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新課改深入實施背景下,為助力中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使其初步形成政治素養,應豐富中學學生活動開展形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淺議在學生活動中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的意義與策略。
關鍵詞:初中;學生活動;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一、在學生活動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意義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中學是青少年成長關鍵期,是學生三觀及各方面素養形成的重要時期。應本著長期教育的原則,組織多樣性學生活動,培養其愛國情懷。
這一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處于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影響,加上他們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思想不成熟,易出現舉止失控,做出一些非理智的行為。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能幫助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引導他們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從而,使其形成積極的愛國主義情感與穩定的愛國主義意識,自覺生成正確的三觀,將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有利于培養合格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應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因此,需在學生活動中,培養其愛國情懷。
可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激發學生內在愛國熱情,引導他們形成愛國意識,樹立愛國主義情懷。而這種穩定、理智、持續的愛國情懷,既有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將學生的愛國情感轉化為具體行為習慣。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到中國夢中,使他們成長為能擔負時代使命的青年一代,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三)有利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3]”。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不同的價值原則和要求,其中公民層面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則是這一層面的重點。學校作為主要的育人場所,組織多樣性學生活動,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的題中之義。
智能時代中,網絡中充斥著不同聲音,青少年易受到負面信息影響,做出出格舉動。為避免青少年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學校應積極承擔起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可整合教育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形成辨識能力和政治素養,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潛移默化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規范自我言行,增強責任意識。
二、在學生活動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策略
(一)構建生動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基于新課標育人理念下,為凸顯中學生在學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應將其與不同學段學生的興趣發展、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相結合,并需關注教學整合問題,使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深入融合。
從而,舉辦主題學生活動,如:開展“知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黨史學習活動、舉行“學法·知法·守法”的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召開“以史為鏡、奮斗不息”的歷史主題演講活動、舉辦“古韻詩風”校內競賽等。并可借助信息化教學設備,創設真實、多樣、生動的學生活動情境,調動中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其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提升學生活動的開展效率,使愛國教育形式更多樣。讓中學生在增強對共產黨了解、走進歷史、法律法規學習與親近傳統文化中,具有愛國情感、理性認知、奉獻意識、文化理解能力,促進他們綜合素養形成。
(二)創新活動形式,培養愛國熱忱
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還應創新學生活動開展形式,給予學生新鮮感。例如:可在實踐操作中引入思維導圖、應用翻轉型任務驅動教學、關注混合施教、開展組間競賽比拼等。使學生在加深知識了解,形成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中,具有愛國熱忱。
比如:可借助傳統節日或一些值得紀念的特殊日子,在清明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前后,帶領學生徒步為抗戰英雄掃墓。在鍛煉其意識品格中,傳承紅色基因,使中學生深切的認識到今日祖國的和平發展來之不易。增強他們的使命感,使其在緬懷革命英烈中,能夠自覺擔負起民族重任。
(三)注重活動觀察,促進實踐總結
提高初中階段的學生活動開展效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還應發揮活動指導教師的組織、觀察與引導作用。
只有對學生實施鼓勵教育,注重他們的活動表現,記錄活動開展情況,注重活動總結與反思,才能認識到學生活動尚存在怎樣的不足與問題。例如:在組織學生創辦七一“一心向黨”校報中,存在生生合作不力問題,造成學生活動開展不暢。經了解,發現某學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向其他同伴發號施令。教師應及時介入,肯定這位學生的努力,但也需使其意識到自身做法的不妥,大家都是平等的,應給其他同伴表現自我、展示特長的機會。只有群策群力,才能將校報制作的更精美、內容更充實,使其更能打動人,增強大家的愛國愛黨意識。
(四)密切家校合作,引入家長參與
為了豐富學生活動開展形式,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還應密切家校共育。可優化教育資源,促進家長們的積極參與。
例如:可結合家長所從事職業的不同,舉辦“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教育,使學生認識愛國地多種表現形式。促進其努力學習、樹立自我職業夢想,了解不同的職業內容,豐富學生活動開展形式,讓他們具有技能報國意識。
三、結語
綜上,作為一名時代新人,需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應有“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責任意識,具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為使學生能夠將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融入到熱愛祖國、心系祖國、奉獻社會中去,應緊抓人才培養關鍵期,提升中學學生實踐活動開展質量,促進“知行合一、以知促行”,讓其形成擔當意識與使命感,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朱如意.近代歷史人物教學中初中生家國情懷培養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0(6).
[2]閆哲.中華優秀傳統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與途徑研究[D].天水師范學院,2019(6).
[3]肖佳星.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培育——以部編教材中“抗日戰爭”主題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