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乙歷

〔摘 要〕史學界多番考據后,認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吹奏西洋管樂第一位中國人是穆志清。在穆志清誕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際,于四川音樂學院舉辦了紀念活動,對西洋管樂的這位先輩致以敬意與尊重。
〔關鍵詞〕西洋管樂;穆志清
一、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歷經百年發展,中國管樂事業的發展如今已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上溯其源,史學界多番考據后,認為中國近現代史上吹奏西洋管樂第一位中國人為穆志清。穆志清的藝術生涯,縱向跨越了中國的五個歷史時期:晚清、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橫向覆蓋了西洋管樂的所有科目,甚至小提琴也有所涉獵。由穆志清親授的學生,也成為了中國西洋管樂界舉足輕重的領軍人物。如:原中央樂團單簧管首席張仁富,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陶純孝,四川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邢學智、向振龍,天津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王志堅,上海音樂學院長號教授羅光鑫等。
2019年,也許僅僅是歷史車輪輕碾過的一個普通年份,但對中國西洋管樂界而言卻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因為這一年不僅是穆志清誕辰一百三十周年,更是象征著西洋管樂在華夏大地上從初試啼聲、從無到有,再到現如今門類齊全、人才輩出的繁榮景象。
作為穆志清生活和工作過并在此與世長辭的地方,四川音樂學院留下了他畢生最重要的生活足跡和教學成果。由此,一場紀念我國西洋管樂鼻祖——穆志清的活動于2019年6月18日,在四川音樂學院拉開帷幕。
二、五代管樂人的聚會
這場紀念活動中聚集了與穆志清有關的諸多人士,有穆志清的兒女,有穆志清當年共事過的同事,也有穆志清當年親自教授過的學生……這些人大都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的女兒甚至坐著輪椅由專人護送前來,場面令人無比感懷。
曾任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的陳光發在發言中深情地回憶了當年自己作為人事干部專門前往上海,迎接穆先生及其家人乘船沿長江一路向西,前往西南音樂專科學校(現為四川音樂學院)時,如同電影片斷一般、令人永生難忘的情景:行船至巫峽一帶,江面上風平浪靜。穆先生手持樂器,于甲板上深情地演奏著單簧管。在云霧籠罩中,音樂聲與時隱時現的神女峰交相輝映,這虛實交錯之間的美妙意境,引得船上的乘客簇擁圍觀,而后爆發出熱烈的喝彩和掌聲。那段情景,至今都令人難以忘懷。
穆志清當年親自教授過的弟子陶純孝也在場,她已然是中國單簧管界的“大姐”、當今中國西洋管樂界的佼佼者了。在20世紀50年代,其不僅作為優秀的單簧管學員考取了公派捷克留學深造的名額,并且在國際管樂比賽中嶄露頭角,后擔任過中國文化部教科司司長一職。雖然現在年屆八旬,但她仍在為中國西洋管樂事業的發展獻策獻計。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期間,作為西洋管樂的第二代傳人,她精心培養了中國西洋管樂界的第三代接班人。在陶純孝的回憶中,穆先生的教學方法和治學態度是為人師表的楷模,也是穆先生教會了她許多科學的演奏方法和對西洋管樂的深刻認知。
由于穆志清的音樂天賦出眾,加之勤奮好學,故他在樂隊中習得了多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并能融會貫通,均有所建樹。穆志清是四川音樂學院樂器演奏和教學的多面手,他不僅教授長笛、單簧管、小號、圓號,還指導小提琴。因此,前來參與此次活動的前輩還有圓號專業的何縱老師,他曾擔任四川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
穆志清是我國的第一代西洋管樂人,而生于20世紀30年代,以陶純孝、向振龍等為代表的前輩則是中國西洋管樂的第二代,之后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西洋管樂人,作為當今中國管樂界的中堅力量和第三代,擔任著各大音樂學院、演出團體的管樂首席。第四代則是來自70后、80后的新生力量,比如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教授王弢,其作為第四代管樂演奏家的一員,不僅在管樂演奏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更是以教學、演出、文學創作等多元化發展的成長模式,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第四代管樂人的活動半徑和社會影響力,符合時下古典音樂家的發展趨勢。作為第五代的90后、00后管樂人,大部分尚在學習過程中,但無論是學習環境還是出國深造的機會,他們都比前輩們的條件更為優越。
在此次活動的收關演出中,上至八旬有余的陶純孝、向振龍,下至剛滿8歲的小學生,上百位單簧管演奏者同臺吹奏了《我愛你中國》,其聲相和、情相融,場面浩大,令人動容。這不禁令人感慨生命的機緣和歷史的微妙,也許穆志清本人都未曾想過今時今日,他身后的管樂師承和脈絡會有如此枝繁葉茂的景象。
三、 學術與演奏的升華
此次活動不僅有聲勢浩大的音樂會,以縱向回顧西洋管樂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反映和記錄了中國五代管樂人的精神風貌,更是在向振龍教授為主導的四川省管樂聯合會與楊曉忠教授等人為代表的四川作曲界的共同參與下,召開了關于中國風格單簧管作品研討會,并在會上結合當今作曲界對“中國風格”的全新定義,以及現代單簧管演奏技法中的新難點進行探討。其中,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郭元對嘯音演奏技法在當下單簧管作品創作中的合理運用提出了可行性和合理性的看法和建議;楊曉忠教授對中國作品風格的現代技法語境下的重新定義發表了個人看法;單簧管界的兩位元老陶純孝、向振龍,對中國第五代單簧管演奏家如何在世界比賽中嶄露頭角并占有一席之地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中國單簧管作品的取材應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廣袤大地而放眼四海,從創作技法上接軌國際古典樂壇的諸多作品。中國作曲家們既要從傳統戲曲的經典段落中汲取藝術養分,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創作一些反應時代變遷的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更不能忽略反映愛國主義精神、具有極高代表性的英雄故事,并對少數民族音樂和原生態音樂元素進行借鑒和深描。
大力發展與教學相匹配的兒童管樂作品也是此次學術研討的重點議題。就我國管樂教學的現狀而言,極具中國特色的初級管樂作品乏善可陳,且在考級作品中只有部分練習曲和樂曲在難易程度上適合初學者。從作品規模而言,一方面應全力以赴打磨出高品質的大型管樂交響樂、協奏曲,也應該創作出與管樂基礎教育配套的小作品。
針對該議題,研討會最終達成了作曲界創作取材和創作目的的共識:拓寬取材視野,豐富取材內容;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創作出難、中、易三種演奏水平的作品,以更適用于當下我國管樂發展現狀,為中國管樂流派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 、管樂強國夢揚帆啟航
借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天時之機,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從教育體制到個人行為,西洋管樂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投入和政策扶持。更可喜的是,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之上,我國大量管樂人才前往歐洲、美國、日本等地進修學習,以奮進好學的態度向管樂發展成熟的國家取經求變。
隨著管樂教育的普及和推廣,管樂制造行業人士透露,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管樂生產大國,近年來制造了世界85%的管樂器,這個龐大的數字意味著我國已經具備了管樂強國的硬件條件。回望穆志清在世時,中國的西洋管樂吹奏者屈指可數,而今各大中小學、高校、部隊、企事業單位、交響樂團的管樂隊不計其數,諸如四川省管樂聯合會等民間管樂學術團隊和四川音樂學院這樣具有歷史傳承和專業學術實力的高等學府也不勝枚舉,且每年不斷為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管樂人才。
近年來,北京、蘭州、深圳、青島、成都等各大城市也都陸續開展了管樂類樂器的藝術節、大師班等活動,在云集世界一線管樂大師的同時,也齊聚了我國眾多管樂人才進行充分交流、互相學習,營造了管樂學習的濃厚氛圍。按照這樣如火如荼的趨勢,中國管樂事業的發展必將迎來更為璀璨奪目的明天,中國也必然早日樹立起管樂強國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