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盈盈
摘要:該文指出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熱愛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培養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持久興趣,使語言的輸出自然生成,體驗到語言的樂趣。
關鍵詞:故事教學,語言環境、語言生成、語言輸出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0-307
引言
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故事教學,教師應當持有怎樣的態度,該如何正確地進行故事教學,故事教學的意義何在?作者將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研究的背景
情節生動有趣的故事對于學生有著無法抗拒的魔性,在我們現行所使用的人教版PEP教材中,故事教學是本套教材的一個特色內容。但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掌握了文本中所出現的語言知識及單元要點,而忽視了語言的輸出,導致學生只能機械地去模仿,而當情境稍有變化時,故事中的句子學生就不會使用了,甚至出現了對故事教學的一帶而過。因此,故事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問題浮出水面,我們教師如何利用學生熱愛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培養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持久興趣,使語言的輸出自然生成,體驗到語言的樂趣呢?那就需要我們去探索,去實踐,去解決!
二、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意義
1、故事教學為學生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語言環境。
人教PEP教材中第個單元的小故事都配有豐富多彩、幽默風趣的插圖,插圖中又配有少量的對話,似連環畫構成了一個連串的事件。同學們結合本單元所學的重點詞匯和句型,都能夠讀懂故事的大意,揣測出文本中出現的個別生詞,從而也能在語境中去正確使用語言。
2、有趣的故事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人教版小學英語PEP教材每個單元都以單詞、句型為主,這些內容基本上是反復練習,機械性較強,學生也很難保持長久地興趣。而每個單元中的小故事則調劑了課本的單調乏味,它雖短卻總配有精美有趣的插圖,給孩子以美的享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樂于去說,去表演,這個部分的設置給了學生施展才能的舞臺和廣闊的表演空間,提高了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3、故事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個人的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就是一種工具。我們學習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掌握英語,“打開另外一扇窗戶看風景”。就是讓學生學會交流,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在很多老師看來,可能會擔心學生是否能夠讀懂?能不能說?能不能演?其實正好相反,在故事教學中,在老師的指引下,孩子們既學習了新知,又能結合已學知識,盡可能地去展示自己的風采。
三、現行故事教學中所出現的常態
在進行故事教學時,教師所持有的普遍觀點是“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通常情況下先教故事中的所出現的重點單詞和句子,然后,再讓學生去聽、去讀。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會機械地使用故事中的句子,走出課堂,則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去運用,因此,教師則會認為故事教學的實效性不高。實際上,課本中出現的故事教學的真實目的是通過故事的學習讓學生去感受語言,學習語言,最終達到運用語言。
四、如何進行故事教學
1、積極準備故事,利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
在進行故事教學之前,充分準備故事中所需要的故事話題,背景知識,及故事語言,充分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大學生語言的輸入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PEP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At the zoo中的Story time時,在故事的準備階段,我就利用課本中學生所喜愛的英文歌曲At the zoo,讓學生去自己動手做一個最愛的動物的頭飾,上課伊始,孩子們可以戴上頭飾,跟著旋律載歌載舞。這樣為故事的教學提供了相應的語言環境。由于本單元的故事就是讓學生認識各種動物,上課之前我則帶學生們去領略動物園里的風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原有認知,為故事的學習作好鋪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便被吸引過來,課堂呈現出一派激情高漲的狀態,觀看視頻的同時,我側重讓學生觀看猴子和猩猩的區別,于是乎,在故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很快便理解The small one is a monkey. The big one is a gorilla.這個知識難點了。
2、整體理解故事,創設逼真的故事情景,以課文為載體,引導學生體驗新語言
在對故事進行整體理解時,我們要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線索,設置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它們去觀看故事,整體感知故事,然后回答問題,引發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去想象。
例如在教授PEP六年級下冊Unit2 Last Weekend這個單元中的 Story time時,我首先給孩子們提問“How was Zoom’s weekend?What did Zoom do last Saturday? What did Zoom do last Sunday? ”讓他們帶著這三個問題去朗讀課文,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大意。然后通過視頻動畫,PPT課件以及師生間的對話,讓學生置身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中,主動地去模仿,去理解,隨后能夠根據課文重點去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
3、講故事,演故事,給學生展示的舞臺,體驗語言學習的樂趣
講故事是學生模仿,表演故事的過程,他們可以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板書或思維導圖去復述故事,從而可以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去使用語言,有利于學生形成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交際是我們學習語言的目。
比如,我在教授PEP六年級下冊的小故The three little pigs時,這個故事學生基本上是耳熟能詳的,首先我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整體呈現故事,讓學生大概地能了解三只小豬蓋房子這個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及故事內容等,在整體感知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讀,可以默讀,朗誦,也可以分角色讀。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板書等方式提煉出故事的發展情節以及出現的生詞、短語等,從而幫助學生掃清文本中出現的重難點。
綜上所述,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運用英語的意識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具有情景真實、便于組織和實施等一系列的優點。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多多運用故事教學法,充分體現“用中學,學中用,學以致用”的新型教學理,讓學生的思維之花在故事中盡情地綻放!
安慶市華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