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體飛
摘 要:數學在小學眾多科目中仍脫穎而出,深受每一位任課教師的關注,并且小學數學作為數學學習道路上最為基礎的學習內容,對學生一生的學習起著奠基作用,小學數學教育目標是指導兒童主動用已知的知識解決不在知識范圍內的東西,用開拓性的數學思維解決未知問題,通過遵循學生認知差異,幫助學生提出新問題,敢于質疑權威,在發問和質疑中不斷地探求新的方式實現自身的全面進步,走上更為順暢的求學之路。基于此,本文主要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認知差異的分類分析出發,提出具體的基于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促進小學數學課堂創新發展,探索一條符合當代社會需求,滿足學生后續學習的全新道路。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學生認知差異;策略
前言:
生活在一個信息特殊化、巨大化、飛速化的網絡新時代,小學課堂變化也是牽動著每一位教育研究者以及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小學數學課堂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遵循學生的認知差異,可以推翻之前小學教育一味灌輸知識式的,只是讓學生學習應試技巧以及書面知識這種使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喪失的教學方式[1]。
一、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認知差異的分類分析
(一)小學數學學習的認知結構差異
學生對于每一門科目的學習和理解都不是單純靠題海戰術就能夠完全掌握的。在學習新知識時,在他們的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往往都有原來的有關的生活經驗或是相關的知識。學習者本人總是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屬于自己的對于新知識的理解。而因此出現的問題就是,由于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差異,會對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掌握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在學習數學解決問題這一章時,由于有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觸過數學問題中的邏輯問題,在理解題目的內涵時就更有優勢,小學的解決問題通常是購買問題,有的小學生之前完全沒有購買經驗,在面對問題時,常常無法理解題目的意義,導致對問題的解決就存在一定的差異[2]。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會在學生學習新知識時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原來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中存在不科學的一面,或者是錯誤的成分,就容易使學生混淆新知識的學習,在學習新知識時常常感覺到吃力。因此,原有知識結構的合理應用需要當代教師的密切關注,要關注原有的知識結構是否清晰,以防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出現似懂非懂的狀態。
(二)小學數學學習的認知風格差異
在對于班上的同學的觀察中發現,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認知風格主要有兩類:言語-表象、整體-分析。言語-表象型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文字、語言符號、圖像等信息,可以很快從相關的圖形、圖案上尋找到有效信息;而整體-分析型的學生善于把握問題的結構,從整體出發,但對相關的細節往往會容易忽視,會對整體帶來的變化進行詳細的分析,但對于極易分類的部分集合,也比較善于發現[3]。學生的認知風格差異對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是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策略
(一)設立課堂研討團隊,注重學生反饋
提遵循學生的認知差異,需要教師具有較好的業務能力以及專業素養。通過有效問題情景創設來解決學習問題的學習方法,需要學校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通過有效問題的情景創設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應該僅僅是被迫接受教師所給予的情境,不應該僅僅作為旁觀者的角色,而是應該以參與者的身份進行評論創造,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創設出真正有效的情景模擬。注重學生課堂反饋給予了學生對于數學教學的參與權,使得學生在面對教師者所創設的不合理情景,能夠完整的表達自我觀點并不斷完善情景創設。
(二)加強學生的悟性
對于如何進行學生悟性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式進行改善:首先是加強同學間的合作討論,在課堂上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小組學習,對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讓學生推動的課堂發展,在教學中,要逐漸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大膽的開展新式的教學課堂,給與學生充足的課堂討論時間,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尋者[4]。在課堂的組織上,需要充分留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在授課語言上也要讓學生理解到學習是自身的事,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明白差異,爭取不落后。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獨立性,在高昂的狀態下解決數學問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再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需要與實際的生活相聯系起來,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新課標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遵循學生的認知差異也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教師應結合時代發展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要從意識發生改變,要從意識上充分的重視小學生在認知上的差異,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學習當中,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環節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潔.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的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9,000(033):P.79-79.
[2]張鴻.遵循認知差異,促進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1):177.
[3]溫傳美.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的差異性教學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000(039):223.
[4]鐘明珠.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實現因材施教[J].數碼設計(上),2019,000(0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