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運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下,讓世界各地文化交流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文化之間的交流越發頻繁。但是,文化特質開始互相影響,就會影響到本土文化的發展,直接影響到本土高校教學中。教育開始受到多元文化的挑戰,在教育體系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突變,學生越加喜歡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對本土的音樂產生極大沖擊作用。但是,也給高校音樂的內涵增加機會,讓高校教育有了突破的方向。
關鍵詞:?交流:音樂:教學
文化交流的頻繁,就會造成本土文化和世界各國文化出現各種問題,是相互融合還是取代,取決于每個人對文化的態度。要解決文化相互沖擊帶來的眾多問題,越來越多學者開始研究文化融合與發展。在高校中,教師在音樂教學上也發生改變,學生基于國外音樂文化的傳播,對高校傳統音樂教學逐漸失去了信心。高校在教學中如何結合文化交流,符合多元化因素,形成新的教學發展趨勢,激發學生在高校音樂上創新,利于我國音樂發展。
一、高校音樂教學發展現狀
(一)教學缺乏實踐性
我國高校在教育觀念發展上,不斷在借鑒國內外優秀高校教學理念。已經將音樂課程多種界定修改完善,從理論上審美觀點到實踐上要重視審美的發展,更加注重在音樂教學中結合實踐進行,鼓勵音樂專業的學生以及高校教師要不斷創新。但是我國高校的分布區域是眾多的,在教學要求上,難以到達所有高校都執行教學措施,導致每個地區的高校對音樂實踐的重視度是不同的。在實際教學任務中和學生實踐中,側重點是存在偏差的,加上每個高校教師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在實踐中沒有辦法依照大綱進行,在實踐上是缺少的。高校在對音樂資金投入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高校本來是音樂為主的高校,在設備上就會強于非音樂為主的高校,這就導致高校之間民族音樂的發展是有差距的,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感受上,對我國音樂體會不到真實內涵,投入感情缺失。
(二)學生對高校音樂教學認同度低
我國和國外教育體系時存在差別的,國外教育是不看重考試成績的,而我國教育在根本上側重成績,學生學習某門課程源于這門課程對以后的幫助程度,不是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的,是生活的環境導致的。非音樂為主的高校在音樂學習的選擇上,也是一門公共課程,只是作為本學院基礎課程,但在后續的學習上是缺乏的,學生選擇這門課程也是由于學校課程設置上,非選不可,而不是自覺愿意學習。相對于其他課程,學生有的源于興趣,有的源于專業要求。高校音樂課程對學生來講可有可無。音樂類的課程在學習難度上也是大于其他課程的,從聲音的本質上引導學生來自靈魂的發問。
(三)教師專業度缺乏
傳統高校音樂教育上,教師對所任教的我國音樂很精通,但是多元化文化帶來的危機是巨大的,教師難以應對面臨的風險。教師在融入多元化文化上,是缺乏相應經驗的,無法找到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銜接,不能通過豐富本土音樂內容達到充實教學素材的目的。教師的專業在面對國外的文化略顯不足,因所學專業知識的淺薄,實際在教學中也不重視,研究的素材也是片面的,不能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提綱。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上,也難以把握本土音樂和多元文化之間的幅度,講述過深忽略教學內容,過高則提高了多元文化的程度,讓學生被多元文化吸引,難以實現真實的教學目的,如果描述太淺薄,又不能讓學生理解音樂其實是可以與多元文化融合的,無法讓學生對音樂充滿信心。這對教師是重大難點,教師專業能力有限,是不能解決好相關問題的。
二、高校音樂教學發展措施
(一)注重音樂實踐性
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要理論基礎與實踐進行充分融合,教課開始要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導入,讓學生有時間從淺顯認知到音樂實質內涵的豐富。在教學中,不能缺少理論認識的見解,但是也不能忽視課程實際操作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樂器的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參與進樂器的學習中,培養學生演奏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傳統音樂的積極性。也要重視在實踐中加入審美理念的傳輸,讓學生獲取認知美好音樂的能力。例如,在公共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布置課外創作作業和課堂討論作業,讓學生在課堂與教師交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的方式方法,找到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在課外組織學生結合外來優秀音樂文化對本土音樂進行創作和革新,豐富本土音樂文化的內涵。學生參與更加有實踐性,也讓學生體驗到文化是可以與本民族產生共鳴的,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間是可以相互結合的。高校也要重視家長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可以在學校有重大關于音樂相關的活動,邀請家長進行觀摩,讓家長了解到音樂演奏的魅力,通過家長鼓勵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創新音樂教學方式
音樂課程的教學應該是歡快的,教師發揮好樂器的獨特魅力,通過樂器的演奏讓學生融入課堂。教師要不能居于傳統思維,要革新,高校課堂的教師只是教給學生方法的導師,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方向。教師的作用只是教授教材所含的理論知識和樂器以及演奏的方法,但是學生才是大眾音樂創新的主力軍。教師在每節課中,都要保留一定時間和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談談現代音樂的看法,認為應該向何處發展等,教師再談論看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教師依據學生所想,及時調整教學,讓課堂更加滿足學生創新的趨勢。要重視課內外結合的方式,教師在課程與學生互動,在課外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創作,指導學生要與外界音樂結合,促使現代音樂更具活力,更符合現代的發展。
三、結束語
高校在多元化文化趨勢下,要充分認識到這是傳統音樂教學的機會,要設置專業的課題組參與現代音樂創新中,也要發揚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情,要鼓勵學生和教師參與革新。高校要從民族特色出發,為學生找到共鳴點,讓學生熱愛各類音樂。教師也要轉變傳統觀念,不能夜郎自大,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不足之處,要發揮長處,才能更好地對教學模式進行革新。
參考文獻:
[1]王建朝.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音樂教學人才培養實踐——評《新媒體藝術與創新教育》[J].新聞與寫作,2020(05):116.
作者簡介:魏然,女,2000.06.05,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