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英
摘要:2020初始,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讓神州大地乃至全球都卷入一片烏云密布之中,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形讓全國和全世界震驚,此時,我們都變了,口罩蔽臉,保持距離,核檢防疫消毒成了不可缺少的慣例。突發的疫情,教育出版變化的是內容和形式,不變的是對高質量內容的打磨和品牌塑造。在此情況下,出版業必須做好長期的規劃和準備.一方面要加快傳統出版的轉型升級,主動求變,努力適應融合出版的趨勢和要求,加大創新營銷與推廣力度;另一方面,要保持定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文化追求,加大推出優質內容的力度,堅定履行好出版業的文化使命。
關鍵詞:新冠疫情;出版人;“變”與“不變”;探討
引言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世界各地蔓延。經過了疫情我們發現,很多事情發生了巨大變化。疫情改變了這個世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眼光、視野、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而且這種改變還在不停地延續著。同時也感覺到,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始終沒有改變:諸如:中國人民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勇氣沒有變,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精神沒有變,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品質沒有變,推己及人、休戚與共的美德沒有變……對于出版業來講,文化理想追求不會變,打造優質品牌的理念不會變,正確的價值導向永不變。
1新冠疫情下出版人之“變”在哪里
1.1新冠疫情下出版形式之變:數字化探索疫情期間,國內一批出版社依托優質教育出版資源,推出了多元化在線教育服務,在線教育已成為教育出版的必爭之地。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巨大的在線教育市場需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為主體的各教材出版社響應國家號召,及時上線電子課本及相關的教輔材料,為網絡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河北教育出版社打造的河北中小學數字教輔平臺“冀教學習APP(小學版)”和“冀教高分APP(中學版)”累計服務河北省270萬師生。不容回避的是,疫情也暴露了教育出版數字化方面的一些問題。如資源豐富度不夠,疫情期間需求較大的視頻類資源偏少,尤其是成體系的高品質視頻課程少,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針對教材的配套數字資源少,導致網絡教學中老師不得不臨時制作大量教學材料;與互聯網公司相比,出版業普遍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缺乏成熟平臺與持續運營能力。
1.2新冠疫情下出版內容之變:去功利化經過疫情這一突發事件,社會、學校、家長等各個層面的認識,都在反思中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圖書市場可能會發生顯著變化,更加傾向于孩子的素質養成教育,讀者對文化類圖書的內容、形式也將提出更高要求。面對疫情后不可預測、不可阻擋的變化,需要出版社重新審視自身在市場中的定位,提高企業持續發展和抗風險的能力。面對多終端用戶的新業態,需要出版社致力于運作好“內容+平臺+渠道”出版新興商業模式,構建具有全媒質出版功能的教育出版服務體系。出版社首先要在選題策劃、內容創新上下功夫,而不能僅僅著眼于讀物的數字化形態。
1.3新冠疫情下出版推廣與營銷之“變”:花樣翻新
平常情況下,出版社本身就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使得這種轉型更為迫切.疫情使得人們的活動空間受限,實體書店無法正常營業,面對此困局,不少出版社紛紛加速轉變推廣與營銷方式,除加強原有渠道的營銷力度外,還加大了網絡互動直播等眾多新型出版營銷模式的投入.一些出版單位更是以開放的態度、發展的眼光、靈活的思維探索融合創新營銷模式,不斷延伸營銷渠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出版產業擁抱數字時代的腳步。出版業同時在不斷尋找新的媒體平臺,打破產品形態邊界,以內容資源經營開發多元化為核心,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內容資源,通過跨媒體經營和全媒體經營打造多媒體產業鏈,以實現優勢內容資源的互補和互動開發。
2新冠疫情下出版人“不變”在何方
2.1疫情之下的價值導向不能變
這是由我國當代出版的價值體系所決定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作為新時代文化事業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出版工作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為主導地位,在強化正面宣傳、加強輿論引導的同時,普及疫情防控防護知識,引導人民群眾理性地認識新冠肺炎疫情,舒解公眾疑慮,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輿論氛圍.此外,出版工作者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的領導,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始終要堅持黨性,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出版工作的各個環節.特別是作為出版物把關人的編輯,更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積極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決不能給錯誤、有害的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在世界范圍的抗疫形勢仍然嚴峻的當下,出版工作者應著眼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面對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體系,肩負起消除文化隔閡、輸出暖文化、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責任.
2.2疫情之下文化理想追求不會變、
傳播文化是出版的本質。而文化傳播者的文化態度、文化氣質、文化品格不僅引導傳播內容的選擇,也影響文化傳播的運作;不僅決定文化價值的優劣,也影響文化事業的成敗;不僅影響當下,還會傳至久遠.出版社首要的追求應當是文化追求.出版人既是人類智慧的傳播者,又是精神氣候的營造者.堅守文化價值,堅守文化傳統,堅守文化精神,是出版人的責任.出版人肩負的文化責任很重,一本好書也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營造一種文化氛圍也許會影響一個時代。出版單位必須以文化為魂,以文明進步為魂,以給人們良好的精神食糧為魂.出版單位最根本的責任是對國家對民族的文化貢獻.歷史表明,一個出版單位之所以被人們記住,歸根到底是因為它貢獻了站得住、留得下的出版物.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出版業而言也是一次大考.出版人要以崇高的文化理想追求,在克服疫情帶來的沖擊的同時,努力出版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2.3疫情之下出版內容打造優質品牌不變
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是內容,突發的疫情,對讀者和出版機構而言都是沉淀期,內容品質無疑將會更受重視。疫情期出版業必須密切關注教育政策方向以及社會關切的熱點,研發出版既能反映教學和考試改革趨勢的圖書和資源,又能兼顧現實需求,平衡引領性和操作性之間的關系,防止太前沿而曲高和寡,也避免被用戶牽著走。
品牌打造是做好優質內容的重要抓手。每家機構都要打造自己的代表品項,必須要起一個獨特的可注冊、受法律保護的品牌名稱,為每個品牌明確品牌定位,并通過營銷傳播,讓品牌占據消費者的心智,搶占消費者的品類階梯,相信專業品牌終會戰勝通用品牌。
對照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熱點,出版社應在推進教育出版數字化過程中,緊抓數字教材與精準性內容建設,增強壟斷性數字內容優勢;以網絡課程為龍頭,拓展音視頻類內容建設;立足內容與區域市場,適度拓展在線培訓行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加強自主經營平臺建設;加強產品與渠道整合,增強用戶經營意識;注重利用資本手段,增強多元化服務能力,加快產業發展步伐。
3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出版業變的是載體和形式,不變的是內容和追求.內容是出版的核心和靈魂,出版單位為讀者和社會提供優質的內容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此次疫情必將帶給人類深刻反思,給出版帶來新的價值觀和新的選題思路,不管是營銷方式還是出版形式的改變,都只是出版的“表”。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民族素質的培育者、社會文明的建設者,出版單位應以崇高的追求和不變的情懷,努力做出優質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徐海.后疫情時代的出版[J].編輯之友,2020(6):13-16.
[2]張立紅.疫情之下凸顯的出版挑戰與應對策略[J].出版廣角,2020(7):22-25.
[3]張慧.從編輯視角看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的融合發展[J].出版發行研究,2015(9):75-77.
(河北教育音像電子出版社?05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