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優化創新過程中,教師要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教學的科學預設中,通過精講少練、創新活動、增設實驗、生活對接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數學課堂深度學習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平臺,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實際學習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優化策略;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26-02
引? 言
在“深度學習”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要大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加快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優化,使小學數學課堂由簡單的記憶性學習,轉變為“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深化學生對數學新知的認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有意識地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入思考搭建思維平臺,打造高質量、多層次的深度學習課堂。
一、精講少講,為深度學習預留時間和空間
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需要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提高自身數學學習的參與效度。教師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過程,會影響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主性,影響學生的新知構建效果。因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注重講解,忽略實踐”的新知演繹形式,簡化課堂新知的講解內容,鼓勵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為學生深度學習預留空間。教師應準確抓住課堂教學內容的核心要點,做到精講、少講,立足學生知識基礎薄弱點、認知思維局限性,在探究活動開始前,給予學生必要的課堂指導,并通過實物演示、思維導圖、數字化資源等多種形式,為學生理解數學新知搭建思維的腳手架,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有序展開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1]。
教師可結合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用簡單的語言講解來喚醒學生的舊知,引導學生將其自然而然地代入數學學習情境中,深度探索其中的數學新知。例如,在“小數乘法”教學中,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的運算法則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新知理解的關鍵點在于如何確定乘積的小數點位置。教師應秉承精講、少講的深度學習原則,在課堂導入環節,設計一些簡單的整數乘法運算練習題,激活學生對乘法運算法則的基本認知,然后再有意識地將原算式中的整數數字替換成相同的小數形式,啟發學生對乘數、積進行放大或縮小處理,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并將其與原算式計算結果進行比較,思考乘數小數點位置與乘積小數點位置的關系。如此的教學設計,弱化了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凸顯了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為學生深度探究預留了充分的思維空間。
二、創新活動,為深度學習創造契機
在調整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深度學習時空條件后,單純放任學生“放飛思維”,往往難以收到預期的深度學習效果,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創新數學課堂活動載體,為學生深度學習創造契機。小學數學課堂的深度學習往往建立在豐富的感性認知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對數學活動的創新、優化也要有意識地從該角度入手,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體驗。為此,教師應著重設計一些啟發性、生成性較強的課堂活動,采用啟發式、發散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知識主線,有層次、有深度地拓展數學思維,鍛煉多方面的思維能力,改善數學學習方法,提高數學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在創新、優化數學活動時,應積極嘗試各類新穎的活動形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特別是在幾何知識教學中,多開展一些設計性的學習活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了“圖形的變換”單元內容后,學生已經掌握了對稱、平移、旋轉等多種圖形變換方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圖形設計大賽”,為學生提供了等邊三角形、菱形、五角星等多種基礎圖形,讓學生結合對稱、平移、旋轉等圖形變換方法,設計屬于自己的“藝術圖形”。相比于書面形式的習題訓練,這種創新性的活動設計更貼近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加深了學生對“對稱、平移、旋轉”三個概念的學習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增設實驗,為深度學習贏得先機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幫助學生樹立深度學習意識,教師就要采取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數學知識本質探索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其中,將數學實驗融入數學教學,不僅符合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新鮮事物的學習特點,能增強學生數學學習內驅力,還能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引導學生深度感知和理解課堂教學的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規律,建構準確的數學認知體系。數學實驗的選擇要尊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操作步驟不宜過于煩瑣,應主要圍繞特定的概念性知識,讓學生整體把握數學知識的核心屬性,奠定深度學習的認知基礎。
在抽象性較強的數學概念性知識教學中,教師要配合實驗主線,針對操作過程中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互轉化的思維障礙做好預設,幫助學生順利突破其中的重點、難點。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動手將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邊形,并讓學生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課堂教學必要的實驗環節。但在之前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教師多是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裁剪、拼接來推導。這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無法想到兩個三角形拼接轉化的方法。因此,教師可提前為學生準備實驗材料,裁剪好兩兩一組的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發放給各小組,啟發學生打破之前學習中的思維局限性,嘗試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圖形轉化,以得到熟悉的圖形。教師借助簡易學具,幫助學生巧妙地繞過了數學實驗過程中的思維難點,為其深度學習贏得先機。
四、生活對接,為深度學習開闊視野
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加強,面對數學新知識時,容易陷入無從下手的窘境,不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思維切入點,影響了數學課堂深度學習效果。教師應從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入手,多選擇一些與數學新知密切相關的生活素材融入課堂中,通過對接學生生活經驗、生活問題,增強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思維指向性,引導學生以生活資源為依托,實現數學知識的遷移學習。另外,生活資源的有效對接,可以充分彰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數學學習意識,將學生數學認知視野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的學習習慣。
生活資源的選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真正服務于數學知識核心要點的分析解讀,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數學新知內容,才能切實體現出生活資源的獨特價值。例如,在“小數點搬家”小節學習中,由于小數點移動與小數大小變化規律本就是很抽象的數學知識,四年級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以講故事的方式對接學生生活資源,用商品標價從5元降價到5角,再降價到5分的故事情境,啟發學生分別用整數和小數兩種方式表示價格變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把“小數點的位置變化”變成了簡單易懂的元、角、分換算。而兩種不同的表示方式,搭建了“小數點搬家”和學生具象思維的聯系橋梁,大大降低了數學新知的學習難度,能夠把學生的思維引到小數點位置變化帶來的大小變化思考中,為學生提取和分析其中的關鍵數學信息提供幫助,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結? 語
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深度學習,既是實現數學課堂高效化教學的有效途徑,又是促進學生多維度數學能力成長的必然要求。教師要貫徹落實深度學習理念,正視教學預設的重要地位,在數學課堂中合理把握課堂教學時間,創新數學活動載體,拓展數學教學維度,為學生感知和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提供有力支持,從而打造高效的深度學習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盧萍.做好預設,生成精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淺談[J].教師,2018(11):33-35.
作者簡介:周漢琴(1973.6-),女,福建南平人,專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