
(一)單元設計思路
我們生存的世界物體都在不停地運動著。本單元的運動為機械運動。單元學習目標來自2017版《課程標準》中3~4年級的相關學習內容。單元設計以物質科學領域主要概念“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為線索,組織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第7課延伸到技術與工程領域,第8課回歸到本單元“物體的運動”的知識應用,實現了跨領域的綜合學習。
在單元中體現的科學思維是由真實世界中的運動引入到物體運動模型,在探索中從實體模型抽象為心智模型,最后回歸到知識概念的理性世界。這樣的科學思維貫穿單元始末。
(二)單元教材例解
課例運動與位置
“運動與位置”的設計思路符合單元科學思維。先判斷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再觀察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最后拓展到根據已知的方向和距離來標出物體所在位置。
“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是本課的重點,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說出“判斷的證據是什么?”,這指向了中學物理“參照物”的認識,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堂上可以用“和什么相比”來表述。如:球場上運動的孩子和球場邊觀看的孩子相比是運動的;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和路牌相比是運動的等。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運動,分享、分析得出結論。
探索部分為難點“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位置”在教學中要體現認知邏輯:先親身體驗方向距離,再地圖代入描述物體位置。學生思維由具體到抽象、由檢驗到概念,最后總結成規律。規律的形成突破了難點。這一塊我我這樣教學:1、先判斷教材中圖片上的運動依據是什么?2、學生課堂上利用“方向盤”模擬運動,試著用方向、距離描述位置,這一塊方向的判斷也剛好的三年級數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做好知識的遷移。3、模擬的同學繼續運動,加強對運動的描述。(插播視頻,學生已知怎樣描述位置)4、生活檢驗,可描述校園中的運動位置(我們現運動的位置在學校大門的西南方500米處)。
研討部分的問題和聚焦的問題相呼應,聚焦問題經過探索研討,孩子們知道判斷運動是看位置是否改變,位置用方向和距離來描述。孩子們可以用所學知識學者撥打消防電話(用方向距離報出位置)。
在課例中,活動組織層層遞進,學生高度參與,重難點有序突破。
(三)教學建議
綜合分析單元設計特點,總結課例經驗,對本單元教學我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1、了解物體運動的相關背景知識。
例如:機械運動按運動軌跡來分,可分成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按運動狀態是否變化來分,可分成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按物體運動形態來分,可分成平動和轉動。
2、理解“建模”對科學學習的意義,加強對模型的構建和使用。
建模是人類在研究復雜現象時,為揭示其內在本質規律,借助抽象思維的能力,用理想化的手段建立的一種與原型相關聯、能夠表征原型基本特性的模式。本單元模型有方向盤、運動“質點”模型、直線曲線運動模型、斜面模型等。模型的構建過程就是探索過程到研討出結論的過程,模型的使用是知識的拓展。
3、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悟。
(圖片觀察;圖片上是本單元第三課時的教材內容,發現教材上提供的概念非常少,都是問題。目前我們所用的一到四年級教材都是這樣的特點。要靠學生去探索、研討,最后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本單元的學習依托于學生的親身實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務必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全員參與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所感悟。反對脫離材料、脫離實踐的講解。
“動物的一生”單元
脫離材料、脫離實踐在第二單元更行不通。
(一)單元內容概述
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主體活動定位為養蠶的科學實踐活動。學習內容聚焦在認識動物的生命過程、了解動物生命周期現象及其他生命活動現象。
單元價值追求:
本單元用飼養蠶與觀察蠶的科學實踐活動,承載科學概念建構、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科學思維發展、科學態度形成、建立科學與人類生活聯系的認識等,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發展。
(二)單元設計思路
單元內容選擇屬于《課標》生命科學領域,重在引領學生建構”動物有生命周期現象,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其世代相傳”的認知。
本單元以養蠶及觀察蠶的生長變化活動為主要線索,引導學生觀察蠶的生命需求,不同時期蠶的形態結構及相適應的生命活動現象,了解蠶的繁殖方式,建立生命周期模型。
“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
在“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的學習中,通過觀察、模擬實驗、制作海報等方式認識三個天體特征,了解它們的關系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一)單元教材內容
本單元8個課時,前3課了解太陽、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關系。4~7課學生將對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足夠的認識,同時逐步探究三者關系。第8課學生將通過制作主題海報,對地球開展更深入的探究。
(二)單元目標
單元目標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基準設立。概念目標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單元知識結構圖;探究目標培養學生基本能力觀察圖片(太陽月球圖片)、模擬實驗(月相、環形山、影子)、制作模型(日晷)、制作海報(愛護地球、保護家園),態度目標(合作、分享、陳述、傾聽)的基本態度和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目標加深了解自然規律、形成環保意識等基本常識。
(三)單元教學存在難點及建議
“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中三球體是最常見的的三個天體,但是涉及到地球與宇宙中的有關現象、事物和規律,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復雜性,教學中需要運用實地觀察、長期觀測、建構模型、模擬實驗、邏輯推理等方法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室內外實地觀察活動組織、材料收集準備、空間立體知識以及信息收集處理交流都將是教學中存在的難題。為解決這些難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入手:
1、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習科學,需要老師的精心策劃組織。活動開展前有完善的計劃,實驗中有明確的分工,活動后有充分的交流等。(插播陽光下影子變化視頻,觀察前分組、分工、準備材料,強調注意事項;觀察中學生合作開展;觀察后學生交流總結)
2、了解模型與現實的相互關系,利用模型理解知識,把所學知識活化、整合、運用。
3、借助多渠道提前準備材料。可上網查閱,查閱課外讀物,充分利用生活用品準備好材料。(環形山視頻:提前查閱資料環形山可能是隕石撞擊形成,模擬隕石撞擊。提前尋找球體,沙坑等)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有法”相信大家還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
結語:
我們教授一個課時,一整冊教材都要遵循它們的設計理念和編排思路。教材是課程具體的體現,教材卻不是唯一的課程實施載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對教材全面的參透和理解。著重從“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及“拓寬”教材等三方面分析整合。緊記內化“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練化,貴在養習”。以此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