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經濟轉型步伐的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工業城市為適應現代化的產業模式,對企業生產經營模式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導致大量的工業廢棄場地與工業遺址的產生。這些遺留下來的場地大部分被拆除重建,造成大量的工業物質資源與文化資源的消失,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文化的保護。本文探討了工業遺產景觀設計的內涵、價值、方法等問題,有效的利用工業文化遺跡,實現工業文化遺跡在城市景觀中的傳承。
關鍵詞:景觀;設計;工業
1.工業遺產景觀設計
工業遺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城市發展印記和情感,具有較高的自然歷史性和人文綜合性。作為一種特殊的城市用地,現代工業遺址多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及良好的周邊基礎設施,因此工業遺址的合理保護規劃和利用可以有效延續城市歷史的發展和文化的脈絡,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觀。
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在世界社會經濟變革,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了大量城市工業廢棄用地,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 這些廢棄地中有許多因為曾為該座城市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或體現了當時的技術水平等因素,成為"工業遺產".
2.工業遺產的價值
根據藍裕文化工業旅游設計師介紹,英國屬于工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發起人之一,他們在18世紀50年代就開始工業遺產統計,隨后開始通過工業旅游的方式和改造等方式對遺產做了保護,煤礦、煉鋼廠逐漸成為經典,隨后世界各地紛紛通過工業旅游的方式大力發展工業旅游,目前國內的工業旅游正處于巔峰時期,了解工業遺產的價值,對工業旅游方面歷史文化的發掘有重大的意義,能很好地推進企業的發展和行業的進步。
由于工業遺產具有獨特性與稀缺性價值,又融合了科技、歷史、文化價值,才使得他們有了發揮社會、經濟、教育價值的根基。而這中間的紐帶就是工業旅游。工業旅游從整體的策劃、規劃設計實施,到后期的運營管理和營銷,都是藍裕文化工業旅游設計師在努力在工業旅游項目中打造的亮點,用工業旅游的方式,充分挖掘工業遺產的價值,讓歷史文化永續,讓后人了解,進而花錢買知識,買產品,這才是工業旅游該有的導向
3.老工業城市改造中遇到的問題
加快調整改造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一個關乎我國經濟長遠發展目標的戰略決策。老工業基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曾經為新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他們正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逐漸增多,這些地區的持續性發展遇到了困難。借著政策調整的東風,老工業城市的改造勢在必行。
在國內現有的理論研究和改造實踐中,仍有很多地方對舊的建筑一概采取拆除重建的辦法,片面追求短期利益,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也同時磨滅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作為中國工業的搖籃,代表了中國工業的崛起,也包含了幾代人的夢想。對待這些建筑不能只是一味的拆了重建,在發展的同時對他們進行適當的保護,已經成為了老工業城市改造當中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4.不同空間景觀要素規劃設計對策
4.1景觀公園模式
景觀公園模式是對工業遺址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或以工業文化為背景建設的工業文化景觀公園。通過技術手段與藝術手段實現工業遺跡的更新改造,或以工業文化為主題進行景觀設計,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城市公共空間,并將工業文化景觀融入到市民的生活當中。實現了生態恢復、文化再生與經濟發展。例如:沈陽勞動公園廣場北側的勞模浮雕,勞模路南側的全國勞動模范塑像,是以工業中典型人物為主題設計的城市景觀。
4.2因地制宜的場地活力塑造
以沈陽鐵西區城市公共設施為例,城市公共設施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城市的環境面貌的營造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沈陽鐵西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依托城市優勢資源,利用工業元素建設具有工業特色的城市公共設施,使人們對于工業文化遺跡的了解渠道不再僅限于博物館,而是在上班的沿途以及茶余飯后散步的休閑廣場中隨時欣賞到鐵西的工業文化遺跡。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時,使工業文化得到了傳承。例如鐵西的工業文化長廊一期工程設置了 9 個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主題雕塑都具有其主題含義,例如,“力量”是以吊鉤為主題,雕塑的線條簡潔、體量厚重,整體造型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象征了鐵西一直以來的精神面貌。主題雕塑在特定的地點與環境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深化工業主題,觀賞者能夠真正感受到工業雕塑的主題意義。鐵西的工業文化長廊形成了跨度較大的工業文化景觀帶,極大地豐富了鐵西區的城市景觀。
4.3部分改建部分保留
真正成功的建筑要能達到與景觀的和諧融臺,相映成趣。在建筑合理利用的同時倡導景觀優先。為了兼顧建筑內部空間的利用率及文脈價值,在工業建筑保護利用時可以部分進行保留.延續其傳統特色.再現當年的場景,部分進行改建用現代元素賦予其新的功能集老工業結構之美與創新文化之美與一體,以建筑有機體為主體景觀.并延續場地文脈的新城市景觀形態.這樣既提高了建筑內部空間的利用率又保持了建筑的文脈軌跡。
總結
通過工業景觀的空間布局、工業文化遺跡的合理保留、工業元素的改造等方面對工業文化遺跡在城市景觀中的設計方法進一步探究,希望可以為今后工業城市景觀改造中傳承工業文化遺跡提供參考和啟示。
作者簡介:楊越茗,1989.12.16,女,沈陽城市建設學院,講師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