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芬



摘 要:“我在為誰說話?”“我在說些什么?”“我怎么去說話?”這三個問題是我們每次面對作文必須要衡量的,交際語境作文更不例外。它作為一種交流性寫作,對現實要素(作者身份、文本受眾、交際目的、交際語體等)的關照要求特別強烈,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這類交際文與普通說理文區別并梳理其特征,研究其實踐途徑。
關鍵詞:交際語境作文;“交流對話”特征;實施路徑
交際語境作文是在已設定的交際語境下,針對某個話題,面向特定對象進行的意義構建和書面交流的一種寫作類型。它一般通過創設一個具體的語境(如,近些年的宏大時代主題),要求考生關注交際活動的對象、交際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再通過具體的分析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有對象感的交際寫作。
梳理2015-2020全國I卷高考作文真題命題軌跡,不難發現高考命題方向的變化:在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真實化文本情境的創設。如,2015年“高速公路打電話的父親”情境;2017年“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的12個中國關鍵詞;2018年“世紀寶寶”與“中國夢”的材料鋪墊;2019年現實生活中關于“是否需要勞動”的大討論;2020年“經典故事讀書會”的場景等等。
從中可以發現,高考全國卷寫作能力的考查正悄悄從一般的“說理論證”提升到 “溝通對話”層面。
一、從“說理論證”到“交流對話”
下面,我們用兩篇課內文章來梳理感知二者區別,見下表:
荀子的《勸學》是先秦時期論說文成熟階段的代表作。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作者分別從學習的意義(可以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學習的作用(可以彌補不足)、學習的方法和態度(要積累、要持之以恒、要專一)三個方面層層深入論證中心。無論是開篇觀點的提出方式,還是論證過程中論據的使用以及論證方法的選擇,都是說理文中的典范佳作。
而《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的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作者當時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遭遇情境是:自己曾為蜀漢舊臣,品行方正之士,多結識吳中人士。而當下新晉朝廷是以武力篡權建立的新朝,面對當權者的不斷征召,自己是奉詔出仕還是暫時觀望呢?斟酌之下,上奏表明立場——在家孝親侍祖母,暫不奉詔出仕。但又擔心皇帝多疑,故在此特殊身份和 背景下,李密步步為營,先向皇帝闡明自己身世遭遇——“夙遭閔兇”,博得晉武帝同情;接著又表明自己本是“圖宦達,不矜名節”之人,無奈祖母劉氏病情“日篤”,故不能“就職”。整篇表文文辭懇切,真情表露,委婉暢達,令人讀之泣淚。相傳最后晉武帝看了很受感動,不僅答應了請求,還特賞賜李密奴婢二人并要求郡縣按時給其祖母所需,直至終年。
通過比對,我們可以發現普通議論文,缺少或沒有情境和文本受眾對象的顧慮,它注重作者權威,為文只需做到以理服人即可。這類文章一般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方式來辨是,以樹立或否定其主張。這類文的優點是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論據充分、語言精練、論證合理;缺點是自說自話,不考慮受眾,忽視閱讀人群,只顧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類說理文的考查出現過許多優秀文章,但時間長了,很容易出現宿構和套作文章。
而交際語境的文章,不僅具有普通說理文觀點鮮明、論據豐富、論證嚴密等優點,而且具有因為交際對象和特殊情境存在后所獨有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感。這類交際文避免了普通說理文簡單論證、自說自話的缺點,更能體現學生的交際性和社會性。
二、“交流對話”的特征表現
(一)借鑒文本一:
《諫逐客書》是李斯上給秦始皇的一篇奏議?!白髡摺笔强颓洌敃r是被驅逐的門客之一,在這種“情境”下 ,他采用諫書的文體,從“大一統”的角度向秦王奏議客卿不僅不會危害秦,反而有助于秦一統天下的“內容”。 文章“文辭”斐然,說理氣勢奔放,運用了極多鋪張排比、對偶等手法列舉事例,加上華麗的辭藻和層層深入的論證說理,從而最終打動始皇收回了逐客令,實現上諫“目的”。
(二)借鑒文本二:
《祭十二郎文》是韓愈寫給自己侄兒韓老成(因在家排行第十二,又稱韓十二)的一篇祭文。“作者”韓愈是十二郎的叔父,面對十二郎突然死亡的噩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情境”,他是不愿接受也不能接受,故寫此祭文表達自己的痛心與哀悼的“目的”。該文在“內容”方面主要回憶了叔侄二人自幼年起的許多生活瑣事以及他們各自成年后“聚少離多”的情況?!拔霓o”上是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來表達哀思,沒有鋪排炫技,也沒有細節的描寫和渲染,而是以呼告、反復的表達手法,加之一腔真情和一番樸實之語,來實現內心悼亡的哀痛,令人讀之,情不能自禁。
從以上經典作品中,我們發現有“交流對話”感的作文應具五個方面特征,即作者意識(誰來寫)→讀者意識(寫給誰)→內容意識(寫什么)→目的意識(為什么寫)→文辭意識(怎么寫)
三、“交流對話”特征的實施途徑
(一)找準交際語境下的情境角色“我”的存在,確認“我”的身份
這里的“我”是指作者,強調“誰來寫”的問題。例如,2015年全國I卷“女兒舉報父親高速路上打電話”的作文題。作文要求考生寫一封信表明自己對“女大學生舉報父親”這一事件的態度,并闡述自己的看法。那我們首先要明確寫作者是誰?明華(命題者統一要求以“明華”為寫信人);再考慮作者身份——明華是誰?是高三學生,還是老陳的朋友?確定身份后才能選擇合適的內容和得體的語言進行內容闡述。又如, 2018年全國I卷“世紀寶寶中國夢”高考作文題。從任務要求“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來看,寫作者是我?!拔摇笨梢允亲髡邆€人,也可以是“我們”,是一代人的代表?!拔摇睉摿⒆阌?018年的時代背景,談個人對社會時代的認知與理解。
(二)設想具體情境的讀者對象,從對象的處境或疑問出發闡述情理
讀者對象意識的添加,有助于作者根據對象整理選擇適合的寫作內容,交流姿態和得體的交流方式來表達訴求。 2015年的高考作文題要求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這封信的讀者很清晰明確:女大學生小陳、老陳、其他相關方??忌恍杳鞔_作者身份,即“明華”是誰后,再根據寫作情況確定一個寫信對象即可整理寫作內容。 如給小陳寫信,小陳的是我們的閱讀對象,就要分析小陳的情況:女兒,女大學生,有文化,有較強的法制觀念,在舉報了父親之后,可能會因父親的責怪和網友的質疑而感到委屈,因此,我們就應考慮這個特點在文章內容上展現;如果寫信對象換成給警方或網友寫信,同樣要先對對象進行周詳的考慮,再確定以何種交流姿態、語言和表達方式來寫這封信。
(三)明確作文想要達到的目的和需要實現的意圖
作文中的目的意圖就是作文的立意。它作為作文的“指揮機構”,調控和指導寫作的各個環節。作文中目的意識明確,可以讓文章或文段內容殷實,說理明確,論證更具針對性。如下面“五四集會”的片段:
同學們,同胞們!當聽到你們是自覺到此集會時,我打心底里為你們自豪。此刻我已經感受到你們現在攥緊的拳頭與胸口的溫度!就讓我們云集街頭,沖破阻撓,用一場“覺醒”來向全城人民,乃至全國人民釋放出中國人此時此刻心里的憤懣。鏗鏘有力的口號,宣誓的是我們青年群體的赤子之心。對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怒火,激發的是我們青年群體的拳拳愛國之心。面對懦弱當局鎮壓義無反顧的視死如歸,延展的是我們青年群體生命的意義。
(分析:該片段因為寫出了五四運動集會的目的——反對當局的懦弱行為,再通過對學生具體行動的闡述,達到弘揚了五四青年的愛國精神的目的,能激發更多青年投入這一場愛國運動中來。)
(四)選擇適合的文體和語體,建構個性化的思維支架謀篇布局
內容和文辭意識就是作文的“寫什么”和“怎么寫”問題,也是學生寫作技巧和構思意圖的具體書面呈現??忌诿鞔_作者身份、讀者對象以及目的意識后,應思考采用何種交際文體以及何種得體的交流語言來撰文。需要注意的是,交際語境作文一般提供的情境都為宏大主題的題材,我們為文時要注意將概念化、口號式的表達轉化為情境描述和細節再現,才能在邏輯論證中融入情感共鳴。如,2017年全國I卷“利用中國關鍵詞,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的作文題,許多考生當時在向外國青年介紹中國時,都想到展示新時代中國科技實力的角度,但寫作時大都是口號化的語言,文章顯得空洞枯燥,也無法真正讓外國青年了解中國;但若將此角度口號轉化成具體情境實例,如以“墨子號”為例來說明科技創新,內容上更具典例性和說服力,外國青年也能形象感知中國魅力。
結語:“我在為誰說話?”“我在說些什么?”“我怎么去說話?”這三個問題是我們每次面對作文必須要衡量的,交際語境作文更不例外。它作為一種交流性寫作,對現實要素(作者身份、文本受眾、交際目的、交際語體等)的關照要求特別強烈,因此,我們要在交際語境的寫作實踐中一定要體現出“交流對話”意識,并在交流中展現自己的目的意圖,提升文章的交際內容和交際形態。
參考文獻
[1] 榮維東.交際語境寫作[M] .北京:語文出版 社 2016.
[2] 余 曉、虞朝軍. 基于交際語境理論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