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國文化產業現狀和文化金融發展趨勢出發,針對小微文化企業融資難題的化解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微文化企業;文化金融;融資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2029402
1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2017-2021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約4.9萬家,上述企業營業收入總計55881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7.0%,文化及相關產業10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實現增長。其中實現兩位數增長的文化服務行業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3917億元,增長30.8%;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878億元,增長20.1%;文化藝術服務業203億元,增長17.7%;廣播電影電視服務業1081億元,增長13.6%。從全國各區域文化及相關產業營業收入占比看,東部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001億元,在全國范圍內所占比重達75.2%,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是9176億元、3994億元和711億元,在全國范圍內所占比重分別是16.4%、7.1%和1.3%。2010~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基本呈現正增長的態勢,年平均增速達到1.08%,這表明文化產業在中國實體經濟整體下行的大環境下中仍然有著不錯的表現和發展前景。
分析文化部近兩年的統計數據后筆者發現,全國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盡管各地著力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但這些大型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國際上的大型文化企業之間依然存在較大的體量差距。同時,中國中小型文化企業占文化企業總數量的絕大部分,營業收入卻很小,這些都大大制約了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前進步伐。文化產業的特點決定了它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從其他國家文化企業的不同規模占比來看,中小文化企業都是文化企業的主體,這樣的多樣性保證了文化產業自身的良性發展。不過中國許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主要受益者是大型文化企業,中小特別是小微文化企業初創期急需資金,卻無法獲得或很難獲得成本適當的融資支持,這給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很大阻力。貫通文化產業,尤其是其中的中小文化企業與資金供給方的聯系成為目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
2金融滲入文化產業的趨勢分析
文化領域原本在中國不屬于產業范疇,因為在傳統體制下,文化企業基本為國有,是文化主管部門下屬的實現國家文化政策的非贏利性機構。這些機構也基本有國家的全額撥款,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什么市場意識,即便是企業形式,員工也認為自己是類似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的鐵飯碗。在這種體制下,因為沒有市場壓力,更沒有競爭意識,不需要去找需求和分析文化消費者的心理,只要完成上級文化主管部門下達的文化任務就可以了,自然文化從業者的積極性也不會很高,企業盈虧也無關緊要,有國家財政兜底,根本不會去想如何找資金擴大企業規模,尋求發展模式的創新。不過這樣的局面在中國文化企業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被徹底打破,國家不再大包大攬,而是將文化企業推向市場,讓其自負盈虧,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市場浪潮中自謀生路。這種改革當然有利于實現文化的繁榮和創新,順應了文化領域自身客觀發展規律。可是文化企業馬上遇到了自己解決資金問題的難題。
要解決資金問題,無非兩條渠道:一是自籌,一是外籌。自籌的規模十分有限,現代企業主要是向外籌集資金。于是文化企業才開始關注金融市場提供的各類融資方式和工具,試圖借助這些方式和工具實現企業經營發展所需資金。不過中國文化企業的找錢之路沒有那么平坦。金融機構投資的理念很簡單,永遠都在尋找性價比高,風險相對可控的投資項目。金融機構不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它不考慮振興民族文化事業,也不會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操心,它的目的主要是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所以金融機構會分析對文化企業的投入和產出比,會評估文化企業的投資風險。在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初期,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是不大感興趣的,原因很多,包括傳統文化企業剛從國家大包大攬的照顧中出來,企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水平的要求差距較大,管理者的現代管理意識比較薄弱,對市場的敏感性和服務理念尚未形成,企業提供的文化產品并沒有仔細分析市場需求,這些都使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的融資需求猶豫再三。
隨著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企業自身改制工作的逐步完成,文化領域的市場化環境也逐漸形成。從供給側角度來說,國有文化企業已完成了角色的轉變,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積極轉變企業經營方式,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同時大量民營文化企業也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當中,文化市場的供給方數量大量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也日益豐富。從需求側角度來說,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國民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前提下,對精神生活的渴望日漸強烈,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自然水漲船高。關鍵是中國居民的文化消費能力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也日益增長,這給文化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國家將文化產業列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出臺多項文化產業支持和發展政策,并采取各種文化補貼方式刺激居民文化消費,在社會上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加之中國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使他們的消費觀念發生重大轉變,文化消費在總體消費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所有這些預示著文化產業將在中國迎來高速增長期。
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是有著比文化企業還要敏銳的嗅覺,它們不敢再忽略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開始積極研究文化企業的特點、經營模式與資金需求周期以及盈利模式,圍繞文化企業的需求創新金融產品,設計文化企業融資的特色渠道,甚至利用自己的平臺為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者搭建溝通橋梁,賣力地為文化企業的新產品和服務吆喝、營銷,文化產品的交易也日漸活躍。這些現象表明中國文化金融已經開始融合,而且可以預見地是,隨著文化產業在中國政府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提升,文化與金融的融合速度還會加快。文化企業輕資產的屬性使得其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政府能提供的財政資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目前政府的資金也是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金融深度滲入文化產業才能真正緩解文化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前面提到既然有供給,也有需求,那么只要資金流向能提供有效供給的文化企業一側,就能幫助這些企業解決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生產出市場需要的文化產品,從而實現收益。
3小微文化企業融資難題與文化金融產業的發展
黃茉莉:小微文化企業融資與文化金融產業發展研究
經濟與管理
大型文化企業因為其大多是國有文化企業改制而來,原本已有一定的資產儲備,產品和服務亦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市場融資的難度相對中小文化企業要小很多。但是文化企業的特點決定了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占絕大部分比重,這些中小企業,特別是處于初創期的小微文化企業融資十分困難。各地也積極采取了多種措施鼓勵國有文化投資公司和政府財政助力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像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文化+互聯網+金融”產業融合的角度,通過開展文化金融中介服務、大數據信用服務、專業化特色融資服務、綜合文化消費服務等途徑解決了文化小微企業發展難題。而寧波市則通過創新政府公共資金支持方式,借力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融資和推行多樣化的信貸服務模式等手段促進小微文化企業的融資。
可以說在中國,政府在促進文化與金融的融合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政策。以江西省為例,自2014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多次組織各金融機構與省內文化企業進行項目對接和洽談活動,并聯合當地銀監局和證監局等金融監管機構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2016年8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金融辦公室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南昌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籌建情況的公示,這標志著又一地方性文化產品交易平臺的搭建,為文化企業資產流轉和產權交易、融資提供了更多選擇。2016年該省文化廳加強了文化金融合作聯席會商機制建設,并聯絡各金融機構創新文化金融信貸產品,同時加大對文化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還計劃試點建立江西省文化產業發展基金。該省金融辦則加大對文化企業上市的幫扶力度,對納入上市儲備庫的26家文化企業提供點對點上市服務。2017年該省擬在建設文化產業集群、培養龍頭企業過程中,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創意轉化+金融(基金)扶持+市場運作”的產業創新工程。并打算推動“文化+金融”發展,健全完善文化金融合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文化金融合作項目庫維護管理。同時要求各相關部門積極做好中央文化產業資金和項目申報工作,尤其是中央財政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特色文化產業項目認定、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認定、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PPP)、專項建設基金等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資金和項目申報推薦工作。
此外,該省還支持文化產業平臺建設。不僅授權江西省文化企業協會吸納社會資本建設江西省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還準備加快推進江西省文交所建設,提升文化藝術品市場化、股權化、金融化水平。2017年1月6日,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文化四板江西運營中心正式啟動。 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是國家級文化產權交易所和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也是中宣部明確重點支持的文化金融“先行先試”的試點單位,為文化企業及項目全方位提供金融及非金融類孵化及服務。此次文化四板江西運營中心的啟動,是該省助力文化企業融資的又一重大舉措。可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金融機構雖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很有興趣,各方投資者雖然對文化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表現出很大熱情,但是資本仍主要追逐大型和國有的文化企業,中小型特別是小微文化企業仍然在資金短缺中煎熬。即便是像國家開發銀行江西省分行這樣的政策性銀行,據筆者從公開資料搜索其近些年來對文化企業的貸款數據,發現仍然集中在國有廣電企業、大型旅游企業等盈利前景有保障的文化企業,就連風險投資機構也偏愛這些大企業。最需要資金的中小文化企業并沒有在政府主導的文化金融融合中獲得本來期待的收獲。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企業對通過市場自主選擇來籌措資金更是不敢抱有多大希望,因為市場的選擇愈發“嫌貧愛富”,這導致了“弱者更弱,強者更強”。加之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本身存在的一些固有問題,文化和金融的融合朝有利于中小文化企業傾斜的方向發展在近期內還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
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目的是希望通過這個發展規劃的實施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增強所有市場主體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小微企業包括小微文化企業等特殊群體是目前中國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普惠金融立足于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然而國務院普惠金融發展規劃中描繪的具體措施要在實踐中找到落腳點并不容易。中國金融市場本來就不大成熟,還在不斷的發展完善過程中,金融體制的改革也尚在進行和摸索中,各類金融風險事件不時發生,這使金融監管機構對包括文化金融在內的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監管比較謹慎,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延緩創新的步伐。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的發展需要系統的頂層設計來為各方提供合理的預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金融市場并相對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創新文化金融產品的供給機制,否則很有可能出現各種新型的以文化金融為幌子的違法犯罪行為。比如開辦各類文化產權交易市場吸引投資者進行類似于股票投資的文化產品份額投資,并利用操縱市場的方式把大量投資者聚集到這類交易市場上來,人為抬高文化產品價格,獲利后又撤資;或者利用如眾籌等新型籌資模式吸引投資者加入,實質上卻是從事非法集資的勾當。加強對文化金融市場的監管是保障文化金融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支柱。
參考文獻:
[1]
肖志明.小微文化企業金融服務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 (12).
[2]李華成.歐美文化產業投融資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 (4).
[3]陳潔.文化產業眾籌融資模式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 (2).
2017年6月綠色科技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