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紅
摘要:體育的功能具有多樣性,小學體育需要發揮出體育學科在學生成長的作用。體育教育的優化,需要適用學生的發展特點,幫助學生增強體質,提高心理素質,實現動態人格完善的目的。突破傳統的教學,教師應調整教學模式,以豐富的學生體驗,使學生感到課堂的樂趣。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以三年級跳繩的教學為例,談談優化小學體育課堂,提升小學生體育素養的舉措。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素養
引言:
體育學科對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和健康快樂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跳繩是小學生喜歡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增強體育或動的興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
一、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原則
(一)運轉形式必須是符合健康標準的。從教學任務完成上來說,教學的內容應當有利于課程輔助的開展,這是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從活動形式上來說,其過程不能有損于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應當是有利于學生身體正確姿勢的培養的。教師要禁止那些無意義、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的民間體育形式的應用。
(二)必須要具有趣味性。要想讓體育活動吸引到學生,需要教師提前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身體條件、認知和心理態度等各方面因素來綜合選擇活動形式。太過簡單的活動,學生一看就會感覺沒有挑戰性。而太難的活動又不會讓學生感受到有成就感,因此只有選擇學生較易上手,隨著活動難度的逐漸增加,促使學生產生更大的活躍性,進而實現自我突破,才有可能幫助教師來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1]。
(三)內容要反映的學學科改革和時代特點。課程的開展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性,也可以借助生活元素來拉近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容易上手。課程運行過程中的思想、價值,應當符合主流價值觀念,培養學生團結友愛、遵守紀律、勇敢頑強等優秀品質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內容,應當對學生陶冶高尚情操起到有利作用。
二、以跳繩教育為例,優化小學體育課堂的舉措
與其他體育活動相比,跳繩是一種相對簡單的體育活動。它是一種低成本,簡單而有效的運動方式,適合小學生開展。跳繩可以幫助小學生開發身體協調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的體能和體育素養的發展。
(一)強化課堂管理。小學體育課程標準的改革要求教師組織的體育能夠使學生學習到體育知識,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允許學生體驗樂趣,培養集體榮譽感。在小學體育教育中,教師需要有效地維持課堂紀律,從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明白整個班級的均勻性和學習氛圍是最重要的,而每個學生意識到保持課堂秩序的意義。
(二)創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體育教育主要是基于身體運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到高興,他們必須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利益需要設立課堂教學任務。老師也應該善于使用鼓勵和刺激的語言或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體育行為并模仿體育技能的學習[2]。例如,教師可以在體育教育中設置競爭游戲,并調動學生的進取精神、競爭意識和競爭精神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動員學生的熱情,激活課堂氣氛,并創造一個放松和愉快的學習氛圍。雙繩索跳過訓練是比單繩跳過訓練更有趣的方式。它需要兩個人合作。兩者之間的默契是相對較高的。學生必須在游戲期間具有相同的頻率來成功。使用這種繩索跳繩。該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之間的友誼,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突出學生主體,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進行針對性指導。不同階段的學生需要不同的繩索跳過材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主要培養學生大腦和肢體的合作,培養學生體的協調。對于該年級的學生來說,老師可以指導他們通過長繩的培訓,這有利于促進學生腦和四肢的合作。根據教學經驗,學生在小學三年級階段的集體長繩運動是最多的。
(四)強化教師指導,注重教學的策略性。跳繩運動的指導需要教師按照由淺入深的方式來進行。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調整方式。例如單人跳繩是最為簡單的入門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單跳、雙膝跳、雙搖、前搖、后搖等方式,然后再逐步訓練單長繩的練習方法。雙跟跳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之間的配合度提高集體的合作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產生游戲效果,具有積極性。在掌握以上兩種跳法之后,教師可以引入雙長繩的練習,讓學生感受集體配合的重要性,注意在起跳的時候達成一致,在練習的過程中先降低跳繩的速度,然后再慢慢加快以這種使用的策略來逐漸增強集體協作能力,使學生在掌握跳繩技巧的過程中收獲來自集體的鼓勵,從中學會合作的重要性[3]。
結語:
跳繩很具趣味性,在體育教學中有利于促進學生產生積極性、互動性和合作意愿。優化小學體育課堂,需要體育教師改變教學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創新教育的內容,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單調和重復的教學方法,以實現創造力體育中小學生的潛力發展。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基礎運動技能和知識,同時實現學生能力資源,實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并培養學生對體育愛好的興趣,并同時掌握正確的科學作為體育鍛煉方法,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小學生體育素養。
參考文獻:
[1]陳芳.以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體育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34):80-81.
[2]馮金瑩.優化小學體育課堂,提升小學生體育素養[J].新課程,2020(05):67.
[3]牟蓉蓉.優化小學體育課堂,提高小學生體育素養[J].新課程(綜合版),2019(07):50.
成都市雙流區棠湖中學實驗學校 6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