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要:本文通過對《悲慘世界》中合唱作品進行分析,分別從合唱在電影作品中烘托氣氛、推動情節、刻畫人物群像、增加沖突、表達內心等各方面藝術功能進行闡述,并運用解構主義的觀點,以更具體的方式觀照合唱在電影中所呈現出的美學價值,從而探究合唱在電影作品中所表現出的藝術特征和美學價值。
關鍵詞:《悲慘世界》 合唱;藝術特征;美學價值
一、引言
合唱是一門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多人歌唱藝術。不同于獨唱的單旋律,合唱多聲部旋律的交織,豐富的音響層次,廣闊的音域及其音色的高度融合都能夠更加深刻的表達情感的豐富,對音樂形象進行進一步的刻畫。而電影作為高科技時代飛速發展的產物,從十九世紀黑白默片的產生開始,它經歷了由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的巨大蛻變,技術上的不斷變革也使得電影藝術具有更強的藝術表現力。除了人物、畫面、語言等基本的電影鏡頭,電影配樂作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對于故事情節的推動,氣氛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畫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悲慘世界》是1861年由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在逃亡途中所撰寫的一部巨作。1980年這部作品由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等改編成為音樂劇。在該劇作中,合唱唱段并不算多,但唱段中的旋律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革命情感,本文將以《悲慘世界》音樂劇改電影為例,來探討合唱在西方電影作品中的藝術特征及其美學解構。
二、合唱作品在《悲慘世界》音樂電影中的藝術特征
1、烘托電影氣氛,推動故事情節
合唱唱段在這部劇改音樂電影中首先突出的作用就是對于電影氣氛的烘托,故事情節的推動。電影離不開氣氛的烘托,在特定的情節在,氣氛的渲染能夠增加整個片段的表現力。合唱作為多聲部的歌唱藝術,多層次的音響效果,交織的旋律聲部,和聲所產生的濃厚色彩就能夠更好的烘托氣氛,增強電影鏡頭的廣度與深度。本片最開始的合唱曲——《Look down》,強有力的演唱技法,搭配冷色調的電影濾鏡,背景是堤壩下奔流的河水,演唱者是滿眼絕望的囚犯,獄卒站在堤壩上看向下方,這段畫面的強烈對比搭配上這首猶如勞動號子,鏗鏘有力的節奏,激昂的旋律都展示了底層人民的憤怒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這段旋律在片中一共出現了兩次,第二次的鏡頭則是轉換到法國大革命的前夕,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底層人民和法國巴黎街頭馬車出行的貴族在屏幕前拉開分界線,伽弗羅什帶領演唱的這段唱段轉而成為了底層人民不甘的發聲與防抗。
這段旋律主題一次出現表現的是絕望,另一次出現則是表現的反抗,在不同的兩個時期,同一個旋律刻畫出了兩種不同的電影氛圍,作為合唱背景的底層人民形象也變得生動起來。
2、刻畫人物形象
除了在氣氛的渲染上,合唱作品在群像人物的刻畫上也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碼頭眾妓女演唱的《Lovely ladies》歌詞輕佻,旋律靈動而充滿誘惑性,將墮落麻木的失足女性刻畫的無比真實。除了女性形象,由經典唱段紅與黑刻畫的視生死如無物的熱血革命青年,激昂憤慨的旋律與歌詞,讓這群只有幾分鐘鏡頭的少年們鮮活了起來。還有反派的唱段《旅館主人》,跳脫的節奏伴隨著旅館兩位主人的猥瑣行徑,含糊不清的口語加深慵懶而略帶嘲諷的唱腔,魚龍混雜店內的類似于狂歡的合唱都和之前展現出的革命青年,底層人民等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差異,他們詼諧可笑,他們不在乎底層人民的苦,也成為不了上層的貴族,他們貪婪而惡劣,這段極盡幽默的唱段把他們貪得無厭的丑態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3、增加情節沖突,刻畫人物心理
在《悲慘世界》這部劇中,刻畫人物心理抒發人物情感是多用合唱與重唱的方式。看似無關的一群人,在同一旋律不同場景的情況下演唱出自己內心的獨白,音樂讓這幾段毫無關系的敘述和諧的出現在同一個片段中。最典型的唱段就是《One day more》,主角幾人通過對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將故事有效的串聯到了一起,故事情節也在演唱中層層遞進進入高潮。另外還有《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一唱段,它是法國大革命的開始曲,也是劇終的片尾曲,當青年們在軍鼓伴奏的背景音樂下唱響這首歌曲時,也打響了法國大革命的第一槍,而電影的最終,所有在戰爭中饑餓中逝去的人們都在城墻上揮舞著紅旗再次唱響這首悲壯的革命歌曲。此時的歌曲不再是為戰爭而歌,而是為了愛與和平。
合唱在表現力上具有很強的優勢,它既可以當做氣勢烘托的手段,也可以成為情節表現的方法,更可以視作人物塑造的工具。音樂電影《悲慘世界》中的合唱曲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通過演員們精湛的演技,歌曲豐富的音響,與電影畫面完美的剪輯綜合而成。正是這些振奮人心的合唱所蘊含的豐富表現力,更好地使觀眾們能夠更為直觀地捕捉到電影中所要傳遞的信息和強烈情感。
三、《悲慘世界》中合唱作品的美學價值解構
利用解構主義的觀點,我們可以將合唱在電影作品中的美學價值傳遞分為四個具體的階段:感知、領悟、愉悅、超越。在鑒賞的過程中這四個階段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而通過這四個階段的傳遞,我們則能更好的去理解合唱在電影中所展現的美學價值。
合唱作品在電影中除了其本身作為歌唱藝術的表現力,更多的是視覺化后所展示出來的更加多樣化的審美體驗。在《悲慘世界》該劇中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它的氣勢之美。多個唱段對于十九世紀法國動蕩背景下底層人民苦難的刻畫,鏗鏘有力的旋律表達的憤怒,表達的不甘,也表達的是絕望。革命者在合唱唱段的烘托下,顯得堅毅而悲壯。第二是它的喜劇之美,反派在詼諧幽默的曲調下,充滿著如小丑一般的喜劇之感,和當時時代背景成為了極具不和諧的搞笑畫面。最后是它的悲劇之美。悲涼的旋律搭配歌者哭腔的演唱,旋律平穩,歌者情緒淡然,表達著悲痛與無奈。
四、結語
這一段段優秀而經典的合唱唱段,鑄造了這部宏偉的史詩巨作,合唱音樂畫龍點睛般激發了電影作品的主題,并傳遞了意蘊深厚的美學價值。正是這些美學價值的傳遞,才使經典影視音樂彌久常新,魅力永在,進而蕩滌著人們的心靈,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郭然,李琦.音樂電影《悲慘世界》中合唱的藝術表現力分析[J].現代交際,2013(08):91-92.
[2]王涌.解構主義觀照下影視音樂的審美功能與美學價值探究[J].大舞臺,2013(03):49-50.
[3]劉維婷.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歌曲特點與演唱風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學院 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