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竹 胡勇
摘要:近年來垃圾分類已經逐漸成為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策略之一。城市社區的垃圾分類往往易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忽視了農村社區同樣是進行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重要場所。筆者從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優勢出發,在本研究中分析了郊區農村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農村社區服務與培育農村自治組織以及確保經費支持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社會工作;垃圾分類;郊區農村
隨著當前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農村社區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所反映出的問題不容小視。生活垃圾的分類效率落后于垃圾的產生速度,導致我國生活垃圾的嚴重問題和嚴峻形勢,農村社區垃圾收集和處理的機制有待完善,農村環境治理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并不齊全等問題導致農村社區垃圾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于農村社區垃圾分類以及社區環境的治理,社會工作可以運用專業工作方法,發揮專業優勢。本研究運用小組工作以及社區工作的工作方法介入郊區農村垃圾分類。討論社會工作干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優勢和經驗,并改進對北郊區區農村垃圾分類服務中社會工作干預內容的研究,推動農村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進行。
一、郊區農村垃圾分類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筆者在對郊區農村開展調研時發現,首先村民對于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直接影響著村民是否能夠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而實際上農村大部分村民對于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并不十分清楚;其次村民個人缺少主動垃圾分類意識,個人作用的發揮是推動垃圾進行分類的關鍵途徑,農村大部分村民垃圾分類意識薄弱,認為個人在垃圾分類中發揮作用不大,提升村民垃圾分類意思十分重要;第三,村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社區中的垃圾分類桶存在著距離村民家較遠的問題。垃圾分類桶的數量也有待增加。
二、社會工作介入郊區農村垃圾分類的優勢分析
1.社會工作方法更加具有專業性。筆者從社會工作視角出發,基于增權和生態系統理論的指導,通過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介入郊區農村垃圾分類問題研究,幫助郊區農村社區村民增能,開展一系列活動,以提高村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養成在日后垃圾分類中主動出擊的習慣。秉持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提高村民參與社區環境的治理能力,使得農村社區形成一只自治組織,提升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促進農村社區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2.社會工作更加注重人的主體性。通過為村中特定群體開展小組活動,充分發揮其的主觀能動性,尊重每個村民都是獨立的個體,切實考慮到村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提高村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意識,促使村民自覺參與社區環境治理。鼓勵其帶動周圍的親朋好友一同行動,并在社工介入的活動過程中為他們賦能。
三、社會工作方法推動郊區農村垃圾分類的建議
1.完善農村社區服務。在農村社區,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照料通常是比較普遍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社會工作者經常通過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但隨著農村社區問題的多樣化,我們應該更多的關注與完善農村社區工作的不同服務內容,例如農村社區教育缺失問題、農村社區環保問題等等。面對郊區農村社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垃圾分類機制不完善、村民垃圾分類意識薄弱等問題,開展多種相應的服務項目,促進農村社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2.進一步加強與培育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在干預后期,可以由村委會支持開展一些基本活動。促進社區領袖作用的發揮,并且能夠在社會工作者不給予專業幫助后成為當地農村社區垃圾分類的有力支持。利用社區內居民的力量,加深社區內村民的聯系,改善村民之間的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
3.確保足夠的經費支持。郊區農村環境的保護與治理除了依靠村民們的共同努力維護,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充足的物質支持必然成為農村社區建設中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增加對于郊區農村社區的資金支持,加強農村社區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垃圾處理技術支持,進一步完善郊區農村社區環境保護監管機制,建立與地方政府的融資機制,從而促進郊區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推進。
4.社會工作者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社會工作者自身的能力是社會工作推動郊區農村垃圾分類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在實務活動中積累經驗,根據農村社區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策劃組織出最佳方案,探索推動郊區農村垃圾分類具體可行的方法措施,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通過小組工作與社區工作的介入郊區農村垃圾分類,使得農村社區在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村民的自身潛能得到發揮,村民參與垃圾分類意識進一步提升,從而改善村民們原本相關知識匱乏,分類行為不正確等問題。但是,農村村民的環保行為與環境治理意識不可能憑借幾次小組活動以及社區活動得以完全轉變,尚未能夠做到所有村民都能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進行,有待農村社區志愿團隊與專職人員和當地政府的通力合作,加強宣傳監管力度,以彌補郊區農村村民參與社區環境治理的社會功能不足,促進郊區農村社區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小軍,李海艷.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社區垃圾分類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探討[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6,18(04):92-96.
[2]楊慧潔,程安琪.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路徑探析[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6(03):24-26.
[3]楊欽.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區居民環境行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7.
[4]焦亮.社區環境保護實踐中的社會工作介入探索[D].山東大學,2014.
[5]劉越.社會工作介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行性分析[J].昆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6]李海瑩.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特點及開展垃圾分類的建議[J].環境衛生工程,2008(2):35~37.
[7]程雅竹.社會工作介入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20.
作者簡介:
李雨竹(1999.04),女,漢族,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工作。
胡勇,通訊作者(1971.01)北京人,北京農學院文法與城鄉發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殘障社會工作,社會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