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數字電影已經普及的今天,膠片電影拷貝的使用已不常見,但國家電影檔案館、電影發行放映機構、民間膠片電影愛好者還收藏有巨量的膠片電影拷貝。這其中有許多優秀電影作品,還值得長期保存和繼續利用。文章簡要介紹了膠片電影拷貝的物質構成、影響其保存質量的因素、損傷影片的修復及可以采取的保護措施等,希望能為膠片電影拷貝的保存與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膠片電影拷貝;膠片構造及物質組成;乳劑層;片基
中圖分類號:G255.72;T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064(2021)01-120-03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1.053
膠片電影拷貝是電影藝術的載體之一,已經存在了120多年,在電影發行放映的歷史中,前100多年,膠片電影拷貝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早期有些珍貴的記錄片,形象記錄和再現了歷史事件的全過程,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等,具有鮮明的歷史痕跡和證據作用,值得學習借鑒。由于膠片電影拷貝就是用于日常電影放映,所以放映場次的多少、放映機的優劣、放映員技術水平的高低、放映環境溫度、濕度、干凈程度等外在因素,對其質量具有直接影響。同時,影片本身的化學變化會造成影片齒孔收縮、霉變、膠片自然脫水、彩色片褪變色、發生醋酸綜合癥等[1]。對于現存的大量膠片電影拷貝,建議有關機構或個人愛好者,先進行必要的整理,把物理質量好、經典的優秀影片找出來,集中存放在有空調、空氣比較干燥的房間,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房間溫度越低越好。一位膠片電影愛好者的部分收藏如圖1、圖2所示。
1 電影膠片的構造及物質組成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涂布在厚度為0.15mm~0.20mm的透明片基上制成的,其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淡黃色、不透明的感光乳劑層和透明的片基,片基是乳劑層的承載體[2]。電影膠片構造示意圖如圖3所示。
1.1 感光乳劑層的物質組成
黑白電影拷貝的乳劑層主要由明膠、鹵化銀組成,彩色電影拷貝的乳劑層主要由明膠、鹵化銀和彩色成色劑組成[3]。
1.1.1 明膠
明膠由動物骨頭、皮熬制而成,膠片用明膠主要來自牛骨或牛皮。明膠是由天然的、不同分子量的多種蛋白質所組成的混合物,而蛋白質是由18種氨基酸通過肽鍵組成的大分子。在乳劑層中,明膠起著鹵化銀顆粒保護體的作用,其是乳劑層的主要成膜物質。
1.1.2 鹵化銀
鹵化銀是氯化銀、溴化銀、碘化銀的總稱,在乳劑層中是起光化學作用的重要物質。鹵化銀系統感光材料是先將鹵化銀晶體顆粒均勻地分散在明膠乳液中而制成感光乳劑,然后將感光乳劑涂布在片基上制成。鹵化銀有見光分解的特性,在光的照射下可被還原出金屬銀,正是利用了其這一特性,才制做出了鹵化銀系統感光材料。
1.1.3 彩色成色劑
彩色膠片用成色劑分為兩大類:水溶性成色劑和油溶性成色劑。早期使用的是水溶性成色劑,缺點是色彩不鮮艷、易褪色、穩定性差;后期主要使用油溶性成色劑,其特點是色彩鮮艷、色彩穩定性較好,常見的油溶成色劑主要有:黃、品紅、青油溶性成色劑。成色劑在彩色顯影過程中與顯影劑氧化產物結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染料,從而構成彩色畫面。油溶性成色劑被非揮發溶劑包裹著以油珠狀存在于膠片乳劑層中,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能防止在乳劑中形成擴散,因而所形成的染料穩定性比較好,能夠長期保存,保持色彩不易褪色。常見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采用油溶性成色劑,其由發色基團與疏水基團組成,如圖4所示。
1.2 片基的物質構成
電影膠片所用片基,常見的有三種:即硝酸纖維素片基、三醋酸纖維素片基和聚酯滌綸片基。片基起著乳劑層支持體的作用,片基性能和質量直接決定了膠片的使用壽命。三種膠片片基的基本性能比較如表1所示。
1.2.1 硝酸纖維素片基
1950年以前,電影膠片片基大都是硝酸纖維素片基,從表1可以看出,此種片基熱變形溫度低,燃點低(175℃),遇明火即燃燒,且一旦燃燒起來,自身就會猛烈自燃,在封閉環境中將產生劇烈爆炸,所以通常把其叫做易燃片。在自然條件下保存,其會緩慢分解釋放出氮氧化物,對銀影像和彩色染料影像具有漂白作用,且自身會產生蛻變、粘連等。
1.2.2 三醋酸纖維素脂片基
其是由棉短絨進行醋酸酐酯化所生成的產物。其具有熱變形溫度高、燃點高(370℃~425℃)、透光率好、放映次數多、不易著火的優點,通常稱為安全片。其缺點是在溫濕度比較高的環境下保存,易發生“醋酸綜合癥”現象,且后果很嚴重。
1.2.3 聚酯滌綸片基
其化學名稱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簡稱聚酯合成片基。其具有熱穩定性好(熔點在255℃以上)、吸濕性小、平整度好、耐拉、耐磨、耐撕、耐沖擊等特點,同時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在室溫下能抵抗酸、弱堿的侵蝕。又因滌綸片基的機械強度高,片基厚度從原有的0.15mm減少到0.05mm~0.10mm,所以體積小、重量輕,從而縮小了每本影片的體積和重量。滌綸片基的缺點就是易產生靜電而吸附灰塵,在使用過程中易產生物理擦傷現象。其也是安全片基。
2 影響膠片拷貝保存質量的因素
影響膠片拷貝保存質量的因素可分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是指膠片拷貝的物質組成及乳劑層在沖洗加工時的定影液水洗不足;外部因素是指保存環境的溫濕度、灰塵、光、霉菌、有害氣體及各種酸、堿和腐蝕性物質等。
3 保證膠片拷貝保存質量需要采取的措施
3.1 膠片拷貝自身的選定與處理
膠片拷貝的長期保存質量是由自身的物質組成決定的,所以要首先選用優良的拷貝用感光材料,而且在沖洗時應做到定影充分、水洗徹底、干燥合適。如果水洗不徹底,殘留的硫代硫酸鈉將使黑白影像變黃甚至消失、彩色影像褪色或變色、片基發生快速老化等。按照國際標準規定,硫代硫酸鈉的殘留量應低于1.4μg/cm2,超過這個標準,就要進行再次水洗,降低硫代硫酸鈉的殘留量。處理過程要考慮膠片拷貝本身的技術質量,需要進行水洗前的試驗,以確定是否可以進行水洗,以免造成影片損傷,整個水洗過程需要用專業水洗機來完成。
3.2 日常操作要規范
膠片拷貝需要經常用于放映,使用時應帶潔凈手套操作,防止汗漬污染影片和留有手印。同時,防止灰塵、劃傷、折痕等。如遇灰塵大量存在時,可用專用干法清潔機進行清潔。
3.3 入庫前后要認真檢查
影片拷貝入庫前,要嚴格檢查驗收,對存在技術缺陷的影片要進行必要處理,符合要求才能入庫保存;在庫房日常管理過程中,應當建立嚴格的檢查制度,采取不定期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辦法,保證每兩年檢查一次。如果庫房溫濕度控制得很低很穩定,則可以四到五年檢查一次。
3.4 注意庫房通風
應經常進行庫房通風,以保持庫房內空氣清新,以便于片基緩慢分解出的酸性、腐蝕性氣體的排放,減少酸性氣體的積累。
3.5 控制庫房溫濕度,保持庫房恒溫恒濕
高溫高濕將對膠片拷貝造成以下后果:加速影片片基的老化;直接導致明膠層失水干縮或吸水膨脹,嚴重的會造成乳劑層脫落;彩色片顏色褪色或變色及霉菌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等。因此,有條件的單位或個人應為影片保存提供比較嚴格的溫濕度條件。保存膠片拷貝的適宜溫度為:20℃以下(溫度越低越好,但要考慮經濟因素),相對濕度:20%~60%。
3.6 重視預防火災與水災
膠片片基都是由可燃的有機物制成,特別是硝酸纖維素脂片基,遇到明火即發生劇烈燃燒甚至爆炸。所以,在保存過程中,庫房要遠離火源,嚴禁帶打火機進入庫房,庫房內禁止使用明火。要定期檢查電器設備和線路確保正常,按規定設置滅火設備和自動報警裝置。并定期檢查庫房內的水暖管道及庫房屋頂是否滲漏水,防止水浸泡影片或嚴重受潮,造成影片粘連、發霉等,以致無法使用。
3.7 防止霉菌對影片拷貝的損害
保持庫房清潔衛生,庫房窗戶應封閉,門應具備良好的密封性能,進入庫內的空氣應進行凈化處理。新接收的影片拷貝經消毒處理后方可入庫。對發生霉變的影片,要輕拿輕放,避免霉菌孢子擴散而污染環境和影響工作人員健康。發現此類問題要及時隔離、處理,小范圍的霉斑可用75%乙醇棉球進行擦洗,如果霉變比較嚴重,應由專業人員通過專用設備處理。
3.8 影片拷貝的加固與修復
影片拷貝在使用和保存過程中,肯定會出現許多問題,如影片齒孔收縮斷裂、發霉變質、脫水老化、影片粘連、彩色片褪變色、醋酸綜合癥等[4]。作為補救措施,就要對其進行加固、修復、清潔甚至重新復制,必要時還可以進行數字化處理,制作成數字母盤,這些工作需要專業設備和人員配合完成。
4 結語
膠片電影拷貝的保存與維護,是一項長期的、耗時費錢且技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為電影拷貝用于日常放映,使用頻率較高,放映時的環境條件差別比較大,尤其是在室外放映時,受當時環境的溫度、濕度、空氣中的灰塵、大風下雨、霉菌等的影響,會造成影片磨傷、劃傷、斷片、發霉等。所以,在放映前要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加強預防措施,要持之以恒,采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使用完畢后及時檢查與維護,盡早入庫保存,這樣就可以達到最好的保存與維護效果。
參考文獻
[1] 冷傳松,趙曉莉,張曉林.影片資料的加固漂洗與整理修復[J].現代電影技術,2009(1):42-44.
[2] 趙曉莉主編.電影資料影片修復與復制技術[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9.
[3] 秦曉麗,李玉虎,周亞軍,等.底片檔案的主要病害及預防策略[C].檔案學研究,2009(2):104-108.
[4] 張曉林,田奕,張宇.資料影片庫房保存條件探索及實驗報告[J].信息記錄材料,2019,20(6):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