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
摘要: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可以說語文貫穿于我們的整個生活實踐中。巧妙結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對語文教學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活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學生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語文這一學科工具,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障礙,讓語文教學與學生心靈相通,使語文課堂與社會天地相接壤,使語文教學“生活化”,使學生生活“語文化”。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優秀的文化是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尋找生活與小學語文的連結點,讓生活真正成為我們小學語文老師的素材。
語文是生活的提煉,生活是語文的源泉,生活中處處皆語文。2011版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由此可見,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語文學習也應如同語文課程一樣深深應植根于現實生活中。
一、讓靜態的課堂聯系動態的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方式來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去留心觀察。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
我很欣賞陶老先生的教育觀,所以平時我很注重把校園生活打造成學生識字的樂園。我們可愛的校園中,班級、功能室的名稱、宣傳標語、文化長廊、板報等等,它們原來只是作為一種裝飾存在,老師并沒意識到這些就是課程的資源。如今經過我們適當的點撥,已經拉開了一年級新生識字的第一幕,孩子們在這美麗的環境中快樂地識字。不僅如此,校園文化中的那些漢字還為學生提供了導向,更有其內在的文化底蘊激發了學生對學校的熱愛。日常的生活教育和平時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我們相信孩子們的語文就會學得更好、更快、更活。
二、讓孩子走出課堂,去體驗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并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堅決的態度和立場。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即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來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進而收獲到口眼手腦并用的功效。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勢在必行,在“停課不停學”口號的呼吁下,我們開始了線上教學。可以說,多數孩子的學習并未受太大影響,但在家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驅使下,很多孩子從此迷戀上了電子產品。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絞盡腦汁,讓孩子們行動起來。運動加勞動,讓孩子的假期生活過得更加充實、有趣。運動后,寫寫自己的運動收獲,把實踐作業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宅家的美好時光,種種大蒜、養養花草,觀察植物的生長規律,詳細記錄生長周期;《我和面粉有個約會》《看看我做的新手工》讓班上的小廚師、小巧手應運而生,大家在勞動中體驗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談收獲、寫感想…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我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相結合,賦予教材內容新鮮的活力和生命狀態,同時通過老師引領學生圍繞教材內容在生活中與語文溝通,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的教學模式。這一過程是培養小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實踐能力等基本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賦予小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的關鍵。
通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方式,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創設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三、巧用假日,讓學生與生活對話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處處都在使用語文,比如你希望用新穎、獨到的廣告語給你的企業宣傳,你希望用別具一格的自我介紹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體、恰當的表達方式溝通你和周圍人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與生活的“對話”,要注重對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造,要將學生的視野引入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進而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廣闊的社會蘊含著無窮無盡的語文課程資源,豐富多彩的節日、假日同樣是學生連接生活的有效載體。德育教育注重節假日資源,生活化教學一樣離不開節假日資源。歡樂春節有新年賀詞的寫作、春聯的收集和誦讀;植樹節有對春天的美麗描摹、有對花花草草的快樂吟誦;兒童節是孩子們的天堂,他們沐浴在自己的節日中,幸福成長…我們的語文學習在這里得以活學活用。每當一個節日或假期結束,就會有一份沉甸甸的“成長收獲”,這收獲中同樣承載著語文學習的收獲,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頗有成就感。
將教學活動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不但學會了學習,更體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這樣與生活的“對話”,更讓語文教學有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這更驗證了這樣一句話: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來源于語文。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書本是死書本。”可見生活教育有多么重要。而語文又與生活緊密相連,是生活給了語文以生命。當我們傾聽一個人的深情告白,當我們振奮于一份就職演說,當我們傾訴自己靈魂的需求,當我們沉醉于一段優美的文字時,當我們繪聲繪色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誰能否認自己就在學語文,就在用語文?學語文,就是感受生活,學語文,就在享受生活,學語文,就在裝扮生活。這就是生活語文,它是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博大的天空。我們的語文老師,更要把生活引進課堂,在語文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進而增長才干。因為生活才是真正的語文,才是真正富有生氣的語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2]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曉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河南省衛輝市教體局?河南衛輝?4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