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亮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自《詩經》到唐詩、再到宋詞、元曲,中國古詩詞歷經千年發展而蓬勃生長,博大精深的內涵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古詩詞誦讀與學習既能夠積累語言素材,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并培養創造性思維,又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效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素質。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借助古詩詞傳遞的內涵豐富且意境深遠的哲理能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全新“部編版”教材在古詩詞選編方面保持了高度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材特點展開古詩詞教學,向學生們展示古詩詞的魅力并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其一,語文古詩詞教學目標不科學。在以往的初中古詩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都是將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題的得分率,以組織學生積累古詩詞知識培養古詩詞理解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表面上看起來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實際上這種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利用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目前,教師將古詩詞知識傳授作為了教學重點內容,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在感悟和情感體驗中提升語文素養。
其二,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不完善。現階段,講讀法在初中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是當前古詩詞教學主流教學方法之一。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完善,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雖然看起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學生們的古詩詞解題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實際上是不利于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更談不上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其三,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不理想。與其他學習科目不同的是,語文學科在感知方面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直觀性,尤其是在古詩詞方面,更加容易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受到應試教育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教學過程也比較單一化,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的固定化和單一化。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學模式的固定化和單一化,使得古詩詞知識傳授與學生語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沒能結合在一起,過度重視了語文古詩詞的“傳到授業解惑”,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語感的培養,沒能及時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朗誦古詩詞,體會豐富情感內涵
對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而言,朗誦是其中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通過朗誦古詩詞既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內容,又能夠有效提升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就此而言,初中語文教師應當以朗誦作為古詩詞教學切入點,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古詩詞,提高學生語文口語語感,使其在精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跨時空交流,從而提升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當中,朗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教師要進行范讀,要做到讀準音字、明確節奏、分清句讀,實現以聲傳情;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泛讀、分組讀、個別讀、齊讀等形式,通過在學生之間開展廣泛閱讀活動,讓學生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相互進步,實現以讀促悟。古詩詞朗讀看似簡單,實則十分復雜,既要掌握好抑揚頓挫,又要做到聲律和諧,從而使學生能夠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體會音韻之美,正所謂是“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時,要做到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其次,在朗讀時還應當注意語速適宜、語氣抑揚,必要時還可以加以配樂、表情、手勢、身形等技巧進行朗讀。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帶領學生吟詠詩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詩詞語感,充分掌握詩詞韻律節奏,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詞內容,感知詩詞蘊含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實現古詩詞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三、引導學生品讀古詩詞,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古詩詞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而多樣的審美材料,教師要給予學生們更多想象和聯想的空間,使得學生們能夠深入體會古詩詞的美學內涵。教師要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體會意象的作用,記住古詩詞幫助學生體會意象的作用,引導學生們逐步走入真實意境。由于古詩詞和學生現實生活有著較遠的距離,因而學生在理解古詩詞時不免會感到困難,再加上部分語文教師依舊運用傳統授課方式,無法使學生真正進入詩詞意境感受作者傳遞的思想感情。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教育界各個學科也因多媒體信息技術發生較大變化,語文古詩詞教學更是如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信息輔助工具豐富教學內容和擴展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古詩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深層次感悟作品內涵。
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借助傳統板書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簡單的對字詞含義進行翻譯教學,很難讓學生充分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豐富內涵。無法感知作者所表達的思念之情。就此而言,教師在講解這首詩歌之前,可以先利用互聯網事先搜集一些作者李白生平經歷,王昌齡與李白二人之間的關系等相關資料,在課堂教學時在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這些資料,讓學生走進李白、王昌齡二人的友情情境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朋友離別情愁。
總之,詩詞濃縮我國傳統文化,更是初中語文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緊抓詩詞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多方面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深化對所學詩詞情感理解,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德山.以趣入境 走進詩意——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06):118-119.
[2]王春雷.返璞歸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分析[J].學周刊,2021(01):141-142.
[3]朱曉華.古詩“新教” “低耗”高效——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新智慧,2020(33):71-72.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福和中學 51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