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琴
摘 要:為了更好的促進大雁養殖行業的平穩發展,加強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活力,應該對于大雁養殖管理技術進行深度分析優化,結合大雁的生活習性和繁殖性能,對于其飼養管理流程進行有效的完善,從而提高大雁養殖過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得養殖人員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在飼養管理、放牧飼養和衛生防疫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對策。本文將主要圍繞大雁養殖管理技術為中心進行論述,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大雁;養殖管理;技術
1 大雁養殖現狀概述
大雁俗稱野鵝,也叫灰雁、大頭雁,是鴨科禽類動物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內蒙古北部地區以及青海省等地,絕大多數生長在靠近水域的地方。近些年,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大雁的生長環境正在逐漸的優化和改善,種群數量正在增加,但由于前些年環境破壞的相對嚴重,因此對于快速提升大雁種群數量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人工飼養,但是人在飼養大雁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不掌握科學的養殖方法,沒有認真的去研究和使用,則在大雁養殖的過程中投入和產出是成比例的。
2 大雁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大雁繁殖力低下
當前階段我國大雁養殖的數量與規模都相對較小,在野生狀態下,大雁的雌雄數量比例保持在1∶1的狀態,一般情況下大雁的年產蛋在4~7枚左右。但是在人工飼養的狀態下,當前大部分大雁的性成熟時間提前至10個月甚至更早,大雁的雌雄數量比例達到了1∶2甚至1∶5,年產蛋的數量也高達20枚左右。但是由于大雁的繁殖力相對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規模化的大雁養殖受到了極大地限制。關于種雁交配后孵化的問題,加強對孵化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提升雛雁的成活率,增加雁苗的數量,為以后整個雁群的數量增加奠定基礎。
2.2 大雁生活習性相對特殊
大雁作為一種不耐熱且喜冷的特殊水禽,尤其是野生大雁,主要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等北方地區,其中我國的新疆等地區也有少量的野生大雁存在。在進入冬季之后,通常情況下是在每年的11月份~2月份,這些野生大雁往往要經過長時期的遠征遷徙到我國的洞庭湖、鄱陽湖等長江流域一帶進行過冬,在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再回到北方開展相關的繁殖活動。與此同時,由于大雁是一種具有一定野性的水禽,對于生存地區的面積和環境都具有較高的要求,往往需要十分廣闊的水域以及十分茂盛的水草、種子等食物作為其生活來源和食物來源。換言之,大雁的生存環境十分受限于地理位置,在很多地區其實都無法進行大雁飼養活動,這也是當前階段阻礙大雁養殖推廣的一個主要問題。
2.3 養殖技術欠缺
相對來說大雁養殖管理其實是一個比較新興的產業,很多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出于剛剛起步的狀態,在很多實際的養殖管理環節,很多養殖戶都只能暫時參照鵝的養殖管理技術,這就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雁自身的特殊屬性,必然會使得最終的養殖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尤其是在大雁飼料配比以及大雁孵化等養殖管理環節。截止到當前階段,還沒有專業的技術團隊研究出關于大雁的生長營養物質需求量,這就導致無法十分精準且科學地配比出適合大雁生長發育的日常用糧。而關于雛雁的培育問題,需要進行精心的呵護。
3 全面加強大雁養殖管理的意義
全面加強大雁養殖管理,對于大雁種群以及國家的野生動物保護而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需要工作人員全面加強對大雁的養殖管理,能夠有效增加大雁的孵化率,能夠確保雛雁的成活率,能夠有效保證大雁的生長周期和生長速度,能夠有效增加動物園的經濟效益,促進增產增收,還能夠形成一套可靠的養殖經驗,對于帶動周邊的群眾進行養殖大雁工作創造必要的技術條件。對于大雁種群而言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全面快速提升大雁種群數量,為有效加強野生大雁管理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經驗。對于國家而言,意義更是十分重大。能夠全面增加生物種群的多樣性促進國家對于野生動物保護力度,有效提升國家的生態環境質量保護,形成完整的大雁產、養、銷一體化模式,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4 全面加強大雁養殖管理的方法
4.1 有效確保大雁的光照時間和營養
全面加強大雁養殖管理的方法對于提升大雁的成活率和生產率,保證大雁盡量少生病或者不生病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雁作為一種喜陽的禽類動物之一,在雛雁的生長發育期,應盡量減少關照,而對于3月齡以上的大雁苗來說,要保證足夠的光照時間,來全面促進大雁的生長發育,同時對營養成分也要保證能夠跟上,由于大雁的食量非常大,在進行喂食的過程中要根據大雁月齡的增長,保證食物做到少量多次,每天有足夠的營養供應。
動物園養殖人員在進行養殖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保證好大雁的光照時間,每天除了在雁舍內活動外,還要定期將雁群趕到室外,讓充分享用光照時間,保證每天的光照時間不少于4小時,3個月以上的大雁每天的光照時間不少于6h,同時在進行室外養殖管理的過程中,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將雁群趕至舍內,3月齡以下的小雁不得被雨淋,否則容易出現風寒感冒的現象,極易造成大雁的傳染性疾病,容易造成整個雁群的染病,出現那樣的情況將很難應付,而且死亡率特別高,因此在3月齡以下的大雁種苗應該加倍進行呵護[1]。
4.2 加強對大雁的飲食飲水
全面加強大雁的管理對于動物園養殖人員來說十分重要,當前大雁正處于生長的關鍵時期,全面加強大雁飲食和飲水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大雁作為一種高食量的禽類動物,由于消化系統特別發達,尤其在5月齡以后的大雁,更應該加強對飲食和飲水的管理,保證大雁每天都有足量的能量供應,這樣在生長速度上會很快,同時還不容易得病。
作為動物園養殖人員而言,應該全面加強大雁在春季的管理。春季是大雁的發情交配期,應提前延長光照時間,加強營養,提高飼糧中的蛋白質、鈣、磷等物質的含量。這一時期應更加注意觀察雁群,提供其交配的清潔水域、合適的筑巢材料和良好的孵化環境,并要注意飲食管理。
4.3 加強大雁的衛生防疫
全面加強大雁種群的防病防疫對于大雁養殖而言,同樣十分關鍵,全面接種,大雁疫苗能夠有效提升大雁的抗病毒能力,保證大雁在生長過程中不受部分外來病毒的侵蝕,促進大雁的生長發育,為整個種群保持數量增長奠定基礎。
動物園養殖人員在對大雁苗進行衛生防疫的過程中應該保持大雁的生長環境,尤其是雁舍內的衛生環境,在出生后48h,及時接種預防禽流感的疫苗,確保大雁生長過程中有效預防各類急性傳染疾病,在進行接種的過程中,應該將疫苗按每只大雁0.5ml的劑量進行接種。另外,在大雁養殖過程中,如果出現小鵝瘟或者雁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時,養殖人員需要依照大雁的癥狀進行診治。如當大雁出現精神沉郁、縮頸、步行艱難,常離群獨處,接著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現象,例如拉稀、少食或絕食。急性不出現任何癥狀即死亡。慢性癥狀后期嚴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黃色而深濁帶有泡或假膜的稀糞等癥狀時,可以確診為小鵝瘟,可以采用成年鵝制備的抗小鵝瘟血清,皮下注射0.5ml可以預防[2]。若雛雁在3~5d發病,說明孵化器已被污染,應立即停止孵化并進行徹底消毒,然后才能繼續孵化。而當大雁出現鼻腔有漿液性鼻涕,呼吸困難,發出鼾聲,不時強力搖頭。嚴重時腳麻痹,不能站立,病程2~4d,死前出現下痢等癥狀時,可以確診為雁流行性感冒。可以采取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治療。口服敵菌靈30mg/kg,每天2次或用氯霉素,每只雁肌肉注射12~15mg,每天2次,直至病情解除。
4.4 對雛雁進行重點呵護
所謂的雛雁主要指的是出生一個月內的幼年大雁,這個階段的大雁是對其進行人工馴化以及人工飼養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雛雁相較于成年大雁來說無論是自身的調節能力還是對于外界環境溫度的適應能力都相對較差,并且各項消化機能也不夠健全,往往需要飼養人員對其進行加倍的精心照料與呵護。
為了能夠保障雛雁的成活率以及為后續大雁的健康生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相關養殖人員需要對雛雁進行保溫防潮養護。尤其是針對于剛出殼的雛雁來說,正處于十分虛弱的時期,其對于外界溫度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強,但是其自身的體溫調節能力又相對較弱,經常會出現畏寒的現象,甚至存在很多只雛雁擠在一起保溫的情況,很容易導致雛雁出現擠壓損傷甚至死亡等問題的發生。養殖人員必須時刻關注雛雁的生存環境,注意保持合適的溫度,并且還需要確保雛雁生存環境的干燥與衛生。而為了能夠有效防治雛雁的扎堆擠壓,養殖人員可以按照50~70的數量對所有的雛雁進行分組分群飼養。通常情況下,出生1~7d的雛雁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8℃,可以飼養25只/m2的雛雁;而針對于出生8~14d的雛雁來說,養殖人員可以適當將溫度降低到25℃左右,只能容納20只/m2的雛雁;出生15~20d的雛雁最適生長溫度在23℃左右,最多只能容納15只/m2雛雁;在超過30d之后,養殖人員可以對雛雁進行脫溫飼養。
5 結語
綜上所述,全面加強大雁養殖管理技術研究,對于有效提升大雁的種群數量,保證大雁的生長環境和生長周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動物園而言,全面提升大雁的養殖管理,能夠有效增加養殖大雁的經驗,加大對大雁的保護力度。
參考文獻
[1] 王鴻雁.冬季易患這些病 預防”處方”收好了[J].樂活老年,2018(12):24.
[2] 余芳琳.鴿子常見病的預防[J].種植與養殖,200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