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徽平
摘要:小學低段數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一門課程,數學的學習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了更好地幫助低段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其數學學習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就需要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學科難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1、數學來源于生活
數學的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從小學開始數學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就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掌握。但數學學科本身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其學習的幾大板塊對學生抽象思維的要求頗高。低段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具體運算階段,抽象思維還在萌芽階段,所以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造成了雙重困難。
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中,仍然有很多老師為圖方便,較少選取生活當中的片段和實例進行教學,讓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是相互脫節的,也會讓學生產生膩煩心理,這種心理現象到了小學中高段尤為明顯。另一方面,缺少生活情景的數學是乏味而無聊的,因為這會使數學的邏輯和抽象更為顯現,這不適合小學生的學習,也沒有適應新課標提出的數學教學應該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接受能力。
2、數學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究其根本還是得應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學生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社會本位論提出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而低段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也是其步入社會的第一步。
數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學習,也要應用于實踐。生活中存在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例如買東西、設計、繪畫等等都需要數學的知識來進行解決。課堂當中教師教授的各類知識,特別是概念性的知識,要保證每一名學生在校學校能夠完全內化是難以做到的,特別還是低段的學生。所以,往往低段教師除了會進行課堂習題練習,還會適當布置課后的實踐作業,讓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好課堂當中學習的知識。通過實踐操作,學生動了手,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的知識,例如各種算理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之后才能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轉化為更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這樣也是將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變化成更易于課堂當中操作的情境。
3、增強課堂趣味性
傳統的數學課堂,即教師講學生聽,即使在新課改之后,缺乏趣味性的數學課堂,也讓學生感到晦澀難懂。小學低段的學生還沒有完全形成數學學習的方法和品質,許多時候需要教師充分的引導,但這對于年輕教師甚至部分老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數學學習生活化,就是使數學知識和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解題思路和方法也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對一門學科的熱愛程度極易受到這門課的直觀表象所影響,一門生動有趣的課,往往會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這門學科。所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會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他們會感到這是一種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發生在身邊的問題,并會嘗試主動去探索和思考。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促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想法的主觀原因,也更能夠讓學生提高數學的思考。生活化的數學學科,將原本分析起來相對較困難的問題,轉化為了好理解、好思考、好解決的問題情境,降低了課程學習的難度,更加利于低段學生的吸收。
二、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合理導入實際生活情境
數學生活化的情境,歸根結底也是來源于現實的生活,所有情境的創設,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寫照。低段的數學學習,不是單獨輔導某一個學生的學習,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才能促使他們自主去探究數學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常常都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那么針對一門傳統的,對小學低段學生來說偏枯燥的數學課,就需要不斷改革創新,以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接受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所以在這里,我們可以在某些課堂中,不再純粹地以教師為主導去創設一個情境,而可以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將他們生活當中會遇到的問題情境,搬進課堂里來。當然這種搬進課堂,不是純粹的照搬,而是加以潤色,使其更容易被低段學生所接受的情境。
在這類課堂教學當中,我們就可以創造性地將班級設立成一個小小商店,并按照小組將學生進行分組,有的扮演顧客,有的扮演售貨員。提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幣和商品,在班上進行購物的活動,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分配好各自的任務,如有的負責售賣,有的負責記錄等等,整節課的課堂氛圍相當濃厚。在這樣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生通過操作,更能夠直觀認識和感受到如何使用人民幣,并運用人民幣的知識解決相應問題。
2、應用知識于生活
課中的生活化數學教學再怎么說也是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即使是導入的實際生活情境,但是教師也會根據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合理的改編,以期讓學生能夠更自然的接受數學知識。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則強調要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能力。也就是說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當中的探討和接受,還應該落實與具體的實踐生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論結合實踐。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從生活當中發現數學問題,并轉移至課堂當中抽象成數學知識進行探討和解決,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還是要讓學生回到生活當中去應用,這樣才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也是讓低段小學生發展數學興趣的最好辦法。例如:利用直尺量一量家里的某本書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用什么長度單位?利用卷尺量一量家里的衣柜的長度,想想用什么長度單位?等等一系列的活動。為了學生更好地適應和理解數學知識,還可以設計這樣的周末作業:設計創意的小衣柜。設計前引導學生思考衣柜是用來干什么的?衣柜要放在什么地方?需要使用哪些工具?設計中讓學生用照片呈現測量的過程,最后形成設計圖。這樣一系列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將其他學科與數學相互結合起來,更加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三、總結
對于低段小學生來說,最好的學習數學的方式就是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適應數學學習,構建思維模式。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作為教師還需要不斷探索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讓數學更加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葉建芳.小學低年級段數學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探索[J].亞太教育,2015(19):27.
[2]鄭穎芹.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3):150-151.
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王獅鄉敦厚中心學校 03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