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潔
摘要:在新常態的背景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經濟增長開始轉型,這對現存的金融學理論知識和經濟學知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對金融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進行創新,更好的服務于經濟的轉型,是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就關于新常態下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創新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常態;經濟;金融學;創新發展
引言
我國要想能緩解經濟全球化造成的不良影響,需要做好經濟方面的轉型,但這就要求我國中小企業和國企重視經濟學和金融學這兩方面,要能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對其進行創新和改進,既要讓兩者結合,也需運用金融促進經濟的轉變,這樣其創新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1“新常態”概述
在經濟和金融學中,“新常態”是指2008年中,國際金融危險出現后,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間發生全球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中,世界范圍主要的經濟體都面臨著發展緩慢,增長乏力的均衡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依然呈現經濟和金融體系相對穩定的現象,但是卻隱含著“大穩健”時代的終結。這種均衡狀態是全球金融危機過后,金融體系失衡所調整的被動式發展模式。危機的發生說明前期的理論和實踐是錯誤的、非有效的、蘊含危險的,尤其是忽略了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緊密聯系,突出反映了經濟和金融這兩大議題的重要聯系,金融對于實體經濟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而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和金融體系又有著直接聯系,金融的發展要圍繞實體經濟來進行,讓資源更加有效的導向具備高效生產力的部門,進而實現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增長。因此,在“新常態”下,穩定經濟發展,提升增長動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經濟和金融二者之間的動態格局,形成相輔相成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
2關于新常態下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創新存在的問題研究
隨著國內大力推行新經濟措施,使經濟和金融發展步入了新常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經濟活動也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使一些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增加了資金鏈條與資金回籠的難度,不僅影響了企業的自身發展,還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使得鋼貿、造船以及光伏等產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降低了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加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和金融業發展的障礙難度。因此,要想更好地解決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與經濟體系創新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做到以傳統金融學理論為基礎,重建宏觀、微觀相統一的理論。受西方經濟理念的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受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共同作用,應結合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建立新的金融體系,以滿足金融和實體經濟結合與創新,為金融體系的規律與運轉提出相應的理論框架。
3基于新常態下經濟和金融學方法論創新
3.1順應時代發展,改革創新
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動態關系雖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只要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正確的理論指導,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當前的國際形勢,許多相關的經濟和金融理論沒有切合實際,未能形成有效的幫助和指導,造成了相關方面的理論危機。其次,在解決問題當中,未能適應時代變化,理論內容過于傳統,未能順應時代需求。因此要重塑經濟和金融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脈搏,切實做好相關的指導工作。
3.2做好相關理論體系的建立
在創新金融理論之前,最主要的則是宏觀微觀高度統一和諧發展的理論構建。這主要是因為此理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該理論有利于國家在發展時有明確的標準,國家可以通過此標準,確定貨幣交易的范圍,并且也可以幫助企業做好貨幣定價,比如,貨幣在市場上使用時需要同商品進行交換,貨品需要定價,這樣貨幣也需要定價。而且,信用貸款、大額轉讓單都需要有明確的標準,所以,為了更細化的發展經濟,做好其理論建立十分重要。此外,經濟的發展要與時俱進,這樣完善的理論制度就更接近重要。
3.3發展新興產業
如今我國社會的需求已經不再是過去簡單的對于溫飽的需求,而是我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因此我國應當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使各個產業協調發展,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高級需求,最終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學家曾經提出,不同的產業之間都存在關聯效應,也就是任何一個產業的商品生產技術、生產量等方面發生變化時,都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對相關產業造成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而且產業之間還存在擴散效應。目前我國大多數傳統工業已經趨近飽和,想要在新常態背景下讓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就應當引入新的科學技術,升級工業技術,同時發展新的產業,減少工業生產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資源并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速度,從而帶動經濟的增長。
3.4理論和現實相結合
作為理論的改革出發點,首先要滿足二者的深度和內涵,要突出其合理性和適應性。在“新常態”背景下,要對現有的經濟學、金融學的相關理論要求進行反思和探討,及時對當前的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和系統調整,整合理論體系和政策導向,構建新的知識框架和理論體系。促使新的整體性、系統性的升級和改造。對于改革而言,理論和現實是兩個強大的整體,既相互對抗,又相互改變,理論指導現實,現實影響理論,看似毫不相關的內容,卻衍生巨大的聯系。一方面,上層的政策疏導,會直接改變下游的相關產業,而現實中的新的需求和發展又影響著政策的調整和革新。二者相輔相成,作為理論的實踐者,要貼合實際規律,深度了解經濟發展的客觀事實,完善當前的理論和實踐內容的統一框架。
結語
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金融與經濟體系在創新與完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想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務必做到理論政策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以滿足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內在聯系,重新定義金融體系框架,更好地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路云天.新常態下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創新研究[J].今日財富,2020(06):82.
[2]劉睿.“新常態”下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創新[J].產業創新研究,2019(12):81+232.
[3]劉從從.“新常態”下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新探究[J].營銷界,2019(51):185-186.
[4]姜英杰.基于“新常態”下的經濟和金融學理論創新分析[J].納稅,2019,13(21):190.
黃河科技學院 45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