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新任務以及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醫學教育應當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培養相結合,培養適應時代的需求的醫學人才。本文通過課程設置、內容優化、實驗實踐課程等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為醫學院校更好的開展專創教育提供思路。
關鍵詞:專創融合;醫學;創新創業
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為貫徹國家有關推進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文件精神,高等院校積極實施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醫學教育主要是為國家輸出醫學類相關專業人才,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新任務以及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醫學教育還存在人才培養結構亟需優化、培養質量亟待提高、醫藥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 [1]。而專創融合教育,即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培養醫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可所學專業知識有處可施,升級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就業,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1提高醫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當下社會競爭激烈,找到合適、滿意的工作成為每個大學生必然面對的難題。醫學生就業難更是如此,學歷要求高,尤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在一些省級大醫院招聘要求至少是研究生,同時還要求有見習、實習、規范化培訓經歷,其中規范化培訓需要2-4年的時間要求,延長了就業時間、加大了難度。故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醫學生要有意識的鍛煉自己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國家政府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于2015年設立了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此外,還推出了允許在校學習期間創業休學、減免稅收、地方政府采購優先選擇大學生創業企業等優惠政策。在如此利好的條件下,醫學生要抓住此機會,順著社會大形勢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優化課程和教學方法
2.1 增加創新創業相關課程
醫學專業是生命科學,職業的專業性、嚴謹性、規范性要求高,課業負擔重。不僅要學習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基礎課程,還要學習病理學、藥理學等橋梁課程以及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緊密的專業課程安排,使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甚少或是無縫可插。
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大多將創新創業課程比如就業導論、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產品文案策劃與書寫等設為選修課或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程,而且課時甚少,教師也是臨時客串的人員。醫學院校要加強創新創業培養,不僅要將其設置為必修課,貫穿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中,而且要在課時及師資上下功夫,請有資質的、專業的老師授課。同時也適當縮減專業課程,增加學生課外學習時間,創新創業實踐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有足夠開闊的視野和廣闊的知識面[3]。
2.2增加實驗課比例
醫學是技術性比較強的學科,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還要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如醫學基礎課的動物實驗、內科的視觸叩聽、外科的手術操作、針灸推拿的手法等等。醫學專業由于理論課內容繁重,實驗課課時分配較少。造成了學生理論很扎實,但操作能力較差,學生眼高手低,理論和實踐不能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也造成很多工作了的醫學生形成了理論無用論。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實驗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與思的結合,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驗課時,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可激發學生求知探索欲,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發展。
2.3改善教學方法
醫學專業的課程繁多且大多以記憶為主,長時間記憶式的學習方法,束縛了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授課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使創新成為潛意識,而不是以往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產生的死板思維模式。
圖片的記憶時間比文字要長,能用圖片則不用文字,如病理學中癌與肉瘤的區別;課堂教學中穿插創新創業的實例,比如與藥理學相關的屠呦呦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外科學相關的手臂上培育人耳,內科學磁懸浮心臟泵等。如此讓創新思維出現在醫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
3尋求創新創業實踐
3.1創新創業經驗分享
理論要有成功案例的支撐,才更有說服力、吸引力。醫學院校在開設創新創業理論課程的同時,可邀請具有創新創業經歷的人士來校分享經驗教訓。勵志的成長經歷、豐富的創新創業經驗,與相對封閉、學術氛圍濃厚的校園生活形成鮮明的反差,可讓學生們眼前一亮,激發創新創業熱情。
同時也可在校內創建創新創業分享平臺。學校除了隨時了解在校生的動態,也要主動了解已畢業學生的去向,為他們提供創新創業的支持,同時也為學校的發展保留財富。對在校生和畢業生的發展、去向等資料的收集,可作為大數據為學校制定更合理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
3.2增加校企合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尤其對技術要求更高的醫學更是如此。在設有實驗課的基礎上,增加見習、實習,讓學生獲得職業歸屬感,同時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開拓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例如杭州護士楊湘英兩年時間內申報了1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成都護士張靜申報了80多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4項國家級發明專利,這些都是她們多年的工作實踐給予的啟發。
現在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學-政府-企業”的生態網模式[2],通過大學、政府、企業這三個機構的合作,可使資源合理分配,解決創新創業在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如大學提供雙創科研平臺,政府對孵化期創業項目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提供創業成果轉化資源平臺。醫學院校不僅可以和藥企、生物技術企業等合作,還可以和門診、醫院合作。總之,創新創業來源于實踐,最終的檢驗和實現也需要實踐。
3.3組織參與創新創業大賽
為了建立孵化雙創的優良生態,大量的創新創業大賽開展開來,其中與醫學相關的很多,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蘭州大學的“微量快速高效藥物篩選試劑盒”等;“打造雙創生態、共享健康未來”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生物醫藥行業中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蚊所未吻青蒿驅蚊產品”等。
醫學院校應鼓勵學生增加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創新創業大賽,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還可以為自身未來發展做好準備。目前,社會上涌現出許多90后CEO,大多出自創新創業大賽中有優秀成果的學生。
4結語
醫學的發展是人類生存的保障。醫學生不僅要掌握現有的醫學知識,還要有創新創業的能力,長此以往醫學才會有所發展。專創融合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相互促進,才能想更多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燦,張云飛,吳艷光,等“工業 . 4.0”背景下英語+材料化學 專業人才培養新思路[J].山東化工,2018(17):182.
[2]馬永斌,柏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6) : 99-103.
作者簡介:和靜(1987.12.13一),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