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機電類復合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例,從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學習能力、工匠精神幾個方面,研究工程化思想融入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工程化思想;機電專業;課程體系
一、引言
目前我國在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培養上,重視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而輕視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隱性技能,受教育者的能力結構單一、發展后勁不足。尤其是高職機電類專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呼喚復合技能型人才,具備運用交叉技術知識解決綜合技術難題的工程實踐能力。
機電類技能型人才培養存在一些不足,如:基于學科的課程構建模式不利于專業核心技能培養;在專業技能訓練方面,理論知識、實訓項目、實訓組織往往難以有機結合,學生在訓練時缺乏工程現場感體驗,其操作標準及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制約著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等。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存在結構性錯位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工學結合不緊密、學與用的對接不深、崗位與課程的對接不夠,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動力不強、規劃不清等。工程化是把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橋梁,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工程化思想是以生產企業的需求及職業標準為指導,將崗位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的設置、教學的組織、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手段的運用以及考核評價全過程一種理念。本文以機電類復合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例,從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學習能力、工匠精神幾個方面入手,將工程化思想融入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進行積極探索。
二、工程化思想融入機電課程體系的路徑
1、創新能力培養
高職院校應以培養應用型的專門人才為主,而我們在教學目標設置上,還是采用了傳統的模式,理論課程的比重過大,同時在進行理論教學時,主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方式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主動思維,不利于學生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實踐教學方面,演練性單一技能訓練仍然占據比較大的比重。比如以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為例,在實踐技能教學項目設置上,將機電設備維修能力的培養主要設置成兩類項目:機械類實訓、電氣類實訓。這種實訓模式,未從工程項目實施的整體視角出發,多出于單一技能的培養考慮,很難適應生產企業對設備維修人員綜合技能的要求。如對于數控設備的維修,學生如果只具備機械或者電氣的單一技能,無法勝任相應的工作崗位,機械地割裂機電設備維修技能的機和電之間的聯系,學生很難具備機電聯合調試的核心技能,不利于機電綜合技能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們以典型數控設備作為教學載體,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配合學校專業教師仿照企業生產設備的故障類型設立相應故障案例,力求故障項目與故障類型與企業生產設備的同類性和相似性。采用案例引導,配合設備檢修項目的開展,將課程教學從教室遷移至實訓室,理實一體結合,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能,釋放了學生創造性,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2、綜合能力培養
高職學生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還需一個再學習的過程,這就需要一個學習能力。同時在這個再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工作需要與團隊成員配合完成,這就需要從業者不但有專業技能,還要較強的團結協作、團隊配合等綜合能力。
學生綜合能力概括起來就是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在教法上作出調整,任課教師要改變角色,改變課堂組織形式,把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型課堂。教師可采取情景教學、項目教學方模式,將核心知識與技能訓練融入到一個個教學案例中,學生組成團隊,按照相應的考核標準,自我規劃實施方案,人員分工,工作步驟等。比如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電氣控制與PLC”這門課,為加強PLC應用能力的培養,嚴格執行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將班級成員分成學習小組,在掌握一定的編程指令后,將學習任務通過活頁任務單方式發放給各學習小組,由小組長組織進行程序的編寫,系統的安裝與調試,老師不限定各小組指令選用,各小組均可靈活選擇指令類型,采用不同的編程方式,由小組成員分工完成,最后由教師點評并給出成績。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發揮團隊作用,將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專業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學生主動溝通,討論方案,分工實施,促進了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為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適當布置一些拓展任務,要求學生除了運用所學的知識,還需查閱相應的PLC應用手冊才能完成,適當增加一些難度,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綜合能力的培養教材建設也需主動適應,加大校企在教材建設方面合作力度,校企合作開發的教材要緊跟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要求,積極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專業課教材應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更新,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所學知識“過時”現象,從而提高學生在今后職業領域、職業崗位的適應性。
3、工匠精神的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層次職業準備教育,旨在培養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專門技術人才。職業素質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兩大層面。”當前高職院校大多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對職業精神的培養和重視還不夠。德國、日本等國家在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在我國高職教育領域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課程體系中。
思想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的主要橋梁。工匠精神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將其融入高職學院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高職院校都開設思想政治課程,涉及多門課程和相對充裕的課時。高職院校應該結合現實,發揮思政課程在工匠精神培養主陣地的作用。思政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使得思政理論課內容能更好地落地生根,更加貼合時代主題,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有效載體。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堂,樹立工匠精神,應用榜樣引領的方式,吸引大學生爭相模仿榜樣的行為。高職學院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結合學生特點,將工匠精神的理理念納入到思政課程中,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熏陶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于一個從業人員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的培養可以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在教學方案和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有培養學生愛崗敬業、一絲不茍、嚴謹、負責的職業態度,將此內容融入課程教學目標。結合各專業特點,將工匠精神因材施教地滲透于教學中,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將職業標準貫徹到相應的實訓項目中,增強學生體驗感,在工學結合的實踐中,讓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出現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專業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讓學生在工作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內化于心,外化與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工匠精神還可以通過現場實習、生產勞動等課程培育。借助企業文化平臺,通過參觀、實習、現場教學培養學生匠人情懷。我們根據區域經濟布局,與軌道交通制造業合作,通過參觀、生產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在參觀企業時和一線上的技術工人直接接觸,身臨其境,學生認識到除了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刻苦鉆研、兢兢業業的高度負責任的態度才能做好工作。在指導學生實習工作時,安排優秀的工匠導師進行示范,讓學生耳濡目染,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我們還通過聘請優秀校友、企業優秀員工到學校做經驗介紹,通過技能大師的言傳身教,對在校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
三、結語
遵循職業教育規律, 以工程化思想理念為指導,以校企合作為支撐,組織企業專家、專任教師、學生、職教專家共同參與工程化思想下課程設計與應用實踐,構建學研產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加強專業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提升雙師型教師的教學能力,最終培養出適應“中國制造2025”的機電類復合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師慧麗,張文娟.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工程機械學報2017(2)
[2] 李茂國.面向新工業革命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趨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7-65
[3]劉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教材建設路徑和策略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0(06).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課題批準號XJK18BZY032)
作者簡介:劉煒(1972.12-),男,漢族,湖南攸縣,大學學歷,教授,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