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燕
摘要:西漢末年,王莽取代漢朝后建立的新莽政權,最終被更始帝劉玄推翻,然更始政權又被赤眉軍摧毀,都城長安也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班彪在此背景下,于更始三年踏上了避難涼州的路途,也是在從長安出發到安定的過程中寫下了《北征賦》。研究發現,班彪此次避難的目的地是涼州天水郡,并非《北征賦》中所記述的高平縣,高平縣只是班彪從長安出發沿云陽等地到達天水郡的途經之地。他在《北征賦》中記述的從長安一路朝西北方向前進到朝那的蕭關、再到達高平縣的路線是漢代除隴關道與蕭關道外,三輔地區通往涼州、西域的另外一條線路。
關鍵詞:漢代;班彪;《北征賦》;歷史地理
中圖分類號:K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064-02
班彪,字叔皮,元始三年(公元3年)生,卒于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漢代史學家,曾撰寫了《漢書》的部分篇章。據《后漢書》記載,班彪“著賦、論、書、記、奏事合九篇”[1],《北征賦》即是班彪現存一篇較為完整的紀行賦。目前有關《北征賦》寫作背景的研究較多,但還存在一些爭議。金璐璐先生對《北征賦》的寫作時間做了嚴謹的考證[2],其論點有可借鑒之處,但在《北征賦》具體寫作時間的問題上還有可商討之處。
一、《北征賦》寫作時間考論
李善在注《昭明文選》時引《流別論》的內容,“更始時班彪避難涼州,發長安至安定作《北征賦》”,這說明《北征賦》的寫作是以班彪離開長安、避難隗囂為背景,那么班彪避難的時間即與《北征賦》的寫作時間相同。
據《漢書·敘傳上》記載:“叔皮……年二十,遭王莽敗,世祖即位于冀州。時隗囂據隴擁眾,招輯俊……囂問彪曰……”《后漢書·班彪列傳上》中也有關于班彪避難的記載,“(班彪)年二十余,更始敗,三輔大亂。時隗囂擁眾天水,彪乃避難從之。”二者在班彪避難時的年齡記載上存在差異,但細讀史書的文字便可解答此惑。《漢書》載,王莽統治失敗時班彪的年齡是二十歲,這一年應是地皇四年(公元23年)。約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到更始三年(公元25年),更始政權結束。班彪在更始政敗之時的年齡正如《后漢書》中的記載“年二十余”,與《漢書》記載上并無矛盾,依據《后漢書》的記載可知,班彪是在更始帝政敗之時避難隗囂,即更始三年(公元25年)。
西漢末年的政治局面也可旁證班彪避難隗囂的時間。新莽政權原本是在士大夫及百姓的支持下建立的,但隨著王莽施行的一系列不合時宜的政策,逐漸走向了原來支持者的對立面,他的統治也遭受到全國各地起義的挑戰。以興復漢室為口號的起義集團眾多,當時社會上確實興起了主張恢復漢室的思潮。更始帝劉玄因漢朝正統稱帝身份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最終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進入長安。從班彪后來的行為來看,面對隗囂的反漢意圖,他作《王命論》強調劉邦統治漢王朝的神圣性,同時協助竇融輔佐后漢政權,可以探知在王莽統治后期,他應該與三輔地區的士大夫一樣,是漢王朝統治的擁護者。那么在更始帝進入長安之后,班彪自然不會離開長安。
另外,《北征賦》的內容與更始政權失敗之后的社會狀況更加相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舊室滅以丘墟兮,曾不得乎少留。”[3]這說明在班彪離開長安避難涼州時,長安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赤眉軍侵入三輔地區之后,該地區不僅遭受了戰爭的破壞,也受到了大肆地擄掠。赤眉軍又進一步擄掠財物、破壞宮室、挖掘皇陵等,長安城中一片蕭條。“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里,害更始。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4]可見,長安在赤眉軍的劫掠與破壞之后,已再無昔日的繁華,也如班彪在《北征賦》中所寫的那般。
綜上所述,可以將班彪避難隗囂的時間確定在更始政權失敗之時(更始三年),《北征賦》也是他此次避難途中所寫。本文與金璐璐等學者的觀點有所不同,認為班彪作《北征賦》的時間并非更始三年的十二月份。《北征賦》中“飛云霧之杳杳,涉積雪之皚皚。雁邕邕以群翔兮,鹍雞鳴以嚌嚌”[3]426的內容反映了班彪避難的月份。“雁”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知時鳥”,應當是指隨氣候變化而遷徙的鳥,據此可以判斷當時或是進入秋季或是暖春時節,再加上上述“積雪之皚皚”的描述,當時很可能是深秋季節或者剛剛入冬。
二、班彪北征途徑高平縣的原因
關于班彪北征的目的地,學界存在三種說法,包括涼州、天水及安定郡。針對這個問題,金璐璐先生認為天水郡、安定郡在漢武帝之后屬于涼州刺史部,班彪避難涼州的說法并無不妥,因此認為《北征賦》是班彪避難涼州天水郡時,到達安定郡時所作[2]。本文在認同此觀點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史料以做支撐。
《北征賦》中反映班彪北征的落腳點是安定郡的高平縣,但班彪北征的目的地并非高平縣。《后漢書》中記載:“時隗囂擁眾天水,彪乃避難從之。”班彪避難于掌有一方土地的隗囂,隗囂的主要根據地是天水郡。隗囂是天水成紀人,在王莽政權奔潰之際,與其叔父便在天水組織民眾反抗,曾為更始政權服務。在劫持更始帝到洛陽的計劃失敗之后,他“復招聚其眾,據故地(天水郡),自稱西州上將軍”[1]524。他的統治范圍隨著勢力的強弱也有所變化。安定郡在王莽政權落下帷幕之前,被隗囂納入了他的控制范圍:“囂乃勒兵十萬……將攻安定……安定悉降。”[1]519更始政權失敗之后,隗囂對安定郡也有一定的控制權。建武二年,隗囂在高平縣擊退了前來投降的鄧禹的裨將———馮愔。隗囂當時能夠在安定郡的高平縣攻擊鄧禹的裨將馮愔,這說明安定郡在他的可控范圍之內。班彪北征到達安定郡,可以說已經進入隗囂的統治范圍。不過當時的安定郡并非合適的避難地點。
班彪會到達安定郡的高平縣主要與該縣重要的地理位置有關系。高平縣是漢代天水郡與三輔地區交流通道中的重要地點,從長安出發經云陽等地到達天水郡要途經高平縣。“建武二年,大司徒鄧禹西擊赤眉,屯云陽。禹裨將馮愔引兵叛禹,西向天水,囂逆擊,破之于高平,盡獲輜重。”[1]523馮愔率軍想依附隗囂,從云陽出發在安定郡高平縣被隗囂所擊退,那么他很有可能也是沿著班彪所走的路線到高平縣,之后再試圖到天水郡,只不過到達高平縣后便被隗囂的軍隊所打敗。建武八年,光武帝與當時控制河西地區的竇融率領軍隊匯聚于高平縣進攻處于天水郡的隗囂,這再次說明高平縣是通往天水郡的一個重要地點。那么班彪此次從長安出發,經過云陽、泥陽等地到達天水郡,途中也需要經過高平縣。王開先生認為由長安西北向經過谷口、云陽、泥陽、義渠、彭陽、蕭關至高平的路線雖然不是通驛大道,但卻是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間一些城邑相互通往的捷徑[5]。從上述內容來看,這條路線也是天水郡與安定郡、北地郡、上郡、三輔地區之間城邑交往的路徑。
三、《北征賦》反映的北征路線
《北征賦》中記述的地點恰好反映了班彪的北征路線。班彪這次前往高平的路線大致為:長安、池陽之甘泉宮、云陽、栒、邠、赤須坂、義渠、泥陽、彭陽、朝那、高平。班彪從長安出發到高平的路途中,基本是沿著西北方向行進。
關于班彪在去往涼州避難時所走過的這條路線,金璐璐先生找到漢代走過相同路線的其他例子“赤眉軍、馮異及段潁”。赤眉軍在長安糧食物資匱乏之后,與嚴春作戰于右扶風的郿縣,試圖進入安定、北地郡,在番須、陽城遇到大雪天氣而返回長安。不過赤眉軍所走的那條路線與班彪去往安定、北地的路線不同。據記載,建武八年春天,來歙率領軍隊開山伐道,直接襲擊了隗囂的略陽城,隗囂擔心還有更多的兵力進攻,便“乃使王元拒隴坻行巡守番須口”。根據注解,“番須口與回中相近,并在汧”[1]528;汧縣又在右扶風的西部。那么當時赤眉軍的路線應該是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到達了番須,又向北到安定、北地郡,這與班彪所走的路線不同。
馮異率領大軍進攻隗囂時所行經的地方與班彪避難涼州時途徑的地點基本吻合。光武帝“乃詔(馮)異軍栒邑……于是使異進軍義渠,并領北地太守事……上郡、安定皆降,異復領安定太守事……帝復令異行天水太守事”[1]650。屯軍右扶風的栒縣,后進軍義渠,控制北地郡,之后進軍安定郡。段颎也曾領兵從安定郡內的彭陽到達高平縣。不過在漢文帝時期,匈奴曾沿高平、朝那、彭陽劫掠周圍的城邑,雖然與段颎的方向相反,但所走的路線當是相同的。“孝文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遂至彭陽。使騎兵入燒回中宮。”[4]3761很有可能是在漢中后期,漢朝逐漸加強了西北地區的統治,安定郡內從彭陽到朝那再到高平的交通路線逐漸發展為西北地區與關中及內地交流的渠道之一。
上述馮愔、馮異、段颎的例子說明,班彪北征所走的路線應該是西漢中期以后從三輔地區通往安定郡、北地郡、天水郡的正常通行的路線之一。另外,這條路線也是從長安出發到達河西地區、西域道路之一。漢代開辟的從關內地區到達西域的道路—蕭關道[5],需要經過安定郡高平縣,再到河西、西域。班彪所走的這條路線在到達高平縣之后便可同蕭關道通往西域的路線重合,也是當時漢代開辟的從長安出發前往河西、西域的線路,與蕭關道、隴關道共同構成了三輔地區與西域交流的通道。
四、結語
西漢末年,王莽取得統治權,但上臺后推行的政策觸及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引發了農民起義及其他集團的反對,最終覆滅,更始政權也在赤眉軍的進攻下被推翻。面對劉氏政權的再次傾覆,班彪與三輔地區的士大夫在更始三年避難隗囂,避難途中寫下了《北征賦》。但班彪此行的目的地并非《北征賦》中記載的安定郡高平縣,而是隗囂的政治統治中心———天水郡。《北征賦》中記述的地點反映,漢中后期長安通往天水郡、河西地區、西域的交通路線之一,與漢代開辟的蕭關道、隴關道共同構成了三輔地區前往西部地區的交通網絡。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23.
[2]金璐璐.班彪《北征賦》文史價值考論[J].北方論叢,2016(03):12-17.
[3]蕭統.昭明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6.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4193.
[5]王開.陜西古代道路交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136.
(薦稿人:焦培民,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