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蓓 周凱凱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物價值的認識水平日益提高,文物保護工作以其特殊作用而備受重視。通過分析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了幾點建議,旨在讓館藏文物得到更妥善的保護。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溫濕環境;人才培養
文物是先民智慧的結晶,精神的物化,也是人類發展歷程的見證。由于文物自身材質和埋藏環境等原因,很多文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如不及時搶救保護,這些珍貴文物自身特有的歷史信息將愈來愈少。對此,博物館應將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確保文物長期妥善地保存下去。
一、博物館室內溫、濕環境現狀
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的發展,大量熱量、廢氣的排放致使大氣中臭氧層的破壞、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正因為此溫度效應打破了氣溫的規律性,出現氣溫非周期性變化。盡管大多數國有博物館配備了空調設備,可以調控博物館室內溫、濕度,但仍有不少博物館沒有設置空調,完全依賴自然調節,這類博物館的室內溫、濕度會隨室外的變化而變化。對有些文物而言,保存環境溫度、濕度的劇變是非常危險的。
二、博物館室內光線輻射現狀
采光照明是參觀、研究博物館文物的基本要求。因而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很難避免光的輻射。紫外光對有機高分子質地材料文物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光降解、光氧化、光敏感化、光催化氧化及大氣污染成分引起的光化學反應等;紫外光對金屬文物的危害主要表現在文物的氧化、銹蝕破壞。紅外光對文物的破壞雖遠小于紫外光,但仍然對文物有一定程度的破壞作用。
三、博物館文物修復人員現狀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截至到目前,我國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到5058處;全國備案登記博物館5535家[1];我國共有55處世界遺產,與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遺產大國[2]。如此龐大的文化遺產資源,歷經歲月更迭,歷史變遷流傳傳承至今;與之相對應的文物保護機構和從業人員數量雖在逐年增加,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滿足文物事業發展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基本需求,文物修復人員嚴重缺乏。再者文物修復人員長期以來被視為研究輔助人員,自身發展很受限制,薪酬水平低下,文物修復行業一直存在著后繼乏人、傳統修復技術瀕臨失傳等問題。盡管很多高校已經陸續開設了文物保護相關專業,但從實際工作來看,一些剛畢業的學生雖然經過了專業訓練,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顯得“眼高手低”,實際操作能力不夠,難以勝任文物修復工作。這些問題都需要逐步緩解和改善。
四、建議對策
(一)控制博物館室內溫、濕環境
由于館藏文物種類繁多,并且都有著自己適宜的溫、濕度范圍。為了控制好博物館室內的溫、濕環境,需要根據現有的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稱措施:
安裝空調系統。保證庫房和展廳的溫、濕環境恒定在標準范圍之內。
減緩室外氣候的干擾,掌握室內氣候的規律,在氣候不宜的季節,庫房盡可能緊閉門窗,展廳開放時盡可能減少空氣對流和日光輻射;在氣候適宜的季節,庫房和展廳都可以通風散溫降濕。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控制室內溫、濕環境。
使用密閉性能好的文物柜和展陳柜,盡可能封閉嚴密,避免柜內溫、濕度的劇烈變化,減緩室外溫、濕度劇烈變化對文物的影響。
使用調濕材料。以改善柜內的溫濕環境,這是控制文物保存環境最常用、最簡易、最有效的方法。
(二)防止光線損害館藏文物
大多數博物館庫房選址地下,這樣可以有效避免紫外線直接射在文物上。少數博物館因自身空間限制,只能通過涂刷反射系數大的白色材料,減少外墻吸收太陽輻射能,安裝遮陽板、百葉窗或懸掛厚窗簾來遮擋陽光。博物館照明光源的選擇對防止館藏文物的色變和劣變有著重要的意義。應選擇有防紫外線功能的無紫外線熒光燈,或者使用帶有紫外線濾光器的熒光燈,也可以在普通熒光燈或者玻璃罩上涂布紫外線吸收劑。目前博物館照明主要傾向于人工照明光源,這種人工光源便于控制而且穩定。既能確保文物的安全,又不影響展陳的效果。
(三)重視文物修復人才培養
文物修復工作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加強專業人才的吸納與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修復團隊迫在眉睫。
1,搞好“傳、幫、帶”。
老一輩的文物修復工作者通過多年的文物修復研究、實踐,總結、掌握了許多傳統的修復技術的關鍵和要領,在文物修復實踐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這些都是文物修復中極其寶貴的財富。然而年歲的推移,許多掌握傳統修復技術的老同志逐漸離開崗位文物修復崗位,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博物館通過返聘老專家、老師傅,以“傳、幫、帶”的方式,培養年輕的文物修復人才,使優秀的傳統工藝得以傳承。
2,聯合培養。
博物館和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與上海博物館合作為例,2008年起,該學院開設了學制5年的文物修復專業,首批28名畢業生在高校畢業生普遍遭遇“就業難”的情形下,這批科班文物修復人才卻在“熱銷”,奔赴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多家文物研究和陳展機構[3]。這樣既可以解決高校畢業生實習、就業等問題,還可以為博物館提供精準培養。
3,在職培訓。
近年來有不少具備扎實專業知識背景的科班人才走上文物修復崗位,雖然他們年輕、有熱情、積極肯干,但缺乏實際的文物修復工作的鍛煉和經驗。參加這種在職培訓,無疑是短時間提高業務能力的最好途徑。培訓主辦單位利用國內外優質的專業資源,為培訓人員提供多層次的在職培養和職業資格培養機會,為博物館輸送能“挑大梁”的復合型文物修復人才。
五、結語
文物保護工作是博物館發展環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隨著文物保護隊伍的逐步壯大,文物保護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文物保護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讓文物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局宣辦.數讀這五年——砥礪奮進 文物事業增速不斷加快.中國文物報,2017年9月8日(01版)
[2]呂舟.從蘇州到福州:中國遺產保護的不平凡之路.人民日報,2019年07月27日(05版)
[3]張曉彤,詹長法.萬古傳物百年樹人——淺談文物修復人才現狀及教育.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