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 李建華 馬小強
(天華化工機械及自動化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2020 年1 月14 日, 珠海長煉石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該公司)催化重整裝置預加氫反應與進料換熱器間的管道90°彎頭處出現泄漏,隨后泄漏物猛烈燃燒進而引發兩次爆燃。 該事故所涉及的裝置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連續生產和操作復雜的特點。
由于對特種設備的操作使用、日常維護和監管要求嚴格,這就需要特種設備操作、使用和管理人員能夠細致領會并徹底貫徹特種設備相關法規或規范。 因此,有必要對事故原因進行剖析,然后對事故責任涉及的相關法規進行深入解讀,以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1.1.1 管道爆燃的直接原因
預加氫反應與進料換熱器間的管道90°彎頭因腐蝕發生減薄破裂(圖1),管道內的高壓介質石腦油和氫氣混合物噴出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該混合物與管道摩擦產生靜電火花從而引發爆燃。 附近管道在高溫火焰持續烘烤下泄漏出可燃物加劇了燃燒,繼而又引發了第2 次爆燃。

圖1 管道90°彎頭腐蝕減薄破裂狀況
1.1.2 管道破裂的直接原因
管道破裂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兩點:
a. 管道長期處于酸性環境中加劇了腐蝕。 該公司未對酸性水做連續監控分析和酸性水持續循環利用,導致事故管道中H2S、HCl 及NH3等濃度不斷增大從而加劇了腐蝕。
b. 管道原定操作溫度為150℃、 設計溫度為170℃, 但事發時管道實際運行溫度為180℃左右,超出管道設計溫度,加劇了腐蝕。
1.2.1 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未落實
該公司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未落實,主要表現在以下4 個方面:
a. 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實。 該公司未按要求建立特種設備重點腐蝕部位臺賬,且未發現廣東省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珠海檢測院(以下簡稱珠海檢測院) 出具的報告存在缺頁情況,對報告提及的埋藏缺陷未及時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b. 酸性水水質分析規程不健全不落實。 該公司相關操作規程未制定分析質量指標和控制檢測要求,也未按操作規程對相應物料采樣分析。
c. 違法違規使用特種設備。 該公司事故管道在辦理登記證前違法使用時間長達3 年8 個月。
d. 不重視特種設備定期檢驗工作。 該公司未按規定進行首檢, 而且特種設備資料管理混亂,設計、安裝資料丟失,無法提供首檢時所必需的審查資料,影響抽檢范圍的準確性。
1.2.2 安裝監督檢驗和首次定期檢驗工作存在問題
珠海檢測院安裝監督檢驗和首次定期檢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3 點:
a. 珠海檢測院安裝監督檢驗職責落實不到位,沒有形成監督閉環。 管道安裝監督檢驗中射線檢測已經發現有埋藏缺陷并明確定為Ⅲ級,但在正式出具報告后,未督促該公司及時整改并跟蹤檢查直至問題解決。
b. 未按安全技術規范要求對壓力管道進行首檢。 未按管道安裝監督檢驗結果并結合使用參數來合理確定抽檢范圍,且未在首檢時對必須審查的資料進行審查。
c. 未及時發現并依規處理該公司長期違法使用特種設備的行為,也未將該公司設備存在的問題及時書面告知受檢單位和報告監管部門,導致監管部門對企業違規行為未能及時掌握并依法查處。
1.2.3 監管部門安全監察存在薄弱環節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欄港經濟區)管理委員會(南水鎮)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轄區內特種設備未能全面深入開展安全監察,未能通過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逾期未辦理特種設備使用登記,且對使用逾期未檢特種設備的問題未及時督促整改。
經過對事故原因的剖析,現依據安全生產法規或特種設備技術規范對事故責任進行深入解讀,以達到從根本上避免安全隱患,從源頭上清理事故的目的。
2.1.1 第三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在特種設備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三十日內,向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辦理使用登記,取得使用登記證書。 登記標志應當置于該特種設備的顯著位置。 ”
該起事故中發生泄漏的管道于2015 年7 月29 日投用,至2019 年5 月10 日才辦理壓力管道《特種設備使用登記證》,違法使用時間長達3 年8 個月。
該公司副總經理未督促企業分管部門依法申辦《特種設備使用登記證》,落實特種設備定期檢驗有關規定,因此負主要領導責任。 該公司機動部設備員負責編制特種設備的技術檔案、辦理特種設備使用登記和隱患登記管理工作,但該員工未及時提請辦理相關手續,因此負主要責任。
2.1.2 第九十三條第二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提到,“違反本法規定,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及其檢驗、檢測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對機構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機構資質和有關人員的資格:(二)未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檢驗、檢測的;”
該起事故中珠海檢測院未按“定檢規”的要求審查設計和安裝資料,未根據管道安裝時射線檢測評級結果,將易腐蝕的事故管道或同類管道納入壁厚測定和射線檢測抽檢范圍,即做出相關結論,且出具的首檢報告不嚴謹,存在缺頁情況,嚴重地影響了該公司對檢驗結論的分析研判和應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規定,珠海檢測院及其檢驗檢測負責人需要對其行為負法律責任。
2.2.1 第七條
《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規則》第七條規定,“對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日常監督檢查”、“屬于重點監督檢查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 每年日常監督檢查次數不得少于1 次。 ”
該起事故中該公司長期違法使用壓力管道,且未做任何年檢或抽檢。
該公司日常監管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機動部設備員未能按規定進行設備檢驗,負有設備檢驗責任;安全副總監兼安環部部長未能定期組織開展公司的隱患排查和監督安全生產工作,負有未認真履行安全生產職責的領導責任。
2.2.2 第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
《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規則》第十二條規定,“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實施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時,發現以下重大問題之一的,應當及時書面告知受檢單位,并書面報告所在地的縣或者市級監管部門:(二)2.超過特種設備的規定參數范圍使用的;4.使用超期未檢、經檢驗檢測判為不合格且限期未整改的或復檢不合格特種設備的。 ”
《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規則》第二十三條規定,“實施現場安全監督檢查中,發現特種設備或其主要部件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應當予以查封或者扣押:(一)在用特種設備存在本規則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
該公司事故管道實際運行溫度(180℃)超出了管道設計溫度(170℃)和操作溫度(150℃),除2019 年春節期間短暫停用外,該事故管道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 珠海檢測院未按規定及時書面告知受檢單位, 并書面報告特種設備監管部門,導致監管部門對該公司的違規行為未能及時掌握并依法查處。 該公司存在長期違法使用特種設備的行為,珠海檢測院負有未將違法情況及時書面告知相關單位的責任。
《壓力管道安裝安全質量監督檢驗規則》第三十二條規定,“監督檢驗人員在監督檢驗過程中發現一般質量問題時,應要求受監督檢驗單位進行改造,并對糾正情況進行跟蹤檢查,直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
該起事故中武漢某無損檢測公司對事故管道進行射線檢測發現埋藏缺陷,但未督促受檢單位及時整改,更未對糾正情況進行跟蹤檢查直至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因此監檢人員負有質量監檢不到位的責任。
該公司生產副總經理作為安全主要負責人,對監檢單位反映的問題并未組織落實事故防范和開展事故隱患排查整改工作,負有監管方面的責任。 總經理未督促、檢查公司相關人員落實質量安全生產工作,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負有主要領導責任。
2.4.1 1.6.1 條
TSG D7005—2018 中1.6.1 條規定,“管道一般在投入使用后3 年內進行首次定期檢驗。 ”
該起事故中事故管道于2015 年7 月29 日投入使用, 未按TSG D7005—2018 規定在2018年7 月29 日前進行首次定期檢驗,直至2018 年8 月29 日才提出檢驗申請。該公司機動部設備員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及時提出設備檢驗檢測申請,負有設備管理方面主要責任。
2.4.2 1.7 條
TSG D7005—2018 中1.7 條規定,“使用單位應當履行以下義務:(1)制訂管道定期檢驗計劃,在管道定期檢驗有效期屆滿的1 個月以前向檢驗機構申報定期檢驗”。
事故中該公司應于2018 年6 月29 日前提出首檢申請,珠海檢測院應于2018 年7 月29 日前進行首檢。 實際上, 該公司于2018 年8 月29日才提出首檢申請,珠海檢測院于2018 年11 月15 日才開始首檢。該公司存在未按要求進行首檢的違規行為,其機動部設備員未按規定向檢驗檢測機構按時申請設備首檢,負有設備管理方面主要責任。
2.4.3 2.3.1 條
TSG D7005—2018 中2.3.1 條規定,“檢驗前, 使用單位一般應當向檢驗機構提供以下資料:(1)設計資料,(2)安裝資料,(3)改造或者重大修理資料,(4)使用管理資料,(5)檢驗、檢查資料。 檢驗人員應當對使用單位提供的管道資料進行審查。 本款第(1)至(3)項的資料,在管道投入使用后首次定期檢驗時必須進行審查”。
事故中該公司未按要求提供設計、 安裝、改造或重大修理資料,珠海檢測院在首檢前未收到相關審查資料、 也沒有督促該公司及時補齊資料,對首檢前必須審查的資料未做審查的情況下仍然開始首檢,因此珠海檢測院負有檢驗不嚴謹和失職的責任。
2.4.4 2.4.2.2 和2.4.2.4 條
TSG D7005—2018 中2.4.2.2 條規定,“測定位置應當具有代表性”。
TSG D7005—2018 中2.4.2.4 條規定,“埋藏缺陷檢測具體抽查比例和重點部位要求如下:”“(2)抽查的部位應當從重點部位選定,重點部位包括安裝和使用過程中返修或者補焊部位”。
該起事故中珠海檢測院未按規定進行重點部位抽查,未關注事故管道安裝監檢射線檢測評級結果,對甲方提供的27 條直徑為250mm 的管道僅抽取了非預加氫單元部分的1 條管道進行測厚,未對與事故管道介質、火災危險性、設計溫度、設計壓力、材料、幾何尺寸和腐蝕性相近的共14 條直徑為250mm 的管道進行測厚和焊縫射線抽檢。 主管部門對檢驗檢測機構日常工作未履行監督職責,負有管理責任。
該公司內部危險作業安全管理規定為“一級用火作業許可證有效時間不超過8 天”,這與GB 30871—2014 中B.3.1 條“一級動火作業的《動火證》有效期不應超過8h”嚴重不符。故該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存在重大錯誤,法人對基本制度的內部審查和監督檢查力度不夠,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不夠完善,負有主要領導責任。
通過對該起事故所涉及相關法規或規范的解讀, 暴露出特種設備日常監管存在諸多問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后現提出以下防范和整改措施:
a. 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突出安全生產重要地位。 不斷健全和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突出防范化解?;废到y性重大安全風險的重要地位。
b. 加快建立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強化安全監管責任落實。 企業要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特點制定主體安全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方面的具體責任。 監管部門要督促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切實落實特種設備定期檢驗(尤其是首檢)結果并及時書面告知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對出具虛假證明和結果嚴重缺失、缺實的,要依法嚴厲追責查處取締,防止引發生產安全事故。
c. 推動危化品行業轉型升級,提升?;繁举|安全水平。 督促生產經營單位依法對生產工藝設計進行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對?;坊ぱb置或生產儲存設施嚴加管控,保證自動化控制系統裝備使用率、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控率全部符合規定要求。 提升安全科技保障能力,減少危險崗位作業人員,全面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d. 深刻吸取事故教訓,督促企業全面落實主體責任。 督促企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建立崗位責任、隱患治理及應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規程;落實工業管道年度檢查、定期檢驗等措施,保證特種設備安全運行;定期開展隱患排查和風險識別,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建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 充分應用法律、行政及經濟等手段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e. 提升基層執法力量, 加大執法監察力度。依法加強對危化品企業執法檢查,規范檢查內容和明確檢查標準,提高執法檢查的專業性、精準性和有效性,落實發現、糾正、整改、復查及跟蹤等執法閉環管理措施。 對存在失信行為和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及其主要負責人,應依法納入安全生產領域聯合懲戒“黑名單”,并加大執法檢查頻次,以最嚴厲的執法手段倒逼企業主要負責人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筆者通過對珠海長煉石化設備有限公司管道爆燃事故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詳細剖析,以及對特種設備相關法規的深入解讀,希望能促進特種設備操作使用及相關管理人員加強對法規或規定的學習、理解和思考,并能聯系具體工作認真貫徹執行和督查落實,在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的同時為整個石化特種設備行業樹立一個事事有法可依、時時依法辦事的標桿。