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要:隨著社會高速發展,社會對個人的教育水平要求越來越嚴苛,幼兒的家庭教育是個人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對個人的教育發展也越發重要。在幼兒家庭教育中,可以運用克拉申的“i+1”理論進行指導。
關鍵詞:“i+1”;聽力輸入;語言輸入
美國語言教育家、南加州大學教授,斯第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教授主要從事語言習得和語言發展研究,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對第二語言習得提出了一系列假說。在1985年他出版的著作《輸入假說:理論與啟示》中正式歸納出五個系列假說: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控假說、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其中輸入假說理論即“i+1”理論,“i”代表學習者現有的語言知識水平,“1”代表學習者按照“自然順序”學習并獲得了有效語言輸入得到的語言知識水平的進步。[1]克拉申教授認為有效的語言輸入既不能是學習者目前掌握的語言知識水平,也不能遠超學習者的語言知識水平,這個有效的語言輸入必須在“i”與“i+1”之間。遠超過“i+1”的語言輸入會演變為“i+2”,學習者不能理解相關知識。遠低于“i+1”的語言輸入及等同于“i”的語言輸入會演變為“i+0”,因為學習者已掌握了相關知識,這種語言輸入不是新知識的輸入。因此,“i+2”與“i+0”是無意義的語言輸入,學習者的知識水平不但不會得到提高還有可能會下降。“i+1”理論的語言習得過程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一步一步進步的過程,與千年來人類在實踐勞動中總結出來的道理相近,只是“i+1”理論更加的形象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幼兒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應該重視“i+1”理論,了解語言習得需要遵循的理論規則與自然順序,從而延伸到幼兒的其它教育活動中。
一、母語習得
“語言沉默期”是指語言習得者比如幼兒還沒有講話的能力的那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幼兒只能聆聽外界的聲音、人們口中發出的各種語音語調,而家長也不了解幼兒不時發出的聲音是否是對聽到的聲音的反饋。“簡化語言”是指幼兒學習母語、習得母語的過程中,為了引起幼兒注意力使幼兒接收到并聽懂家長給與的母語信息而使用的簡單化的語言形式,比如疊聲詞及刪掉修飾詞只向幼兒傳達基本主體或主要意思的詞。簡化語言易于幼兒的理解和再運用。因此,在母語習得中,所有的語言啟蒙都是從聽力開始的,聽力輸入對幼兒習得母語至關重要。聽力輸入還需要幼兒能夠理解,是“可理解”的聽力輸入,這樣的輸入才是有效的。家長給與幼兒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應該遵循“i+1”理論原則,“i”代表幼兒現有的語言水平,“1”代表母語習得時有效的語言輸入部分即幼兒習得的部分。克拉申教授說:“……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低焦慮狀態下運用‘可理解的輸入’。這種輸入應該包括學習者真正最想聽到的東西。這種方法不強迫學生的第二語言輸出,但允許他們在“有準備的條件下”輸出,同時認識到,語言能力的提高來自交際性和可理解的輸入而不是來自對輸出的強迫和矯正?!盵2]長時間超過有效的語言輸入會分散幼兒的學習注意力,甚至會引起幼兒學習的厭煩與恐慌。因此,家長要切實了解幼兒的語言水平,從基本的聽力輸入開始,采取多種渠道,在自然生活的場景下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聽力輸入的機會。例如:用色彩鮮艷的玩具、活動的物體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向幼兒進行有目的的聽力輸入;每天播放一個小時的幼兒兒歌等。
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它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交際教學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為世界語言教學界所普遍認同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向。實際教學法其中幾條主要原則是:語言教學以流暢為主而不是以準確為主,交際的最終評判標準是意義傾向的真實轉達;對學習者的語言錯誤采取容忍的態度。[3]交際語言教學法實際是通過與人的交流溝通來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并且還通過實踐證明,通過人際溝通學習的語言效果更好。因此家長對幼兒的語言輸入要多采取溝通交流的方式,增加與幼兒的日常對話,多問多答。然后當幼兒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表達,可以簡單表達自己的意思,家長可以運用幼兒學習道具,將語言習得從口頭習得過渡到字面上的語言習得。在學習過程中教育者應注意幼兒的學習狀態,盡量以興趣學習為主,輔以獎勵學習。例如在家長忙碌時,交給幼兒一本看圖學說話的圖書,讓幼兒將認識的字用筆圈出,然后念給家長聽,念的字越多獎勵越高;在車上、飛機上等需要長時間駐足的地方,家長可以與幼兒互動復習幼兒已習得的兒歌、順口溜、詩詞等,或者多與幼兒交流車外、車上等的人事物,讓幼兒開口表達自己,獲得有效的聽力輸入,然后將聽力輸入轉為可理解語言輸入。
二、自制力教育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各自單獨呆在小房間里,桌子上有兒童愛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十五分鐘研究人員回來后再吃,這樣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結果大多數的兒童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兒童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米歇爾教授還對這些兒童進行后期的跟蹤,發現當時等待時間越長、自制力越強的兒童,他們后來的學習成績就越高。這個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米歇爾教授還找到了一個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捷徑:也許通過教孩子用不同方式看待“棉花糖”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比如把棉花糖看成一幅畫。米歇爾教授曾說過:“如果孩子們意識到學會轉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實現自我控制,那么他們就成功了一大步。”他還說:“所以后天的培養很重要,就像我們學習如何使用電腦一樣,要從錯誤中吸取經驗。”[4]
“i+1”理論是一個循環機制,“i=i+1”?!癷”是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即存量,“+1”是在現有的語言水平基礎上的進步,即增量。比如學習者在今天的語言水平是“i”100個詞語,經過一節課學習后是“i+1”101個詞語,但明天學習者的語言水平“i”就是今天的“i+1”101個詞語?!癷”是隨著學習者的習得循序漸進的。延遲滿足可以借助“i+1”循環機制對幼兒開展教育培養。比如早上設定鬧鐘,讓幼兒起床,提前告訴幼兒:鬧鈴后幼兒自己起床可以吃想吃的一個小蛋糕,鬧鈴后家長喊第一次吃半個小蛋糕,喊第二次吃小半個小蛋糕,喊第三次則一天沒有小蛋糕吃并且家長會動手安排幼兒起床;告訴幼兒帶他買想要的玩具,這時幼兒會不停催促家長外出,但是家長可以適當的延時,對幼兒提出個小任務,要求幼兒完成任務才能外出,并在以后逐漸增加任務的難度。這些都要家長了解幼兒的當前自制力強度,每次增加一點幼兒能承受的等待、克服困難的難度。這里,“i”是幼兒現有的自制力強度、抵制誘惑力的能力,“+1”就是幼兒等待的時長、家長給的誘惑的強度,逐步通過延時滿足來鍛煉和增強幼兒的自制力強度。
三、結束語
總之,“i+1”理論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這個理論可以運用到幼兒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家長不要高估“i”也不要高估“1”。高估“i”是錯誤估計了幼兒現階段的能力,比如幼兒剛習得個位數的加法,就讓幼兒告訴家長1+10等于幾;高估“1”是家長不要跟風、不要看別人家的幼兒今天學了什么會什么,要根據自家幼兒的實際情況認真地估量增量“1”,安排好自家幼兒的學習強度與學習順序,一口氣吃不成胖子。如果增“i+1”對幼兒來說難度過高,可以嘗試“i+0.5”,如果還是難度過高,那么家長就要重新估量“i”。如果“i+1”對幼兒來說習得的比較輕松,那么說明可以嘗試“i+1.5”或“i+2”,增加幼兒學習強度。
參考文獻:
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amon,1982.
翁燕珩.第二語言習得“輸入假說”評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4),142-143.
威多森.語言教學交際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延遲滿足_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825405-7042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