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芳
“體教結合”模式在其運行過程中對我國競技體育健康可持續發展、拓寬后備人才培養渠道、拓寬并夯實金字塔塔基以及增強青少年體質、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養成終身體育觀念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這一模式在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全面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及做好運動普及工作兩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顯滯后和緩慢,因此,“體教結合”的發展首先必須要考慮到當前社會發展導向,結合政府提倡的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體教結合”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子就顯得尤為必要。
1 “體教結合”模式現實困境
1.1 尚未形成統一認識
“體教結合”模式作為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從理論到實踐、從形式到內容,探索過程充滿了矛盾和困難,總體效果未達人們的期許。究其原因,學界和政府部門都存在認識不夠統一的問題。學界一直對“體教結合”的提法有異議,認為體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教育中理應包含有體育,不能把二者的地位并列而提,如果一定要談二者的結合,應是“教體結合”,這一思想盡管未能上升到主流,但給“不作為”的人找到了借口,影響了“體教結合”的具體實施進程。作為分管體育和教育的政府主管部門的認識也不盡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對“體教結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完全到位。這樣就會導致“體教結合”始終游離于競技體育發展的主渠道之外。
1.2 學訓矛盾突出,職業規劃缺失
各級體校的運動員在兒童時期就被送到體校進行半專業的高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最終導致學習與訓練脫節。從兒童時期直到初高中畢業,學習與訓練之間的矛盾不能夠很好的解決,加上大部分體校沒有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及沒有設置專門針對運動員職業規劃的相關部門,造成了運動員出路狹窄、難以升學、就業渠道窄等局面,很容易被社會所淘汰,影響運動員的轉型與就業。通過調查體校的教練、管理人員得知,他們大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體校進行鍛煉。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如果不能與身體訓練齊頭并進,就意味著孩子最終失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當前學訓矛盾是推進“體教結合”進程中最大的阻礙之一。
1.3 教練員隊伍亟待加強
自從上世紀80年代“體教結合”理論被提出來,已有十余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在此期間成長起來的運動員普遍文化教育缺失,而這些運動員中的大多數成為了現在青少年競技體育的教練員,就算是近幾年國家越來重視體育后備人才的文化教育,“體教結合”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新近轉變成為教練的運動員仍然缺乏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養。
2 “體教結合”模式未來出路
2.1 完善“體教結合”模式機制
“體教結合”關鍵在“結合”,引導和制約的部門不僅僅教育和體育部門,既要尊重各個部門的工作職權,又要建立協調、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要在“體教結合”模式目標的引領下通過運行機制的建立,發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督導制度的作用,調動平行部門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我國“體教結合”模式的實踐來看,運行機制不暢一直困擾“體教結合”模式推行。體育部門有自己的苦衷,畢竟教育資源不屬于自己的管轄,動用需要教育部門協調;教育部門鋪的攤子太大,無法顧及涉及人數極少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有的就交給內部的體育衛生科來協調,解決問題的力度極其有限,往往是問題提出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再加上體育訓練的場地設施更新維修,增加了體育部門協調難度。
2.2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文化教師作為“體教結合”中重要的一環,不僅承擔著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工作,同時還承擔著學生思想和道德引領者,是除教練外與運動員接觸最多的成人。由于學生家長長期不在運動員身邊,運動員的文化學習重點由文化教師全權負責,因此是十分重要。由于體校學生的特殊性,他們對文化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沉重的訓練負擔也影響他們上課的狀態,而且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關愛,因此對教師的要求高于普通學校的老師。因此文化課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同時要隨時關心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態。
2.3 實現跨界融合發展
在各級政府強有力的組織下,體育、教育兩大部門要加強合作,密切配合,職責落實到位。體育部門要重點做好項目布局、教學訓練、培訓科學選材和機制建設等方面工作;教育部門要積極做好體育宣傳、推廣以及加大體育投入等工作,提高體育參與者的文化素養。在實際操作上兩大部門要相互融合,避免各自獨立運行,相互協調、密切合作。在競賽組織上,要明確不同目的、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的競賽區別對待并有機整合。兩大部門要調整經費使用方案,優化資源配置。體育部門應將經費用于比賽水平高、范圍廣的大型比賽中,教育部門將經費用于普及各傳統校的傳統項目,改善場地設施,小范圍的運動競賽當中去。
3 結束語
“體教結合”是新時代體育改革的必由之路,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青少年成長的需要。這需要兩大部門之間共同承擔責任,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教育部門發揮自身的教學、管理的優勢;體育部門發揮科學訓練、競賽組織的優勢,實現兩大部門真正的結合,推廣體育的普及。
(作者單位:廣州天河體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