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何嬌,樂瓊
提高早產兒存活率的關鍵在于合理的喂養策略,早產兒通常需要經歷5~7個階段完成從腸外到腸內營養的過渡,管飼轉換至完全經口喂養[1],然而從管飼逐步向完全經口喂養這一過渡時期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階段。口腔按摩是近年來國外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常用的口腔運動干預方法,國內也陸續在開展。本科室于2018年開展了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循證護理實踐,研究證實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方法(Premature Infant Oral Motor Intervention,PIOMI)對32周胎齡早產兒吸吮吞咽及經口喂養能力有促進作用,可以縮短早產兒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但對住院時間無明顯影響[2]。音樂療法是利用樂音、節奏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父母及家屬的聲音刺激也是音樂療法的一種。有研究表明在監護室指導父母唱歌,父母的聲音刺激可以幫助親子關系的建立,促進早產兒大腦發育[3]。研究指出,音樂療法可以促進早產兒成長發育,提高喂養效果,減少相關并發癥[4]。家屬聲頻音樂療法(Relative Audio Music Therapy)相比普通音樂療法,更能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展,實現父母與早產兒更深入的交流[5]。且近年來,國內新生兒大力提倡半開放式管理模式,鼓勵家庭參與式護理模式,說明“早產兒-家庭”關系建立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本研究將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融入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過程,以早產兒及家庭需求為服務導向,實施個性化的口腔運動干預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10月入住我科的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胎齡或糾正胎齡達32~34周;②經口喂養困難;③家長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不穩定;②合并其他嚴重先天畸形、神經并發癥、先天性疾病、重度窒息、嚴重感染、其他嚴重合并癥者(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剔除標準:①因經濟或疾病原因轉科或轉院者;②因早產兒家長要求退出研究者。共納入早產兒123例,將2020年5~7月入住我科的57例作為對照組,8~10月入住的66例作為干預組,研究過程中對照組剔除9例(4例轉科、2例并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3例轉院),干預組剔除14例(1例死亡、4例轉科、6例轉院、2例出現腸道并發癥、1例中斷錄制視頻或音頻),最終兩組分別48例和52例完成本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本研究取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編號為[2018]倫審字(S245)號,開展前與家屬簽訂協議書,隨時可提供研究過程錄像供家屬觀看。

表1 兩組早產兒一般資料比較
注:各指標值為開始接受口腔運動干預時的測量值;NNS為非營養性吸吮(Non-nutrition Sucking, NNS)[6]評分。
1.2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 在早產兒常規護理基礎上,于每天上、下午喂奶前30 min由受訓合格的護士采用PIOMI方法[7]對早產兒進行口腔運動干預,每次5 min(3 min口腔支持與2 min非營養性吸吮)。待NNS評分≥50分時,代表早產兒可安全經口喂養[6],即停止口腔運動干預。
1.2.2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家屬聲頻音樂療法,即在口腔運動干預過程中播放患兒家屬錄制的音頻和(或)視頻,具體如下。
1.2.2.1組建干預團隊及人員培訓 組建的干預團隊成員主要包括新生兒科主任、護士長、項目負責醫生(副主任醫師)及項目負責護士(主管護師)各1名。科主任及護士長負責項目實施的整體統籌與規劃;負責醫生及負責護士各自領導醫生團隊(4人)及護士團隊(8人)實施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項目,并向科主任及護士長匯報項目實施情況。醫生團隊主要負責早產兒病情評估、喂養評估、是否可以開展口腔運動干預及知情同意書的告知與簽署,護士團隊負責早產兒家屬口腔喂養宣教、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情況反饋、護士及家屬培訓以及家屬對項目實施滿意度調查及反饋分析工作。①護理人員培訓:項目負責護士對科室所有護理人員進行家屬聲頻音樂療法理論與實踐技能培訓,指導音頻播放音量與距離,并模擬情景現場示范,解答操作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共培訓4次。培訓后,現場情景實操,設定各類問題,受試者進行現場演練和解答,培訓考核合格者方能成為護理團隊成員參與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口腔運動干預。②家屬培訓:項目負責護士對參與音頻及視頻錄制的患兒家屬進行項目內容宣傳和健康教育,以及項目移動終端的實際操作演練和問題解答。
1.2.2.2創立聯合干預項目移動終端版塊 護理團隊負責在科室微信公眾號“XHNICU”創辦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項目服務版塊,家屬通過掃碼關注科室微信公眾號“XHNICU”后,通過活動推送消息了解與參與項目。該版塊包括以下四大功能:①視頻和(或)音頻錄制功能。早產兒家屬(一名或多名)填寫早產兒住院號,進行身份驗證,驗證后家屬可自行通過微信公眾號活動版塊終端錄制音頻(30 s)和/或視頻(15 s),如果錄制內容較多可分段錄制,并依次編號1、2、3、4等。要求家屬錄制過程中保持心情愉悅,情緒穩定,錄制內容可為講故事、朗誦詩歌、送祝福語、唱歌等積極內容,使用原聲,杜絕錄制非本人原聲音頻或視頻。所有視頻及音頻經護理團隊成員審核后,導入帶存儲設備的播放器,方可對早產兒進行播放。②動態評定反饋查詢功能。護理組成員每天下午評估并輸入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及24 h奶量,家屬輸入早產兒住院號及自己的身份證信息,便可動態了解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及奶量情況。③干預執行動態信息和相關宣教內容獲悉功能。護理組成員及時更新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口腔運動干預相關內容的最新訊息和宣教內容,以供家屬了解,并提供項目答疑。④項目反饋滿意度調查和建議搜集功能。家屬可以通過此通道填寫項目參與滿意度問卷,以及對項目的意見和建議,持續優化項目實施。
1.2.2.3口腔運動干預聯合家屬聲頻音樂療法實施 每天上、下午喂奶前30 min由受訓合格的護士對早產兒采用PIOMI方法[7]進行口腔運動干預,并全程使用帶存儲功能的播放器在床邊播放家屬自行錄制的音頻和(或)視頻,播放音量45~55 dB。播放器統一放置在暖箱床尾處,與早產兒雙耳保持15~25 cm距離,每天2次,每次播放時長同口腔運動干預時長,單個音頻或視頻總時長不足5 min時,可循環播放,多個音頻或視頻總時長不足5 min時,可依次循環播放。待NNS評分≥50分,即可停止干預。
1.2.3評價方法 ①非營養性吸吮系統評分。通過護理記錄單獲得干預第3、6、9天兩組的NNS評分。②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也稱為喂養進程,全經口喂養指奶量達150 mL/(kg·d),連續3 d,代表全經口喂養成功[8]。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為腸內營養開始到全經口喂養之間的時間,通過護理記錄單獲得。前兩項指標可以評定早產兒經口喂養效果。③康復科會診次數,通過會診記錄獲得。④住院時間。為早產兒本次住院總時間,通過早產兒住院信息獲得。⑤家屬滿意度。采取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于早產兒出院時由家屬填寫,主要涉及干預項目實施各環節的滿意度及住院期間對護理服務整體滿意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很不滿意”到“很滿意”依次賦1~5分。家屬滿意度可以通過回收問卷和移動終端后臺獲取。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t檢驗、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兩組早產兒各項評價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各項評價指標比較
2.2兩組早產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32~34周早產兒呼吸系統發育相對成熟,主要問題為經口喂養吸吮吞咽困難。NNS量表可以用來評估32~34周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評分分值直觀表現早產兒吸吮吞咽能力高低[6]。表2結果顯示,兩組早產兒于干預的第3~9天NNS評分均逐漸提升,且干預組干預第3、6、9天NN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說明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更能提高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因為新生兒出生以后接受的主要刺激是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通過撫摸、聲音刺激等而形成一個互動的模式,進而產生吸吮、反射等活動[9]。干預組相對于對照組加入家庭成員的聲音刺激能強化早產兒吸吮、吞咽動作,從而提升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提升早產兒經口喂養效果,加強早產兒的吸吮吞咽能力。本研究還發現,干預組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1),表明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有利于縮短早產兒經口喂養進程。因為干預組相對于對照組融入了聲音刺激,有利于提高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促進早產兒吸吮、吞咽功能,從而促進早產兒盡快由管飼喂養過渡到經口喂養,從而縮短早產兒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
表2結果顯示,干預組接受康復科會診的次數顯著少于對照組,患兒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1),表明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能促進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由于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口腔運動干預對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的促進作用,加速了早產兒全經口喂養進程,從而降低了康復科進一步進行口腔運動功能鍛煉的次數,且早產兒達全經口喂養被視為早產兒出院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全經口喂養過渡時間縮短,早產兒達全經口喂養時間縮短,從而縮短住院時間,還可能降低住院成本。
表3結果顯示,干預組早產兒家屬各項滿意度及總體滿意度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1),表明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有利于提升患兒家屬的滿意度。NICU封閉無陪管理模式阻斷了患兒與家庭之間的情感建立[10],故有學者提出音樂療法可以有效降低患兒及照顧者的焦慮情緒,提升照顧者自我存在感[11],且母親聲音對早產兒經口喂養效果具有促進作用。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融入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中,既能解決無陪管理模式對早產兒家屬情感的阻斷問題,又能通過早產兒家屬聲音對早產兒進食的良性刺激作用,從而促進早產兒口腔運動功能恢復,減少住院時間,降低住院成本,從而提升家屬對項目成效滿意度。本研究參與錄制的聲音不限于母親聲音,讓更多的家屬成員參與早產兒喂養項目中,促進整個家庭對早產兒的支持,提升家屬的家庭責任感。項目實施過程中,意見的收集與反饋,加強了家屬與醫務人員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提升醫療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借助微信公眾號移動終端開展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口腔運動干預,不僅讓早產兒家屬直接參與項目中,更能直觀便捷地了解項目相關信息,宣教內容以及項目進展評定情況,深化了家屬對項目的了解以及對項目的信賴,從而提升家屬對項目流程便捷度、宣教內容的滿意度。
本研究發現,在NICU實施家屬聲頻音樂療法聯合早產兒口腔運動干預可提高早產兒口腔喂養效果,促進早產兒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改善患兒家屬的就醫體驗,提升滿意度。微信公眾號移動終端服務模式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優化和改進,根據患兒家屬的意見和建議為患兒提供標準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服務模式是今后不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