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霖南
【摘 要】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在改革中取得極大成就,尤其是經濟體制的改革方面,而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進展相對緩慢。現在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備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而“三農”問題又與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所在。所以行政管理的變革勢在必行,本文結合農村實際,就當前存在的問題或弊端展開淺顯的討論,并給出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現狀與弊端
行政體制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變遷,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存在于農村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說到底是要調整束縛農業生產力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問題,應努力建立起適合當下三農經濟的管理體制。把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管理調整的更加合理。在當前情況下,對農村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尋找適合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有效方法,已成為首要任務。
一、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從目前情況看,在我國多地的農村中,行政管理體制中仍舊保留著計劃經濟時期的烙印,并繼續影響著當下的農村行政管理工作。鄉鎮的行政管理機構一般包括鄉鎮黨委、農村黨支部等,為了加快建設新農村,加速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就需要堅持社會主義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掌握農村行政管理的權利。把農村中的各項改革盡快落到實屬。
二、在農村就行政制度改革所存在的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為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做出積極的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績主要表現在管理過程中管理理念發生了變化,具體講是趨于合理的政府職能,更為合理的行政方式,日趨完善的管理手段,越來越規范的政府行為,干部的政治素質、能力素質、知識素質、業務素質等等逐漸提高,所有這一切促進行政能力的有效提高。而這些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繼續深化行政制度的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仍然存在一些等待解決的問題:
1、處于基層的行政管理機構過于臃腫。當前三級政府行政體制在我國農村普遍實行,而在這些機構中大部分存在機構臃腫、人員過多、職責不夠清晰等問題。而過多的工作人員造成財政赤字的情況普遍存在。處于農村的行政管理層次太多,管理人員人數多權利大,造成:“幾個干部管一個農民”的情況,如果這一情況不能得到及時解決,那縣鄉行政管理機構存在的財政赤字,可能讓政府投入新農村中用于建設的撥款存在被挪用的風險,公共利益的執行者變做奪取者的情況必然嚴重影響農村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
2、農民少有機會參與政治,在農村中建設民主政治仍然是當前要重視的問題。在當前,農民還是在被動的接受中,少有專門組織站在農民立場為農民打算,而在受到一些不公平對待時,農民不但缺乏應有的權利保護,農民也少有積極爭取的意識。在農村一切活動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在農村執行的一切決策與活動應該有農民的參與,當決策脫離農民,不符合實際承受能力時,這些決策往往也不能得到農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作為農村主人翁的農民在建設新農村方面的巨大潛能得不到有效挖掘,建設熱情也會被遏制,農民不能有效落實對村干部的監督,關于村務、財務公開政策也難以實現,直接造成公共資源的使用率過低,不能讓有限的資源全部應用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來。
3、處于基層的工作人員在經濟管理方面過多使用行政管理手段。在農村干部的任用方面,主要是組織點名考察的方式,這就造成農村干部更樂于按照上級的指示開展工作。并沒有根據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規劃農村的政治管理與經濟規劃,脫離實際操作造成不能從農村、農民切實情況出發,導致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受到威脅,情況嚴重時直接危害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極大的打擊了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
4、農村的財政制度存在一定問題,中國的財政運行模式是投資和財政命脈掌握在上一級政府手中,所以越是到基層,財政越困難。在農村中,向上級申請資金與項目,已經成為許多農村行政管理人員最看重的事兒,容易產生行賄或者投資時的回扣等不良問題。這些問題造成人為浪費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使得本不寬松的基層財政更為緊張。長久以往非常不利于農村行政制度的管理與發展。
三、關于農村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新探索
隨著社會發展,現代化的進程越來越快,黨對農村的政策也做出一定的調整,造成農村中現在實行的行政體制需要做出一些改革,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體制保障,也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理論指導,可以有效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扎實穩妥推行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當下需要從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解決農村行政管理人員過多情況,科學設置政府行政機構。主要從減少層級的地方行政體制框架開始改變,消減“市”這一級,增強“縣”級管理,還要精簡“鄉”這一級層,充實到“村”級,從原來的“城鄉合并治理”變為“城鄉分開治理”,加大農村行政權力改革的力度,實現讓功能相似機構合并,多余人員進行精簡等行政減員方案。按照當地人口的實際情況重新確定縣政府以及鄉政府財政應供養的人數,做到嚴要求嚴把控,控制成本不超標。因地制宜的管理手段建立行為規范、讓運轉協調起來,工作公開、透明避免行賄受賄,促進基層行政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的健康發展。
2.實現農民自制,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制度的建設,在農村要想實現農民自制,要善于根據實際情況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方法。要貫徹農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讓村民直接選舉的制度得到普及與推廣,還要進一步完善農村中關于農民自制結構和民主議事的機制,保證村民對村中的大事有足夠的了解、參與,擁有決策權,在以后的實施過程中還要充分使用監督權。真正做到依靠群眾的力量做好新農村建設。
兩個環節做好,可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建設,一方面在鄉鎮階層,要堅持和完善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直接選舉制度,讓鄉鎮代表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選出被群眾信服,可以從農民利益出發,為農民著想的管理者。第二方面在村子里,在農村可以大力推廣村民自治,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等各項活動中來。
3.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建立起權利與責任一致的有責任的政府。并且要把問責、監察與審計監督有效結合,做到有錯必究,有責必問。另外要不斷提高民主決策水平,建立起執政為民的政府機構。在推進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以發展農村為己任,從大局出發合理分配城鄉公共資源,在這個過程中發揮求真務實的精神,多做一些深入、實際的調查,力求解決農村經濟建設中存在的難點問題與熱點問題,多辦一些可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事情。
4.讓農村財政擁有更多的自主權,針對農村的財政制度做出改革,對于稅收項目,下級政府可以減少向上級組織的繳納數目,將稅收資金大部分留在基層,用于基層建設。在建設一些大型項目時,可以由相關部門實施監督。在建設本地項目時,完全可以由本地行政機構自主立項、自行投資、自控實施,這種方法可有效節約行政成本,杜絕管理黑洞。
四、因地制宜以土地為根本,以農民為主體
在鄉村發展與振興策略中,農村經濟的發展占非常重要的地位,鄉鎮以及村務管理者作為鄉村行政管理的提供與執行者,需要通過產業政策、區域規劃和準確的市場信息進行有效引導,為鄉村經濟的有效發展提供積極方法與幫助。鄉政府以及村管理人員在實施這些策略時,需要注意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加快生產的同時,也要加強農村文明管理,對鄉村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付出努力,并針對社會保障與農民就業做出應有的支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
農村以土地為根本,不論是糧食,還是蔬菜、水果種植,或家畜飼養都離不開土地,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民是農村的主體,是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力量,所以農村的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從實際出發,以完成農村建設的理論為指導,讓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一個極大的提高。
土地是一切的基礎,所以農村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也離不開土地因素。如果不重視土地因素,不把土地當做改革的前提,那農村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就像鏡中花、水中月,改革根本不能順利進行。所以在不同地區,行政管理人員也要根據此區域中土地的特點,合理安排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
比如在東北地區主產的是糧食,如果硬是要大面積的種植果樹,不但增加種植的難度,也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在山區的很多地方種果樹反而更便利,農民管理更方便、水果的品質往往更高。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業種植更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這是農村管理體制改革的前提,實事求是結合實際情況完善地理藍圖,進而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五、結束語
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后的長足發展,現在已經達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發展階段,根據這一情況,制定出以工業反哺農業,以城市支持鄉村的重大決策,為全面推進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不過,現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并不是十分成熟,許多農村還處于較為落后的階段,因此,要因勢利導,調整并深化經濟與體制改革,改變城鄉結構,讓農民擁有更多民主權利,加強制度方面的創新,并能隨著發展不斷深化。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擁有保持持久、健康發展的動力,農業、農村、農民才能逐漸走出困境,使新農村建設權取得更好成績。
【參考文獻】
[1]于衡.我國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新探索[J].農業經濟,2018(05):47-48.
[2]李思林.農村鄉鎮行政管理問題研究(一)[J].中國市場,2014(51):212-214.
[3]包穎.地方黨政領導的社會組織發展大局觀[J].中國社會組織,2013(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