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874萬,在新冠疫情沖擊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國家在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和相關激勵政策,高校也積極配合,不斷尋求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本身就業能力的強弱是影響能否順利就業的根本原因,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才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所在。本文從基于現代信息化企業需求角度,與高校一同發揮協同效應,通過開展就業培訓,為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滿足大學生職前培訓需求時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生畢業前的臨時培訓。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就業培訓時只針對畢業生,由于沒有做好之前的就業培訓工作,導致大學生們面臨就業難、就業迷茫的問題,只進行形式上的培訓工作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們就業的基本需求。
第二,就業指導缺乏內容。高校在進行大學生就業培訓時,并沒有進行系統化的培訓,只是為大學生們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通過短期培訓來提高大學生們的就業技巧,遠遠不能真正保障大學生們在職場上站穩腳跟,過于簡單的就業培訓遠遠無法達到真實的效果。
第三,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低。首先,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到位,找工作時不能很好的確定自己的位置。其次,自身的素質較低,缺少相關經驗,沒有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第四,在就業地區、部門的選擇上失衡。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后都愿意去大城市工作,這就造成了擇業方面的就業難問題。大學生在畢業后更加希望得到穩定的工作,事業單位、國家機關都成了大學生就業扎堆的地方,由于人員眾多,這些部門也在不斷提升選擇的標準,這就更大了就業的難度。
二、大學生就業培訓基于信息化技術的必要性
從國家的層面來看,現在畢業的大學生整體質量與以前相比有較大的不同,畢業總人數不斷增加,就業率增長緩慢,大學生就業不穩定必將引起社會問題。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培訓,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社會的和諧。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用人單位中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科研單位都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質量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需要用人單位與高校達成共識。因此,大學生就業培訓勢在必行。
從企業的角度看,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過多的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了用人單位的條件與標準,應讓更多的畢業生通過就業培訓,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提高就業力。
從高校層面來看,畢業生就業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了該校的招生規模、辦學水平、專業設置調整、辦學水平評估等,關系到學校的聲譽與美譽度。
從大學生本身來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大學畢業生今后所從事的工作以及未來的發展,就大學生自身來說,也迫切希望通過大學生就業培訓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就業能力,以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培訓的現代技術應用
(一)深化校企合作,實施企業技術有效對接
學校培養的人才需要符合社會的標準,企業需要學校培養適合自己的員工。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要充分吸納企業行業專家的意見,切實以就業為導向,與企業實行“訂單培養”或者開設“冠名班”等,實現校企合作育人。也可聘請企業行業專家來校授課,重點承擔實踐教學任務,也可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或參與研發技術。同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進行見習或實踐,有利于企業和人才之間雙向選擇。
(二)重新審視自我,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
高校要通過醫道大講堂、優秀畢業生交流會、職業教育等引導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要結合自身實際包括性格特點、能力、專業水平、興趣愛好、擇業觀、價值觀等,認清形勢,準確定位。可以開設就業心理咨詢專線,每周有一天對就業學生進行專門咨詢與輔導。面對挫折和困難時,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轉變觀念,正視挫折。
(三)科學合理安排課程,增加就業指導的信息化技術統計
根據就業市場的需求,加大課程改革的力度,不斷將國家的最新政策與精神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實用。課程設置中包括對就業形勢的分析與就業政策的指導,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擇業觀的引導,擇業方法和求職技巧的實訓。
(四)對接企業,提前進行綜合培訓
很多企業對于新招入的大學生,都會進行二次培訓,主要內容涉及培訓和實踐兩大塊,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文化、工作流程、溝通技巧、團隊建設、積極心態、職業禮儀等;實踐的內容主要是到企業的各個相關部門或車間進行工作實習,一般每個部門都會指定人員對新進大學生進行指導和考核。
(五)加強信息化運行,戰略聯盟型培訓運作模式
與用人單位緊密合作,并得到大學、政府支持的第三方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能力培訓體系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指導職業能力培訓體系的補充。第三方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學習”與“實踐就業”系統,可包括多家同地和異地的各類型企業、高校,理論上聯盟規模越大,可獲得的總體協同效益越大。企業可以要求開發課程,共享優秀老師,學生可以學到高校所不能夠提供的企業知識,還可直接到企業里參加實踐。總之,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要不斷研究新方法,開拓就業工作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邵丹.企業需求視角下的高職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基于湖南省高職院校的實證分析[D].中南大學,2013.
[2]張威.大學生就業能力與企業需求探究[J].經濟社會研究,2011(2).
[3]李翠霞,黎雨苗.有效開展模擬面試以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J].社會研究,2015(4).
[4]劉闖.《從企業人才培訓看大學生就業培訓問題》.教育探索,2014 年第 5 期,第 57 頁.
課題:現代信息技術在理工科基礎實驗中的應用(GH19083)
作者簡介:李銳(1979.07-),男,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信息
長春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