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各種新興媒體不斷涌現,社會場域正在經歷更加深刻的變革,直接影響了輿論場的發展格局,國內輿論場格局正在由輿論場逐漸向兩個輿論場的方向轉變。傳播學5W理論為兩個輿論場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基礎,在兩個輿論場格局形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與傳播學5W理論內容具有內在一致性。伴隨著各種移動終端的普及和不同類型傳播軟件的產生,大眾參與輿論的意識日益強烈,在社會輿論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此,本文基于傳播學5W理論,闡述從輿論場到兩個輿論場概念發生的基本改變,深入剖析兩個輿論場在相互融合和碰撞過程中產生的沖突,并嘗試從傳播主體、傳播受眾、傳播內容、傳播媒介以及傳播效果五個層面,提出加強兩個輿論場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從未來發展視角出發對兩個輿論場由割裂走向統一的過程進行深刻論述,以期兩個輿論場在碰撞過程中可以逐漸走向深度融合。
關鍵詞:傳播學5W;兩個輿論場;概念轉變;良性互動;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0-0030-03
一、引言
“兩個輿論場”一詞已經提出一段時間,該詞闡述了社會輿論存在的一種基本狀態。具體而言,兩個輿論場主要是指傳統媒體創設的輿論環境與互聯網絡形成的輿論環境,這兩種輿論環境經常存在相互割裂的意見。圍繞近些年出現的各種類型的熱點公共事件,大眾身邊的媒體和互聯網信息相互矛盾的現象經常出現,帶給大眾一種兩個意見陣營相互沖突的感覺。因此,本文對輿論場和兩個輿論場進行深入剖析,嘗試提出兩個輿論場在碰撞中相互融合的具體路徑,深刻論述兩個輿論場由割裂走向統一的未來發展趨勢,以期促使兩個輿論場實現良性互動。
二、由輿論場轉向兩個輿論場的概念解析
對于很多人來說,輿論場概念并不陌生,隨著各種新興媒體的出現,互聯網廣泛普及,為大眾提供了參與社會輿論的重要渠道,促使輿論場逐漸向兩個輿論場的方向轉變。自從南振中先生提出兩個輿論場概念之后,近些年來,兩個輿論場概念傳播范圍非常廣泛,用“大行其道”一詞來概括也不為過。兩個輿論場一詞并不是新媒體時代特有的產物。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輿論場概念和內涵不斷發生改變,為了深入剖析由輿論場向兩個輿論場概念轉變的基本過程,需要從根源上進行理解,首先需要進一步理解和明確輿論場的基本含義[1]。
從場域來看,輿論場是指輿論出現的具體環境,對輿論產生的時空范圍加以界定。輿論場必須包含傳播學5W理論中的五大因素,即傳播主體、內容、媒介、受眾以及效果,五大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具體如圖所示。此五大因素對于輿論傳播來說至關重要,共同存在于輿論場域之內。在兩個輿論場概念中,“輿論”一詞的基本內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從輿論學理角度來看,兩個輿論場的基本內涵已不再是學理層面的初始意義,在本文看來,兩個輿論場概念描述了在相互割裂的場域內存在不同意見的基本狀態,換句話說,也許使用“意見場”一詞更能夠清楚地表達出對輿論場的準確理解。雖然兩個輿論場并不是非常嚴謹的、符合輿論學理的基本概念,但能夠將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兩種相互割裂的意見狀態加以呈現,深刻體現出草根民意和官方輿論之間存在相互碰撞的張力狀態,也從另一個角度傳遞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所處的尷尬角色。
不同學者對于兩個輿論場的意見場域持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南振中對草根民意輿論場作出了自己的評價,認為不能將民間草根輿論場視為網絡輿論場,兩者存在明顯的差別,因為民間草根輿論場的意見是一種口頭表達,具有非官方性的基本特點,不能將其等同于網絡意見。因此,將兩個輿論場具體界定為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2]。
三、兩個輿論場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具體張力狀態
(一)對輿論事件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
互聯網絡深入發展為社會輿論傳播提供了非常便捷的路徑,基于互聯網搭建起了民間輿論場,人人都可以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者。近些年來,民間輿論場已經引起了具有非常強影響力的輿論風暴。微博、快手、抖音等平臺日益成為民間輿論場的主要陣地。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態勢和防控基本情況,還是明星逃稅漏稅的不良問題,都可以第一時間在微博等平臺上進行播報,在事件出現的極短時間內就可以引起大范圍人群的關注,由此形成影響力極大、影響程度極深的輿論風暴。
當各種類型的突發事件出現后,民間輿論場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作出反應,且第一時間就可以形成所謂的“群落”,但相比之下,官方輿論場卻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和延遲性[3]。網民在接收到熱點事件消息的第一時間,就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又能夠利用自己的關系圈進行傳播,尤其是微博憑借自身便捷性的傳播特點,成為網民占據民間輿論場的重要途徑。
(二)重點關注輿論事件的主題存在差異
除了反應速度之外,兩個輿論場所關注的事件主題存在非常顯著的不同,無論是事件內容還是語境,都存在明顯差異。官方輿論場的關注重點是官方權威信息,一般而言,以傳播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主,正面信息占據著官方輿論場的主體地位。民間輿論場有明顯的不同,更多地關注大眾所注重的一些題材,此類題材往往更能受到網民關注和重視。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上半年,網絡輿論事件主要圍繞反腐倡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教育教學等領域,其中,關于行政執法、醫療服務、企業財經等的熱點話題較為普遍,在所有熱點事件中排名前三,占比依次是10.7%、9.6%、8.5%[4]。
(三)輿論傳播效果的真實性存在差異
隨著新媒體日益發展,大眾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主體,每個人都可以在相應的網絡平臺上表明自我觀點,可以以微博、博客、快手等平臺為基本載體傳播信息。相比主流媒體,民間輿論場具有更為廣泛的信息傳播主體,這也很容易使得傳播主體由于把關不嚴而出現信息虛假的不良現象,甚至導致傳播的信息對社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進而誤導社會輿論方向[5]。官方輿論場具有非常嚴格的管控制度,可以對媒體進行嚴格把關,而且此輿論場內的主流媒體具有很強的公信力,可以為大眾提供真實、客觀的信息,更有利于確保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準確度。
四、兩個輿論場的融合路徑
(一)提高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加大輿論共振力度
加大兩個輿論場的共振力度,才能促進兩者逐漸走向融合,因此,如何加大兩個輿論場的共振力度成為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解決此問題需要從傳播內容著手,積極探尋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共同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這樣才能促進兩者的融合和共振。兩個輿論場應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增強社會問題意識。
官方輿論場應正視社會問題,利用主流媒體傳遞真實的聲音,逐漸改變一些媒體“虛”“空”的傳播形態[6]。官方輿論場只有勇于將問題的真實面呈現出來,才能有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這樣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支持。我們一直倡導“正向輿論”導向,但網絡媒體往往將社會信息第一時間傳播出去,面對主流媒體的延遲性和滯后性特點,主流媒體無法再像之前一樣加以引導,為此,采用事后批判的思辨方式也不失為一種良性的引導方式,間接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
(二)站在大眾視角審視問題,真實傳遞群眾心聲
兩個輿論場只有從大眾視角審視社會問題,才能更好地把握群眾的心聲,真正將人民的利益作為開展新聞工作的起始點和最終歸宿[7]。無論是官方輿論場,還是民間輿論場,都應一切為了人們,一切依靠人民,與大眾立場保持一致。雖然民間輿論場缺少嚴格的管理,相比官方輿論場,理論上并不具備較強的公信力,但民眾往往對民間輿論場的意見有較濃厚的興趣,也更易于接受。
因此,官方輿論場應始終遵循保障群眾知情權的基本原則,當出現熱點公共事件時,要做到先發聲、講真話、報實情,這樣才能在輿論場上占據主動地位。
如果官方輿論場無法為群眾發聲,一旦民間輿論場將社會事件的真實情況揭露出來,那么,大眾就會對官方輿論場生成其他一些不好的看法。與此同時,民間輿論場的介入更無法保證社會事件的真實性,常常出現魚目混珠的現象,將常態下的爭論演變成相互攻擊,進而使社會事件持續發酵,最終對社會穩定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還會間接影響政府和主流媒體的形象[8]。
(三)積極融入民間輿論場,增強輿論傳播的互動性
新時期,兩個輿論場具有相互補充、彼此依托的重要關系。在民間輿論場中,新媒體角色也在不斷發生轉變,具有傳播信息、監控輿情的重要作用,逐漸成為大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直接載體,憑借自身的及時性、批判性、便捷性等特點獲得大眾的青睞[9]。
在各種新興媒體競相發展的新階段,主流媒體應深刻認知到自身轉型的重要作用,實現轉型發展已經成為當前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為此,官方輿論場應積極探尋融入民間輿論場的具體路徑,深入剖析和把握新媒體發展特點,增強自身和民間輿論場的互動性,真正開啟兩個輿論場良性互動的新開端。現階段,各種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門戶網站日益興起,民間輿論場對于社會治理的參與度明顯提高,逐漸呈現出去權威化的發展趨勢。由此可見,官方輿論場單向度創設擬態環境已然不太現實,亟須和民間輿論場開展通力合作,共同對社會問題和事件的報道進行精細化操作,為大眾提供良性的輿論空間。大眾在民間輿論場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成為信息生產和傳播的統一體,已經逐漸參與到擬態環境建設中來,增強輿論傳播互動性已然是兩個輿論場融合必然要走之路。
(四)嘗試構建新型媒介關系,增強信息傳播的主動性
新的時期,兩個輿論場需要始終遵循新聞價值規律,官方輿論場轉變自身的新聞傳播模式,逐漸實現信息傳播形式的轉變,由原來的“意見取向型”向“信息取向型”轉變,勇于革新新聞文化。當前,政府媒介素養水平不斷提升,政府和主流媒體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媒體管理方式更為靈活,給予了主流媒體更多可操作的空間。
由此可見,構建新型媒介關系更有助于增強信息傳播的主動性。
其一,圍繞公共利益,進一步厘清官方輿論場和政府之間存在的監督關系,在確保正向傳播結果的前提下,既要被動服從管理,也要嘗試主動作為,積極尋求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
其二,尊重大眾的知情權,正確處理自身和大眾之間的引導關系,在堅持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既要注重單向度傳播,也要增加自身和大眾互動的深度和廣度。由此逐漸增強媒體和政府、大眾之間的互動性,進而真正實現兩個輿論場之間的融合發展。
五、未來展望:實現由割裂走向統一的良性互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個輿論場之間存在的相互割裂關系是良性的,如果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和引導,可以將潛藏的社會價值發揮出來。從矛盾統一論觀點來看,兩個輿論場應逐漸在割裂過程中走向統一,共同致力于社會進步。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具有各自的意見場域,雙方應在保持自身獨特性和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發展目標和行動方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高度重視,如何預防和治理疫情的話題在輿論場掀起了影響力極大的風暴,很多主流媒體均開通了疫情防控實時播報渠道,這既讓大眾看到了官方輿論場對疫情防控事件的重視程度,也能夠改變民間輿論場對官方輿論場的固有認知和刻板印象。可見,關于疫情防控事件,兩個輿論場形成統一的輿論觀點,將疫情防控過程中存在的社會性問題以真實的面目展示給大眾,在各自的意見場域共同為疫情防控做好輿論服務。
就官方輿論場而言,積極收集民間輿論場的意見,有助于轉變管理和服務方式,更有利于兩個輿論場由割裂逐漸走向統一,真正實現良性互動。
六、結語
現階段,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關鍵階段,現實環境較為復雜,國民媒介素養水平還有待提升。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之間的統一性不斷增強,由割裂逐漸走向統一,在走向統一的過程中還會因為局部問題而引起躁動情緒。
因此,促使兩個輿論場在相互碰撞的過程中走向融合是當前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應積極探尋兩個輿論場在思想層面的焦點,共同圍繞公共利益建設好輿論空間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春雷,賈立平.突發事件中傳統媒體溝通黨媒意見與網上輿論的進路研究——基于“什邡事件”的實地調研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5,37(11):90-104.
[2] 趙俊,霍良安.兩個輿論場中的網絡群體性事件交互演化模型[J].軟科學,2015,29(05):135-139.
[3] 范寧.用傳播學“5W”理論分析網絡視頻廣告——以“優酷”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7):179.
[4] 王賢卿.基于傳播學“5W”模式的現代德育考量[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04):84-88.
[5] 陳芳.再談“兩個輿論場”——訪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J].中國記者,2017(01):43-46.
[6] 支庭榮.集合傳播權與謙抑性原則——解析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兩個輿論場”[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31-36.
[7] 鄭歡,李壘壘,張小衛.傳播學“5W”領域研究述評——基于傳播類博士論文選題的實證研究[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8(01):79-85.
[8] 譚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下的中國輿論場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9):46-48.
[9] 田華.傳播學“5W”理論視域下高校培育青年學生文化自信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2020(02):67-68.
作者簡介:阮瀅(1978—),女,北京人,本科,副編審,研究方向:報刊新媒體管理、輿情治理、采編業務、傳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