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鑫
摘要:本文意在從笛膜的采集、保存、選擇、粘貼、醒膜方式等多個因素入手,對笛膜的狀態進行討論,為演奏者認識笛膜、使用笛膜提供間接經驗,幫助廣大笛簫演奏者走出誤區,達到自身最佳演奏狀態。
關鍵詞:豎貼法;醒膜法;試膜法
放眼全球,中國竹笛音色具有明顯的特色,主要是因為設置膜孔并用竹膜或葦膜輔助發聲,根據陳旸《樂書》中唐代七星管蜽膜的記載,貼膜的竹笛最遲出現于唐代,再根據唐代、晉代都有吹破笛子的記載推測,在唐代以前的東晉時代也應擁有膜笛。
既然古人早已明白借“膜”發聲,輔助吹奏,那笛膜的誕生就一定有其出現的道理。相比于蕭,竹笛的聲音顯得更加通透明亮,沁人心脾。成熟的演奏家在演奏不同風格流派樂曲之前,也會根據樂曲風格調整出符合自己演奏習慣的笛膜。著名笛簫演奏家俞遜發說過:“笛膜是竹笛的第二生命”。可見對于演奏者來說笛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實際演奏的發揮。
一、笛膜的采集與保存
笛膜生長在天然的蘆葦里,因此對于蘆葦的產地和季節選取都有嚴格的要求,經過同樣時間各個不同地區蘆葦做出的不同笛膜對比,最終發現安徽省五河縣地區蘆葦做出的笛膜厚薄適中、透明度好、富有彈性,貼完竹笛音色圓潤干凈、震動共鳴好,是最符合演奏者對笛膜要求的。對于蘆葦的采取時間也是有嚴格的要求,一般蘆葦的采取時間在小滿的前十天,農歷五月十號到十二號左右進行采集。如采集時間過早,笛膜容易過嫩,在演奏過程中易破裂。采集時間過晚,蘆葦生長速度過快,做出的笛膜就會變得老、厚,失去了彈性,發出聲音干、癟,不再適合演奏。
在笛膜做好之后,不管在何種渠道購買笛膜,對于新膜的選取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選取富有彈性,厚薄適中,透明度好以及膜條略白的笛膜。這樣的笛膜才適合演奏。而且在買來笛膜之后,對于笛膜的保存,筆者根據笛膜特性,建議用保鮮膜以十包笛膜為一組,用保鮮膜纏繞笛膜多圈,用膠帶把保鮮膜連接處粘好。處放置陰涼處即可。這樣可以保持笛膜包裝內部笛膜濕度,防止放置時間過長導致笛膜慢慢干燥,此種方法特別適合用于北方干燥天氣地區保存笛膜。
二、笛膜選擇與粘貼
在演奏者演奏過程中,笛膜選取和笛膜粘貼的好壞與竹笛音色有直接關系,針對不同曲調的竹笛,選取笛膜也是有略微的差別的。在曲笛選取笛膜上適合寬、嫩、薄一點的,因為曲笛演奏多數樂曲中音低音區旋律較多,這樣笛膜震動共鳴更加適合曲笛曲目。在梆笛選取笛膜上適合相對窄、老、厚一點的笛膜,因為梆笛管內徑偏小,演奏大部分北方曲目剁音、吐音等技巧加之氣流過猛,高音居多,選取較薄的笛膜容易吹破,影響演奏。
在笛膜粘貼方式上有豎貼笛膜法、橫貼笛膜法兩種不同的粘貼方式,豎貼笛膜法是笛膜的紋路與竹笛紋路平行。橫貼笛膜法是笛膜的紋路與竹笛紋路垂直。經過實驗,豎貼笛膜相比橫貼笛膜所表現出的音色更加明亮、清脆,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竹笛中氣流呈柱狀,在經過笛膜時與笛膜產生交錯力,使笛膜震動更大,共鳴更加明顯,因此豎貼笛膜更適合演奏。
關于粘貼笛膜所用的材料,建議用白芨以及干濕阿膠這兩種材料來粘貼笛膜,因為在現場演奏過程中,有經驗的演奏者特別重視溫度對竹笛與笛膜的影響,溫度不僅影響到音高音準,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樂曲演奏的完整度,很多笛膜由于溫度變化而影響笛子的音色,導致演奏者無法完整演奏樂曲。加以現代舞臺多使用高功率的舞臺燈光,高溫的燈光照射在樂器與笛膜上,不僅會影響演奏者的溫度,使演奏者口干舌燥,更會對敏感的笛膜造成影響,音色會受到巨大的影響,溫度過高或過低對笛膜會產生緊和松的效果。經過實驗,以上兩種粘貼材料對現場溫度以及濕度的變化適應力強,對笛膜松緊影響較小,音色波動不大。在對待不同溫度的演出環境使,也要使用不同的粘貼笛膜的材料與粘貼方式。通常對待溫度較低,比較干燥的演出環境時,會導致兩個突出的問題:一個是笛膜內壁水汽較大甚至流動的水滴到笛膜上,導致笛膜無法出聲和啞音的情況發生;另一個是笛膜迅速變松,影響音準甚至是無法完整演奏的情況發生。這時笛膜膠盡可能的選擇黏性較大的材料或者濃度較高的阿膠,因為環境溫度低,吹出的氣息熱,容易產生溫差,而溫差最大的地方恰恰是笛膜處。在對待溫度較高,比較潮濕的演出環境時,會出現一個問題,笛膜隨著演出的進行,會變得越來越緊,笛膜上的褶皺也會變平,導致共鳴不理想,音色收牽連,影響樂曲的風格把握。處理辦法是,采用淺淺黏貼的方式,多一些水分,切勿選擇濃度較大的阿膠液,采用塊狀阿膠沾水涂勻即可,留給笛膜變化的提前量。
在粘貼笛膜過程中,保持手指潔凈,選取兩個膜孔長度的笛膜,笛膜剪開之后,用雙手慢慢揉動、拉扯笛膜,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根據笛膜的韌性程度來輕輕扯動笛膜,使笛膜產生細長的皺紋。再用白芨和阿膠涂到笛孔,之后用干凈的衛生紙清理一下膜孔邊棱,保證膜孔邊棱的潔凈與干燥,用一只手將笛膜放到膜孔一側,用手摁住一側另一只手慢慢放下笛膜逐漸拉緊,使笛膜在笛孔產生皺紋為佳。之后再吹奏音階,調試一下笛膜松緊程度。
三、在演奏之前笛膜的注意事項與調試
在演奏者演奏之前,大部分演奏者會提前一天貼好笛膜,調試好笛子的音色與笛膜的松緊程度,也有演奏者喜歡當天貼好笛膜,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盡量不要在演出前一兩個小時內貼好笛膜,除非出現笛膜破裂的情況。因為演出臨近之前,在笛膜粘貼過程中,心態、手指濕潤程度以及粘貼材料濃度使用多少都不能很好的把控,笛膜也不能及時很好的適應演奏者的氣息,不能達到最好的笛膜狀態。特別在一個溫度、濕度跟平常練習的環境有出入的舞臺演奏,竹笛對所在當地環境濕度、溫度不能很好的適應,現場粘貼的笛膜就會在演奏過程中更加容易出現問題,所以筆者建議盡量提前一天或者距離當天演出六七個小時前貼好笛膜。笛膜貼好之后,對演奏者練習吹奏的過程中,使笛膜對演奏者的氣息以及在走臺過程中對舞臺濕度、溫度進行一個初步適應的過程,這樣就會把笛膜出現的問題降到最低。貼好笛膜試音吹奏之后,演奏者就會針對笛膜出現不同問題做出與其他演奏者調試笛膜不同的方法。在貼好笛膜之后,演奏者需要調試音色以及笛膜松緊程度,如果出現笛膜過松的現象,不要去用手去拉緊笛膜,因為發現哪怕用手拉緊笛膜,在練習完竹笛之后,在上舞臺之前,笛膜還是會恢復到笛膜剛貼好的初始程度(拉緊笛膜之前的狀態)。哪怕在候場過程中發現笛膜松弛,拉緊笛膜,在舞臺演奏過程中笛膜還是會出現松弛的現象,甚至由于笛膜太過松弛,無法完成后續的演出。所以演奏者在粘貼笛膜過程中,力求一次貼好,粘貼完畢后不再用手去觸碰笛膜,試完音色以及笛膜松緊,如果笛膜過于松弛,那么演奏者不會再去調試笛膜,而是再重新粘貼一次笛膜,直到粘貼完笛膜,在吹奏過程中笛膜松緊是否適合(這個過程也不要用手觸碰笛膜)。這樣粘貼笛膜的好處是在練習完竹笛與在上舞臺候場之前,竹笛管內溫度下降,笛膜也會相應松弛,但是松弛的程度是很小的,松弛的程度就像剛粘貼完笛膜,所以要求一次粘貼好笛膜,不再用手觸動。而且筆者在對于吹奏完竹笛過一段時間,笛膜松弛之后的醒膜方式也與大部分演奏者不同,筆者不會人為的用手去拉緊笛膜,而是用氣息去震動笛膜。并通過吹奏,用溫暖濕潤的氣息注入到管內,使得管內溫度回升,使得笛膜自然恢復到最佳狀態,來喚醒笛膜。
在喚醒笛膜的過程中也是有一些注意要求,第一不宜吹奏過多的高音區旋律,宜多在中低音區練習,因為在笛膜松弛狀態下,吹奏過多高音容易使松弛笛膜承受不了強烈氣息震動,產生破裂。所以在笛膜松弛的情況下,宜多在中低音區練習,通過溫暖濕潤的氣息使笛膜自然恢復到最佳狀態。這樣自然恢復的笛膜是最自然最合適演奏時的笛膜狀態。
四、在候場過程中對笛膜的保養
在舞臺的候場過程中,等待上場時會有很長時間,在這一段時間,笛膜往往又會因為管內溫度降低而慢慢變得松弛,而且在候場的過程中是不允許發出任何聲響,在這種情況下,筆者是采取這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演出開始前半個小時,采用之前所說的方式使笛膜自然恢復到最佳狀態,在演出開始之后,不要因為害怕笛膜松弛,用手不斷地拉緊笛膜,因為這樣拉緊的笛膜到舞臺之上還是容易產生笛膜松弛的問題。所以筆者從笛膜松弛的原理來解決笛膜松弛的問題。笛膜只有在管內溫度降低笛管變冷的情況下才會松弛,所以筆者在演出開始前調試笛子,使笛膜在演出開始前達到最佳狀態,在候場過程中,不斷地往管內吹氣,保證竹管內的溫度濕度不會降低,與演出開始之前溫度濕度大致相同。這樣保證溫度濕度的穩定,才會把笛膜出現松弛的問題降到最低。光這樣做并不能做到萬無一失,還是要在候場過程中及時了解笛膜的狀態,在候場過程中笛膜松緊通過肉眼并不能判斷得十分準確,那么就可以采用這么一種方法,手指全部摁住指孔。像吹巴烏一樣吹奏,不要漏氣,聽笛膜震動特有的聲音,如果笛膜太響,就說明笛膜太松了,那么面臨馬上上臺,只能采取用手拉緊的緊急方法。如果笛膜太悶,就說明笛膜太緊,那就可以采用氣打的方式,用過用舌頭與氣結合,用急促的氣流來震動笛膜,使笛膜松弛。而且盡可能要提前做好各種預案。比如了解和估測演出場地的溫度、濕度等影響笛膜松緊的因素。并在演出剛開始前,了解一下場內的人數,人數過多,場內溫度必然升高,笛膜可以略微調松些。并且在季節的不同,面臨的情況也不一樣。在夏季室內舞臺開啟空調,溫度必然降低,笛膜可能會產生松弛,演奏者就要把笛膜調節略微緊一點,但是演出場地開啟空調而人數又特別多,那么可能舞臺的溫度適中,就可以用正常的笛膜程度來演奏即可。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舞臺演奏過程中,既有多種外在因素,也有多種內部因素,所以就要我們提前做好準備,做好一切預案,盡可能使笛膜在演奏過程中達到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朱清泉.笛膜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5(04):56-57.
[2]曲廣義.膜笛探源[J].中國音樂學,1996(01):62-66.
[3]晁岱健.中國竹笛的笛膜[J].中國音樂,1983(0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